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公众参与具有保证政府行为公共性、增强政府行为回应性和提高公众参与能力的价值作用。但因还存在着"官本位"思想观念、评估主体的局限性、缺乏有效制度设计以及参与的积极性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转变绩效管理理念、创新公众参与制度、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完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督,进而充分发挥公众参与政府绩效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琳  高洪成 《理论界》2012,(11):177-178
充分有效的公众参与是克服政府内部评估模式缺陷的重要途径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公众参与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在当前的评估实践中得到完全落实,公众参与尚局限于浅层的"有限参与"阶段。基于近几年保定市效能建设及社会评议工作的实践调研,在总结归纳公众参与阻碍因素的基础上,从制度和技术的层面提出了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实现路径,以提升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各地政府不断创新绩效评估模式,公众的参与被广泛引入其中,成为推动政府创新和政府能力建设的关键,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公众参与形式化,政府的"空头支票"多,真正兑现市民承诺少,虎头蛇尾现象突出等问题。青岛市为此进行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了"向市民报告、听市民意见、请市民评议"为主要内容的"三民"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公民参与度不断地提高,市民意见建议得到了妥善处理,政府治理水平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4.
政府绩效评估既是推进政府责任机制完善的主要手段,又是一种有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应通过树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理念、构建多元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体系、构建体现科学发展观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的公众参与问责和绩效问责信息资源公开机制和实现政府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与全面问责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政府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社会组织的发展成熟、全面改革的深化以及政府绩效评估实践的纵深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必将走向深入。社会组织参与评估,不仅具有提升透明度、增进客观公正的效能,还能推进优质公共服务的供给。但当前,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组织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着参与范围有限、参与深度受阻,容易被地方政府利益俘获的困境与难题。因此,亟需重构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的指导思想,拓展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的空间,优化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的机制,提升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的质量,切实保证社会组织参与效用的发挥,在提升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质量的同时,推进民主政治的持续渐进。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78-82
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能源过度消耗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其发展需要政府的主导和规划及企业生产的推动,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公众参与中,存在着公众低碳意识不强、参与渠道有限、参与主体不足以及参与激励机制和互动机制缺乏等问题。针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要从加强低碳宣传、倡导低碳生活、建立参与激励机制、创新参与方式、强化参与互动机制以及引导环保组织发展等方面加以完善。通过将低碳经济理念渗透到公众生活的各个领域,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和参与度,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赵琪琪 《理论界》2013,(7):176-178
政府绩效评估是行政管理的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而公民作为评估主体介入地方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公民精神、塑造公民资格,构建现代科学民主的绩效管理体系,更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善治的必然选择。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活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本文以杭州市"公民导向,注重绩效"综合考评模式为例分析,得出应从塑造引导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规范政务公开的有效运行,完善公民参与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建设等方面努力,进一步发挥公民参与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政府绩效评估是为提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与能力,而采取的以公共责任和顾客导向为理念的改革策略,是持续改进行政治理绩效、落实行政责任的有效工具。政府绩效评估吸纳社会公众参与行政过程,强化政府内部责任配置,有助于完善行政外部责任体系与内部责任机制。依托政府绩效评估推进责任机制建设,须优化政府内部治理,强化结果导向下的内部分权;完善绩效激励机制,合理实施绩效评估奖优罚劣;推行问责机制,凸显绩效评估的公众本位;健全绩效传导机制,实现绩效评估的战略导入与管理。  相似文献   

9.
王彬 《南方论刊》2020,(3):43-45
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引发了大家对于公共环境政府危机管理的思考,许多学者认为政府危机管理"失灵"现象屡屡出现原因就是缺少公众参与。因为公共参与危机管理有利于提升社会整体应变能力,解决"失灵"现象以及确保政府价值取向。但目前我国公众参与政府危机管理仍存在"两薄弱一忽视"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实现危机教育机制常态化和建立多边危机应急机制来应对公共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0.
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政府绩效评估是根据管理效率、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公众满意度等方面的判断,对政府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投入、产出、最终结果所体现出来的绩效进行评定和认可。政府绩效评估系统应包括绩效目标系统、绩效比较系统、绩效测定系统、绩效反馈系统。提升政府绩效的核心在于,降低政府成本,提高政府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引入公众参与是解决雾霾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囿于传统"官本位"思想,以及受教育水平、理性经济人角色等因素的影响,公众陷入参与意识的规避化、参与效能的离散化、参与途径的非制度化和参与过程的重结果化等困境之中。因此,寻求雾霾治理中公众参与困境的出路,政府层面包括有效利用利益杠杆,拓宽公民教育形式,创新政府实践方式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等方式;公众层面则要以培育规则意识和提高参与理念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健康适度的政治参与对于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尤为重要。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能够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社会规范秩序以及公众参与网络,这就要求我们重视社会资本在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培育社会资本,加强政府与公众的信任与合作;塑造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公民政治参与的载体——第三部门,从而形成政治参与中的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李覆野 《理论界》2014,(6):160-162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直接影响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随着我国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媒介环境的改变,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媒体环境下,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引入公众参与的重要现实意义,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的公众参与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执行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齐乐  任春雷 《理论界》2014,(5):28-31
善治是良好的治理,是国家和公民间的最佳状态;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网络平台影响和推动政府决策过程的活动,是公民政治参与的新形式。两者作为我国政治研究和政治建设中方兴未艾的课题和实践,因与民主政治息息相关,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善治视角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效应。我们应该从政府与公民两方面着手,为发挥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正面效应,实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和有序性的统一,搭建起政府与社会公众网络合作共治的互动平台,最终实现政府善治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民主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我国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的完善离不开公民的政策参与。公民的政策参与.有利于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实现和扩大公共政策体系合法性基础;有利于促进公众监督及保证政策的公共价值。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存在以下困境:主体性困境、渠道性困境、信息性困境、组织性困境。对此,应提高公民自身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畅通及完善参与渠道;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民的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6.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新型政治参与方式在我国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目前政治生态条件下公民自发表达的无效,以及渊源于匿名性和平等性的网络参与在规避可能遭遇的实然表达所带来的政治风险方面的优势。但是网络政治参与在推动新型政治输入的情况下,也带来了一些诸如极端自由、网络话语强权等可能冲击社会稳定的新问题。目前,网络方面的技术困境和网民分散化,以及政府自身的网络规范缺失、决策封闭性等,都成为政府应对这些新问题的障碍。所以,政府维稳应着重于完善网络参与规范、推动网民理性化和实现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厦门PX项目案例为实证,分析地方政府决策中公民参与的若干有代表性的特征,指出,使公民参与发挥实质性作用,关键在于转变决策者观念,提升参与公众的组织化程度,畅通制度化的表达渠道,降低决策成本。  相似文献   

18.
陈睿 《理论界》2014,(12):37-42
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分配,也是国家和政府的活动的依据与目标,因此公民参与既是公共政策的基本要求,又是检验公共政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的指标。本文梳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对公民参与角色背离,转型社会公共政策过程中公民参与角色的复苏和现代公民社会中公民权利意识觉醒带来角色回归。结合具体情境剖析其得失,为我们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如何吸纳民意和在多大程度让公民有序合理的参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引导政治参与需求、提升政治参与水平、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已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建设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体现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尺、监督公共权力的关键要素、提升政治权威的有效途径、维护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参与表现出明显的两重性: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并存、自主性与被动性并存、实质性与形式性并存、理性与非理性并存、微观参与多于宏观参与、执行参与多于决策参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需要着力健全参与制度、拓宽参与渠道、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公民素质、重塑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0.
扩大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是促进城乡社会稳定和谐、推动基层民主发展、加快依法治国进程、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需要。从本质上讲,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也是人的发展问题。解决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问题,应从制度建设和人的发展角度入手,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相关制度,改革和拓宽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渠道。此外,也要倡导平等观念,加强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和制定向农民工倾斜的扶持政策,为农民工有序政治参与扫清障碍,搭建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