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我国自汉代以降的古代社会中,"三纲五常"这一核心价值深入人心,为广大民众所认同并代代相传,成为社会各阶层的价值共识和文化传统,对保持文化传承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三纲五常"从提炼到传播,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大众化路径,形成了丰富的核心价值大众化经验:核心价值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是对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集中反映,这是核心价值取得大众广泛认同的基础;核心价值必须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社会各阶层思想共识的高度概括;核心价值的形成需要经过长期积淀而成,不可一蹴而就;核心价值大众化必须得到上层的大力支持与倡导,离不开选官制度的保障,要具有体现通俗化、生活化和普及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范围内,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争夺以及扩张,暴露出民族主义的缺陷.近年来,反思民族国家理念、重提“天下理论”的观点悄然兴起,这意味着塑造中国形象的语境发生明显变化.在“天下”从地理意义向政治共同体转换中,民心构成了其合法性的基础,多元共生成为具体形态,道德价值更为之提供了超越的信仰维度.这些都需要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充分展现,确立起文化意义上的天下形象.  相似文献   

3.
<乐记>倡导"乐以象德",在作者的视阈中,"德"已经不是个人的"偏见"抑或统治阶级狭隘的道德意识,而是以宏大的视界向后世敞开了与时俱进的广阔视阈,通过乐的审美愉悦,力求把人情或人性纳入能够"反人道之正"的高层次,并且旨在以合和美学为最高的价值取向,把"乐以象德",上升到追求"人道"的大道德观,旨在实现"天地之和"、"同民心",以达"天下皆宁"的最高境界.当然,要真正"移风易俗,天下皆宁",还必须有赖于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文明和人类道德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4.
刘军平 《文史哲》2004,1(6):101-107
"天下"这个术语既有自己的历史演变,又有文化哲学的意义,"天下"不仅仅有地域和空间的含义,而且也指涉着形而上的道德建构意义。对"天下"历史含义进行梳理,可以明确"天下"意义的衍变不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宇宙构想、道德信仰、自我认同,而且彰显了近代中国社会从"天下"到"民族—国家"衍变的历史过程。同时,"天下"宇宙观的消解打破了中国人一统天下的时空观念,"儒教中国"正日益失去其活力,民族国家的意识正日益增强,从而为新时代的"天下"观增添了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孔子的政治哲学从天命天道观出发,围绕以"仁道"为核心的政治价值观展开,其政治方法论以德治、德化贯穿始终.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仁道",其政治哲学处处以人为本,体现出深刻的人文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施行仁政,以君臣的理想道德品格感召天下;建立理想的人本化的社会政治秩序以稳定天下;以民为本,取信于民,德化天下.孔子的政治哲学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江西社会科学》2014,(9):18-23
道德基础理论包括先天道德心灵"初稿"论、后天文化学习"修正"论、道德判断直觉论和道德基础多元论四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道德基础理论认为,倚重不同的道德基础进行政治价值判断是导致政治歧见的根源;获得广泛政治认同的秘诀在于激活尽可能多的道德基础;促进政治认同的途径在于相互理解对方的道德基础并发挥理性和直觉的双重作用。道德基础理论以道德心理学为视角,深入挖掘并系统分析政治认同问题的不同面向,有利于拓宽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视野,进而充分认识道德在政治认同中的  相似文献   

7.
《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的乐论思想对中国社会长期发挥着重要的影响。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和"推故而别致其新"的历史自觉,通过乐与声、乐与礼、乐与教三组关系,继承与发展了这一乐论思想。其中,"乐"与"声"以心为其本体,源于情动,声为乐象,以是否具有道德性作为乐与声的本质区别;"乐"与"礼"存在本质、社会功能等差异,有着相互限制、相互补充的辩证统一关系;"乐"陶冶性情之功及其道德特征,使"乐"与"教"紧密结合,教以"乐"为内容,善民心,易风俗,养君子人格,成良好政治德性,实现天、地、人的和谐;乐以"教"为则,"教"规定了"乐"的内涵与目的,限制了音乐艺术的独立性与自由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明确的话语表达形式,它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它是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述,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奠基于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完善儒学"仁"思想中的国家论、"义"思想中的人格说、"中"思想中的品格说,并发展以"和"为世界观的道德文化体系,从而寻求儒学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契合与外在践行路线.坚持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的辩证统一,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蓬勃的文化生命力,真正打造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认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  相似文献   

9.
翁俊山 《理论界》2010,(4):146-147
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一种整体文化所体现的群体意识和精神。在整体价值观念视野下,以人为中介,构成了自然、家庭、国家、天下的一体化结构。儒家"家文化"是在"家-天下"框架中形成的,"家族精神"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制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在分析儒家"家文化"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将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的起点设置为"家-宗族"联合体。着眼于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力,在于"家-天下"范式下的"家族企业-企业联合体"的创新、变革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罗开福 《天府新论》2008,1(1):35-38
伦理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道义基础.伦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可以为其经济基础提供双向道义支撑.伦理道德价值渗入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之中,可以使社会获得充分的道德合理性而为公众广泛认同.道德作为价值工具可以为各种社会关系的和谐和人的自我完善提供具有理想意义的价值追求目标,对于凝聚社会民心、提升社会文化境界、振奋民族精神,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必要而充分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