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科学技术进步能够推动经济、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则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效应,从而最终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着重分析了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并提出从法律和道德上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科技立法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而科技立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其作用是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控制科学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使科学技术朝着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但也带来巨大的负面效应。人们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理性的思考与研究 ,同时也作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选择。一、当代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1 .科学技术在生产方式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的生产方式 ,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考察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影响 ,有助于把握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变革的作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劳动者素质的变革。一般来说 ,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越高 ,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就越…  相似文献   

4.
工程伦理是基于工程活动的社会伦理关系和项目主体的行为为对象,涉及理工和人文两个领域的跨学科科学技术整合的系统。在水利工程方面,主要在水利工程和移民安置方面的问题,水利工程和生态环境问题以及以人为本的关怀伦理和社会公平伦理缺乏,可持续发展等多种问题中有所显现。因此,相关高校中的水利专业才设置了"工程论理学"课程,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对学生开展工程伦理教育,使其建立良好的工程伦理意识,树立道德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工程观,并能够自觉在伦理意识的约束下从事水利工程建设,从而把水利工程的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为子孙后代造福。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具有双重社会效应,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危及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西方学者在对科技效应的反思中,分析了其负面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对人生存发展的影响。在我国反思科技的负面效应,要借鉴西方的理论,同时又要基于人学的视角,即从推进我国人的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在充分肯定和发挥科技正面效应的同时防范和缓解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的崛起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它昭示着实现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当然 ,知识经济在为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开辟可能性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负面效应 ,这是我们在选择知识经济时必须及早预测和充分认识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性的文化话语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西方现代科学的诞生、方法论基础、社会运用以及科学技术理性批判和科学技术文化困境的出路等方面,我们可以探究出科学文化现代性的内涵:自然的祛魅、数理逻辑与经验理性、自然科学方法的人文移植、科学技术正负面效应以及科学的价值合理性追寻。  相似文献   

8.
吴翠丽 《兰州学刊》2008,(12):13-16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人类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又给人类带来了难以预知的危机风险。人类正步入一个“风险社会”的时代。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过分自信和对科学技术理性的无限滥用,是导致风险社会产生的价值根源。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使人类自身正面临着种种不可预知的社会风险。积极应对科技发展的危机风险,将其控制在个人和社会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避免使其转化为真正的社会危害,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介入伦理价值的维度,确立和倡导科技伦理的价值规范,是有效规避和治理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知识经济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引发生产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进步与变革并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与法制观的建构 ,它昭示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知识经济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开辟可能性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某些负面效应 ,至于如何有效地防范和规避 ,在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上分别提出几种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一、生命伦理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1 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生命科技的发展及其应用引发了诸多棘手的伦理问题,如果不适时地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科技自身的发展和应用。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已日益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相信,科学技术结出的尽是甜蜜的果实,给人类带来的全是光明和幸福。然而蘑菇云的阴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无情的事实惊醒了这一美梦。现在看得很清楚,科学技术特别是其应用,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怎样认识它、对待它。比如,保护基因隐私、防止基因歧视,促进人类基…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的力量经常与社会的物质基础以及精神养成融为一体,这是多种因素的互动过程,社会主体的行为状况、劳动产品的消费状况、人际关系的依存状况都随着这种互动而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的真正动力来自资本增殖的欲望,也造成一系列异化现象。认识科学技术力量异化的社会根源及其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要放在人类历史的大视野中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科技动力观的基本要点是利用科技服务人类,使被技术负面力量遮蔽的内容得以解蔽,从而减少科技力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审美文化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审美文化与科技文化之间社会功能的差异和互补关系。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也是人的一种存在状态,由于其内在机制的局限可能产生某些负面效应。审美文化有助于科技负面效应的克服,从而在社会功能上形成互补。这种互补只有在两者的渗透和交融中才能实现,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今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可观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地震、雪灾、洪涝灾害等严酷的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深刻反思我们自身的行为,探寻造成当代环境问题的实质和根源,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成果的社会应用在产生巨大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有悖于人文精神的负面效应,近代以来先后占统治地位的工具主义与理想主义科学观受到挑战,随之而引发出技术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历史呼唤着新的科学价值观。科学价值论的探索对科学技术的哲学与社会学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实践均具有重要意义。科学价值论应以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一般概念为前提,将唯物辩证法贯彻到底,把握唯物史观与价值方法的有机结合,回答当代科技革命所引发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技发展与生态文明观李辛生在现代工业化和社会发展中,如何看待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关系,科学技术在建立生态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怎样,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新课题。一、严峻的生态现实和矛盾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实践成果,反过来又...  相似文献   

16.
人学视角:外部不经济现象治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外部不经济现象正困扰着人类、这不仅因为对于经济增长、国民财富的普遍追求使发源于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而日益突现与激增,环境污染、生态平衡、资源短缺、军事冲突等消极现象层出不穷,而且因为面对这种负面效应,人类所实施的干预以及矫正措施或应当做出的发展选择依旧是软弱无力、效果不佳的。一方面,人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治理污染了的环境,惩罚经济违约、侵权或犯罪,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生存与增长方式,抑制战争并保卫和平;另一方面却又在发展经济、追求财富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联系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的杰出成就及其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作用,阐明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的科学性,并指出,这一伟大论断是我国制定“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是我国走向繁荣富强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科学技术通过间接和直接两种途径影响伦理道德,并表现出直接性、全新性、现实性、复杂性等特点。现代科技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认真研究现代科技对伦理道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大经济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制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是追求GNP 的增长, 在这种狭隘的经济观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体制支配下, 经济增长中的负面效应被放大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大经济观: 在环境—资源、经济—社会的巨大关联网络中, 具体把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制衡。实现人的资源观、经济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铸, 创新合理的经济体制与经济机制, 建构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首先要解决人与社会的矛盾, 否则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无法解决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科学技术既在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 ,又对人类发展有诸多的负面影响 ,人类应该在利用科学技术的同时 ,尽量避免其不利的一面 ,发展全新的科学技术以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