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民间信仰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对于民众的生活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政府对民间信仰的管理也显得日益紧迫.政府在对民间信仰加强管理中,应明确两种“逻辑”——日常生活逻辑与政治管理逻辑;转变对民间信仰的态度——与其打击,不如疏导;通过政府公祭向民众传递特定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发挥对民间信仰的导向作用;继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度,发挥对某些民间信仰的保护作用;发掘某些民间信仰活动中文化娱乐的因素,使其成为民众表达社会情感的渠道之一;转变思维方式,将民间信仰视为潜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境下,民间信仰的价值和意义被重新解读,并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框架内建设的民间信仰在获得官方认可而得到合法性的同时,也面临着异化的问题。国家和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实现了共谋,既是国家对于民间信仰的有效治理,也是民间信仰与社会在互动中实现的调整与创新,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信仰新传统"。  相似文献   

3.
河北涉县女娲祭典已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方面体现了女娲祭典在我国民间信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其文化现状亟待保护与传承。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涉县女娲祭典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当坚持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以女娲祭典为文化平台的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的可持续性,对民间信仰文化的保护传承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内涵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的物质载体。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吊脚楼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土家族的生态观、家庭伦理观、宇宙观和民间信仰,而且在土家人的家庭教育、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急剧变迁的历史进程中,要从观念、制度、传承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角度来实现土家族吊脚楼文化的抢救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总体上面临文化生存语境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意蕴的消退、经济价值开发与文化价值传承的矛盾、现代工艺与民间传统技艺的碰撞等困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运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有利于激发和延续自身活力与传承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促进其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但要注意根据特点,量身定做,选择适合的品牌化运营渠道;立足保护,挖掘精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及文化价值;着眼发展,激发创意,实施文化创新驱动;融入现代社会,回归大众生活,培育消费市场;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政策性扶持。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最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也是内蒙古特色民族经济形成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内蒙古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对它的认识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内蒙古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还有助于创建节约型、环保型、资源型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保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分别从民间文化与典籍文化不可对立分割、民间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的汉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两个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作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将文脉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本期的这组文章,汪振军教授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价值,对其如何传承作了具体的思考.夏挽群先生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打造经典的民间文化产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倪宝诚先生以丰富的历史和民间资料,揭示了浚县泥咕咕深厚的文化内涵.吴文瀚副教授则从科技与传播的角度,对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了论述.几位作者虽切入点不一,但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保护、开发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本期的这组文章,汪振军教授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价值,对其如何传承作了具体的思考.夏挽群先生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打造经典的民间文化产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倪宝诚先生以丰富的历史和民间资料,揭示了浚县泥咕咕深厚的文化内涵.吴文瀚副教授则从科技与传播的角度,对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了论述.几位作者虽切入点不一,但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保护、开发而展开.  相似文献   

10.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本期的这组文章,汪振军教授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价值,对其如何传承作了具体的思考.夏挽群先生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打造经典的民间文化产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倪宝诚先生以丰富的历史和民间资料,揭示了浚县泥咕咕深厚的文化内涵.吴文瀚副教授则从科技与传播的角度,对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了论述.几位作者虽切入点不一,但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保护、开发而展开.  相似文献   

11.
巴渝地区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因自然地理、人为的因素,形成了众多的巴渝古镇。这些古镇街区蕴含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文化生态、商贸文化、民间文学、民间乐舞、节庆文化、手工技艺、信仰文化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本.本期的这组文章,汪振军教授从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价值,对其如何传承作了具体的思考.夏挽群先生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对打造经典的民间文化产品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倪宝诚先生以丰富的历史和民间资料,揭示了浚县泥咕咕深厚的文化内涵.吴文瀚副教授则从科技与传播的角度,对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做了论述.几位作者虽切入点不一,但都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承、保护、开发而展开.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蕴含着民族文化基因和历史记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场域中,国家通过立法、立项、财政支持等手段,使民间社会的保护活动合法化,并使“国家在社会中”;民间社会则借助国家的资源,在国家话语权下,采取能动性和实践性的策略,践行着“文化自觉”.正是在国家与民间社会的良性对话与磨合中,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相似文献   

16.
天津市文化产业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绩斐然,但是也面临着产品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不高、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政府必须大力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在消费服务市场中的地位,准确把握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对产业的扶持、引导和管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民间社火现状及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民间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但目前民间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致使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民间社火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王玉琼 《天府新论》2009,(5):102-10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全人类维护文化丰富性、多样性及文化主权的重要话题,为促进其科学、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草根性等基础性问题展开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草根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始属性,具体体现为朴素性、民众性、隐蔽性和顽强性特征.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草根性的探讨,可从保存其文化"基因"、维护其生态系统、民间力量介入和加强其基础理论研究等方面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9.
现代城市消费文化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传统民间文化和艺术濒临被淘汰的边缘.民间社火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民俗文化意蕴,但目前民间社火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城市化所导致的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是民间社火衰微的根本原因,致使民间社火的数量在逐年减少,表演艺术水平整体下降,民俗文化意蕴正在淡化.民间社火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理应加强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无形心意民俗(民众精神文化)的词条进行分类探讨,其中包括民间知识、民间信仰、宗教、迷信,以及民众的伦理观、道德观等,兼及部分口承民俗——传说和谚语,是通过文本民俗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