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副号称“鬼见愁”的血统论对联,围绕这副对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血统论在“文革”中如山洪暴发并不是偶然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中苏论战与"文化大革命"理论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最主要的原因是1957年以后党内出现一种"左"倾思潮.促使这种"左"倾思潮发展到系统化与理论化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阶级斗争的错误实践,二是"中苏论战"的进行.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促使"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形成,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副+名"结构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用法,一种是语法的"副+名",另一种是修辞的"副+名",两者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语法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没有变,而在修辞的"副+名"中,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已经发生临时的转化;语法的"副+名"意义具有明确性、单一性,修辞的"副+名"意义具有某种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语法的"副+名"和修辞的"副+名"对不同语境要素的依赖性和语用效果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林彪现象"是文化大革命的恶果,是左倾专制的产物.林彪集团的形成和覆灭,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和极左的理论路线的破产.毛泽东晚年关于培养接班人的理论和实践是不成功的,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林彪现象"是毛泽东晚年一出悲剧,正确地揭示这出悲剧中所孕含的哲理,不仅是研究历史的需要,更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1966年6月,自贡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兴起.随着"文化大革命"在自贡的展开,盐业管理机构受到冲击,大批革命干部和群众无端受到迫害,无政府主义狂潮泛滥,政治局面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产销指挥系统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自贡盐业遭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管理机构瘫痪,基本建设受影响,盐业生产下降,四是市场供应紧张.  相似文献   

6.
改联立志     
“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这是少年苏东坡在一片赞扬声中,即兴写下的一副对联。他把这副对联贴在自家门前,久久端详,不肯离去。 苏东坡自幼天资聪颖,在父亲的指导下,他逐渐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经过几年的努力,小小年纪的他学业大有长进。亲友们见了,都赞不绝口,纷纷夸奖他是个难得的“神童”。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集装饰美和意境美于一体的文苑奇葩。烹调对联更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颂扬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烹调技艺。一边品尝美味佳肴,一边吟诵诗味隽永的妙联佳对,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最著名的一副烹调对联是:烹调五味供甘旨;掇拾群芳补太和。  相似文献   

8.
说"正对"     
刘德辉 《云梦学刊》2002,23(4):106-108
正对是骈俪文的一种对仗方式,这种对仗方式造成了上下句之间的语意重复及“合掌”现象,刘勰从根本上不赞成正对。正对又是对联主要的对仗方式之一,但是对联不允许合掌。对联的正对能够上下联并举而不合掌,互补互异才是正对最为本质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湖南长沙结束的全国首届“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展出了一副特殊对联,上联是英文而下联是中文。据介绍,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李宁 《中州学刊》2004,(5):129-132
李泽厚"救亡压倒启蒙"的学术体系推动了海内外学术界对改良与革命、"告别革命"、辛亥革命及激进主义的讨论.李泽厚对百年中国的"文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副从不同视角反思百年中国历史的思想图景,体现了其走出"革命崇拜",祈求改良的发展思路,也促使我们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  相似文献   

11.
对联与意境     
对联作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汉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本文拟从对联意境的分析着手,利用"意象的和弦"、"假平行"等原理对意境的生成进行探讨,说明对联对拓展思维空间,激发想象力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时代创伤给铁凝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痛苦烙印,历史的责任感使作家敢于直面历史,去触摸那根枯燥乏味而又纤细敏感的神经.反思曾经的疯狂岁月,"五四"启蒙运动很自然地成为一面镜子,"文革"的封建性与法西斯性更在于它将已掀翻的"吃人"的筵席再次搬上历史舞台,用封建的血统论和极其残酷的血腥将无辜的生命置于死地,是对历史和人性的背叛.  相似文献   

13.
明、清两代是对联创作与发展的鼎盛时期。李渔作为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 ,除了创作戏曲、小说、诗、词、散文和撰著戏曲理论之外 ,还创作了 2 0 0余副对联。《默识名山胜楷联》从胜迹联的艺术理论、《笠翁对韵》从创作技法、《闲情偶寄·居室部·联匾第四》从堂联的装潢设计三方面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对联理论体系。所有这些都为有清一代对联的兴盛与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王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年轻时,他的书法就已小有名气。 一次,王羲之路过一家新开的饺子铺,见顾客盈门,便进去瞧了瞧。这时,门口的对联吸引了他: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横匾是鸭儿饺子铺。他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口气这么大的对联,于是决定进去尝尝。很快,饺子端上来了,轻轻咬一口,顿时香味扑鼻。饱餐后,王羲之琢磨:这家饺子真不错,就是对联上的字写得太差,我何不给他们重写一副。于是,就跟伙计询问起主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史"研究的日趋繁荣,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的研究和反思也成为史学界的热点之一。但是从目前总的情况看,该领域对方兴未艾的口述历史的引入和学科建设重视不够,从某中程度上影响了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深层次的历史透视和科学研究。本文仅就在"文化大革命"史研究中大力开展口述历史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原则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直接影响到“文革文学”研究的深入。引入“现代性”视域,重视现代性的体验层面,不仅凸显了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中的“20世纪文学”整体观,并突破了已有的文学史叙述模式,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革文学”的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7.
安徽定远县城隍庙里,有一副对联,不仅有色有味,而且还具有警世作用,颇为难得。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门甜,只道世间无苦海。  相似文献   

18.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末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挂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内的这副对联,二十年前,经过《燕山夜话·事事关心》的引用、阐释影响颇大。去年,胡耀邦同志对这副对联作了进一步的扬弃,更使它蜚声中外。顾宪成是无锡泾皋(今无锡县张泾镇)人。当地人说,在顾宪成十四、五岁那年初夏的一个下午,他和弟弟顾允成一起到泾河去游泳。顾允成脱下小褂往松树上一搭,说道:“千年古木作  相似文献   

19.
潘田  杨巍 《学术论坛》2006,(9):189-191
]<汉书>中"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一句在之差,令古今学者对此句产生了不同理解.实际上,"偏"翩"两字在上古已具有互通的基础;词义虚化的客观规律从事实上否定了"偏"在汉代作为语气副词的可能性;历代文献资料也证明了"翩何姗姗其来迟"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偏何"一句中,"偏"应看作"翩"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0月18-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在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召开.来自两岸四地的共三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两岸四地学术期刊的合作与交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台湾"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所长黄树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学术交流委员会副秘书长解莉莉在开幕式上分别作了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