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入新世纪,如何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是关系到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优劣,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否后继有人的重大课题。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在德育观念上有所创新,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树立开放性德育观念,确立系统性德育观念和倡导全民性德育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学生思想空前活跃,其表现为思想总是存在多因性、思想行为表现多变性,这客观上要求班主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班级德育的个性规律,从而加强班级德育的适应性和计对性.  相似文献   

3.
学生思想空前活跃,其表现为思想总是存在多因性、思想行为表现多变性,这客观上要求班主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班级德育的个性规律,从而加强班级德育的适应性和计对性.  相似文献   

4.
学生思想空前活跃,其表现为思想总是存在多因性、思想活动具有多样性、思想行为表现多变性,这客观上要求班主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探索班级德育的个性规律,从而加强班级德育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解决德育实效的首要问题是明确学校德育的目标。德育目标的落实 ,关键在于是否可以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其次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的作用 ,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措施。同时 ,多元的德育教学方法及丰富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强有力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校德育人性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高校德育过去一直对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关注较多,而对于个体的关注很少,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德育内容与生活相脱节,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德育方法过于简单化较突出,“人性化”德育缺失,高校德育现状有待进一步提高。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实现德育的“人性化”,即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确立人性化的高校德育目标,优化人性化的德育方法,改革高校德育课程的设置和营造人性化的德育环境。  相似文献   

7.
崔昆 《河北学刊》2012,32(3):162-165
以人为本是当代德育研究的核心话语与崭新范式。目前关于人本德育的理论探索主要是一种限于德育系统内部的抽象理念阐释与具体方法策略构建的研究模式,它尚未真正触及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如人本德育缺失的社会根源、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条件等)。人本德育研究的视角需要有所突破。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政治与德育的关系问题是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而意识形态与人类基本价值的辩证统一是人本德育实现的根本性条件。只有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有效解答人本德育的根本性问题,才能为人本德育奠定彻底、完整的理论基础。人本德育研究唯物史观向度的确立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规训化的刚性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德育健康发展的现实瓶颈,老子"贵柔"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实现德育的柔性化转型。"柔弱胜刚强"为德育柔性化提供了哲学依据,"以百姓心为心"有助于教育者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遵道而贵德"启示德育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律,"无为而治"启发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采用隐而不露的德育方式。  相似文献   

9.
王丽荣 《学术研究》2006,(9):113-116
中日近代以来的道德教育目标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本位”的特点,以人为本位的呼声则微不足道。不过,当代中日学校德育最终确立了两者兼顾的目标。从德育目标视野来看,在两者共性之中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如君子型与大众型目标、宽泛性与狭义性的目标理解、德育目标层次的笼统性与序列性等。日本道德教育目标中的可取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新阶段,高校德育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进行德育创新,树立全新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结合实际阐述了高校德育要树立德育为先、以人为本、整体衔接、"合力育人"、德育生活化、德育主体等六种理念,全面推进德育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