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中文信息》2008,(5):108
阿克苏克斯勒增格佛寺遗址坐落在苏巴什河东西两岸的山坡上,为南北朝到唐时期的佛寺遗址。西遗址由僧房、殿堂、佛塔组成,自下而上亦有30余米,有台阶相连;东岸则由住宪群、烽燧和阶梯式围墙组成,自下而上亦有30余米,  相似文献   

2.
苏巴什故城     
《中文信息》2008,(5):104
苏巴什故城实际叫“苏巴什佛寺”,又名“昭怙悝大寺”,波涛滚滚的库车河穿城而过。故城遗址始建于东汉(公元1世纪),隋唐(公元6至8世纪)盛极一时,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西行至此,见寺庙僧侣云集,  相似文献   

3.
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轮台的地理位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轮台县条说:“唐置县,并置府,后废,即今新疆轮台县。”①新编《辞海》轮台条说“古县名,唐贞观年间置,治所在今乌鲁木齐市与昌吉之间,其后又于此地置轮台州及都督府,唐末地入吐蕃。”②新版《唐诗选》轮台条注说:“唐时属庭州,隶北庭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之东,封常清曾驻兵于此。天宝十三至十四年,(岑)参充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亦多居此。”③王有德《岑参诗中的轮台及其他》一文说:“那么轮台究竟在那儿呢?《新疆图志》轮台县注说:  相似文献   

4.
吐鲁番地区文管所于1984年12月,在哈拉和卓古墓区发掘了一座唐墓,出石质墓志一合。据墓志,墓主人为生前曾任北庭副都护、卒任伊西庭支度营田副使的高耀。此墓基本情况已见该所《唐北庭副都护高耀墓发掘简报》(载《新疆社会科学》1985年第四期。以下省称《简报》)。墓志拓本照片,已制为图版随《简报》刊布,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新疆历史文物陈列》中公开展出。笔者每读《高耀墓志》(以下简称《耀志》)录文,颇疑其释文有误。读之愈细,疑之愈深。近因工作关系,亟需借助《耀志》,乃反复审读展出之拓本照片,终于发现录文中某些明显的失误。例如:9行中“解褐”之“解”,误释作“辭”;11行末之“以□”实为一“简”  相似文献   

5.
社科联工作     
新疆吐鲁番学学会召开第二届年会暨席安西·北庭都护府学术研讨会新疆吐鲁番学学会第二届年会和唐安西·北庭都护府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9月6日至7日在吐鲁番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40余人参加了会议,交流论文20篇。会上,代表们共同探讨唐安西·北庭都护府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等问题,内容涉及吐鲁番学的诸多方面。这次学术研讨会,对进一步推动新疆吐鲁番学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王秀兰)新疆唐加勒克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召开自治区唐加勒克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于1996…  相似文献   

6.
多贺城碑又称“壶碑”或“靺鞨碑”多贸城碑是因发现于日本仙台平原上的多贺市多贸城遗址而得名.因为碑文内容刻记有“去靺鞨国三千里”的字样,故中国学者往往称之为“靺鞨碑”.  相似文献   

7.
陈玮 《西域研究》2014,(4):56-62
《唐孙杲墓志》记载了孙杲在安史之乱、河陇陷蕃后,于西州、北庭的仕宦经历,对孙杲于建中三年归朝后在中央和地方的仕履及其出使回鹘也多有描述。从墓志中不仅可以窥探河陇陷蕃后的西域形势,还可以了解唐中央在安史之乱后对于北庭的政治态度以及对北庭归朝官的安置政策,墓志所述与唐史典籍所记孙杲出使回鹘亦可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8.
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描述了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新发现的佛寺壁画,对壁画内容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这批壁画的时代上限在7世纪晚期,佛寺为唐代遗存。  相似文献   

9.
见证汉、藏两族历史友谊的“唐蕃会盟碑”,至今已存一千一百多年,但碑刻的铭文已缺失严重,无法识读。清代地方志中保存了两份“唐蕃会盟碑”文本,是时人据碑刻西面右半部分盟约的汉文而录。这两份文本虽有缺陷,但对解读今天弥漫不清的碑文仍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中国民族史和边疆史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北庭都护府的设置,新旧《唐书》均载于《地理志·陇右道》条下,“长安二年,为北庭都护府”。  相似文献   

11.
唐代北庭都护府、宋时高昌回鹘陪都北庭城和元代北庭都护府的故址均为今新疆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城北约十二公里的后堡子古城,现在巳为学术界所公认。但是,北庭又名别失八里(《元史·地理志六》“西北地附录”作别失八里,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作鳖思马,耶律楚材《西游录》作别失把,耶律铸《双溪醉隐集》卷五“庭州”诗注作伯什巴里,均系同名异译),而别失八里即突厥语“五城”  相似文献   

12.
先唐诔文和哀辞经历了一个渐趋融合的过程,这是由于二者交际环境和交流目的的交叉而引发的。先唐诔文和碑文则经历了一个由相混走向有别的过程,碑文日益强化其实用性而诔文则逐渐向文学文体演进。诔文与伤悼诗赋的交流与沟通,引导了诔文由实用性文体向文学文体的转变。先唐诔文在文体对话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文体规范,又在文体交流中逐渐失去了其文体独特性。  相似文献   

13.
解题此碑立于拉萨西城,布达拉山对面,方柱形,俗称“外碑”,藏语称为“雪·多仁乞玛”(zhol-rdo-rings phyj-ma),是与布达拉宫山脚下,宫内的另一座无字碑相对而言,该碑称为“内碑”,藏语称为“多仁囊玛”(rdo-rings-nang-ma)。根据碑文内容,习惯上称为“达札路恭纪功碑”。碑立于赤松德赞赞普(755——797)在位期间,就碑文涉及达札路恭率众侵唐,深入京师一事来看,应在广德元年(763)后不久。在现存吐蕃碑刻之中以此碑最早。赤松德赞唐代  相似文献   

14.
浅析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泥塑人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出土的三尊泥塑人像在装束和人种上均具特点。文章初步推断该人像反映了回鹘僧人的形象,进而指出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应该是一处类似佛寺性质的建筑。  相似文献   

15.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所在区域分布许多重要佛教遗址。2000年3月当地牧羊人在达玛沟乡南名为托普鲁克墩的荒漠地带意外发现了佛寺遗址,引起乡镇府注意并向上级文化部门报告。  相似文献   

16.
浙东唐诗之路,伴随两晋六朝佛寺文化的发展而逐渐兴盛。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一些重要事件直接发生在浙东佛寺,或与此地佛寺有关,由之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浙东建寺不久,文人就经常到佛寺活动。在唐代,不论宦游、漫游、流寓,还是本土长期寓居,浙东诗路上,文人与佛寺结缘更为普遍,并成为习尚,佛寺成了文人经常活动的场所。文人游寺、寓寺,感受寺院自然与文化氛围,一些群体性文学活动发生于此,一些诗僧亦于此过着独特的寺院生活。佛寺文化因而融入浙东诗路,影响诗路文学与诗路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晓非 《西域研究》2023,(4):39-46+167
元贞元年,元成宗在西域设立北庭、曲先塔林两都元帅府的具体背景为海都、都哇在西域作乱,并进扰至吐蕃地界。元代“北庭”除指别失八里外,还可指地理方位漠北、漠南;《元史·察罕帖木儿传》“系出北庭”概指察罕帖木儿家族出自漠北地区,可与其族属乃蛮氏相吻合。结合黑城出土文书与传统文献记载,我们可知成宗大德年间北庭、曲先两机构退出西域后并未废弃,而是侨置内迁至甘肃行省附近,由甘肃行省亦集乃路供粮。而内迁后的曲先塔林元帅府为明代曲先卫前身。  相似文献   

18.
疏勒国和于阗、龟兹一样,当年为西域佛教大国,但是目前学界对疏勒佛教考古的研究却比较薄弱.20世纪初,法国学者伯希和在新疆图木舒克脱库孜萨来佛寺遗址发现几幅佛教故事图,90年代,该寺院遗址又出土了一件佛教故事图,这为研究佛教故事图在丝绸之路的流行提供了重要材料。本文将讨论这些佛教故事图的艺术风格和宗教内涵,探讨疏勒佛教性质.  相似文献   

19.
1982年8月,在长春清代财神庙遗址出土一块石碑。碑高七十三公分,宽二十八公分,厚九公分。白玉石刻,无碑座。碑文十八行六百六十三字,楷书,字俊秀清晰(有两字脱落),四周无纹饰。碑阴在回形花纹环绕内,镌刻公立“碑记”者的职称和一百四十人的姓名以及佃租地亩数,计四百八十九字。这块碑由清代“长春厅西北夹荒恒裕乡”四甲民户所立,刻记于咸丰八年十月初一日(公元1858年11月9日)。碑文铭头曰:《夹荒十一十二十四十五甲纳租报竣章程碑记》(以下简称“碑记”)。  相似文献   

20.
米兰古城     
《中文信息》2008,(5):50-51
米兰遗址位于若羌县东80余公里的米兰农场团部东3公里处,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迹的保护范围为44.49平方公里,是由8佛塔、3座佛寺、烽燧2座、汉屯田水利设施和唐代吐蕃古戊堡遗址组成的一处面积广大的遗址群落,是著名的古代西域名城鄯善古国伊循城遗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