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环境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分析表明,过度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预算的软约束。而单纯依靠法律条文不能避免地方发债风险,技术指标限制的有效性又与其实施环境紧密相关。在构建地方债务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中,应注重政府债务跨期预算管理的建设,因为通过跨期预算的约束与体制外监督可以对政府举债行为进行限权,使地方政府发债竞争的预算约束实现由软到硬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以2010年、2012-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地价、房价与地方债规模的关系,结果表明:1.地价对地方债规模影响不显著。一方面,作为地方债的抵押品,土地升值会刺激地方政府扩大债务规模,增加土地收储;另一方面,土地收入增加后,地方政府对于债务收入的依赖下降,举债动机降低,对地方债规模有负面影响。这两种机制对于地方债规模的影响相互抵消。2.房价对地方债规模起到显著的正向影响。强劲增长的住房有效需求拉动房价持续快速上涨,政府既要满足居民住房需求,又要完善新增住房配套设施和服务,资金需求增加导致举债规模增加。地方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对于房价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房价要回归到理性增长水平,在经济和政策上应引导地方政府深化房地产改革。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家财政债务依存度偏高,债务负担率增长较快,债务支出效率不高,而从居民应债能力看,扩大国债规模仍有一定潜力。在财政本身债务负担沉重,但国民经济应债能力却相对宽松这一悖论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财政体制背景。我国经济当前的具体情况决定了短期内压缩国债规模不具有可行性,而减轻财政债务负担的出路在于:完善税制,清理、整顿各种预算外收入和非税收入渠道,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提高国债的使用效率以加强政府偿债能力;合理优化国债期限结构。  相似文献   

4.
在严峻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形势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逐渐增大。本文将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以地级市城投债为例,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分析,检验我国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分权是推动地级市城投债规模激增的重要驱动因素。“省直管县”改革导致已改革地级市的发债概率、发债规模和单次发债金额均比未改革地级市高。“省直管县”改革强度越大,相关地区城投债的发行概率及规模也越大,“省直管县”改革引致的财政自给程度下降显著促进了城投债的发行。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财政分权通过土地出让收入、财政赤字与固定资产投资影响地方政府城投债的发行。  相似文献   

5.
规范的复式预算区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是国家对预算收支进行精细化管理,社会加强对预算监督的产物.资本预算处理对资本项目的大型支出,具有长期回报和生命周期,支出能够物化,体现了政府资本积累水平以及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我国的政府投资比重较高,资本预算具有相对更大的使用价值和运作空间.资本预算过程主要包含项目计划、成本分析、项目融资和风险管理.在预算改革中,应单独反映资本预算内容,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公债发行权,并加强外部监督.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规模风险和结构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不合理的财税制度;投融资体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债务监管机制滞后;不科学的政绩考核助长了盲目举债等.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举措: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控制债务余额;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构建科学合理的债务融资渠道;严格举债程序,设立相应的偿债准备金;完善债务风险防范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地方主要决策者和金融监管负责人的问责范围.  相似文献   

7.
化解防范地方债务风险是我国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规模控制、预警技术等路径内生于债务的货币工具属性,遮蔽了对政府能动性的关注,即政府治理能力作为地方债务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被疏漏。地方债务风险的产生不限于初始防范与债务化解,举债者的承载能力不足、用债中的注意力分配失衡、化债中的弱化创新发展挤占了公共资源,债务监督评估的单向驱动力加剧了地方债务风险的延伸。而地方政府过程性治理能力,受政治体制与社会多元治理主体的共同形塑,以往地方政府作为风险主要承担者的观念需要重新审视。因此,应系统识别县域发展环境,债务计划限额适当倾斜;落实上级价值规范引导,培育外部信息吸纳机制;着力县域财政守正创新,建立持续性硬预算约束;拓展县域债务监督形式,构建社会参与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必须建立起独立于公共预算之外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来全面掌握国有资本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以完善,既要保障国有经济深化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要使国有资本的收益为全体国民共享。在法律上确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的主体、层次和审批的程序;合理确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对象;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比例;改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支出结构,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民生支出;加快推进国有资本变现收益预算;构建完整的国有资本预算体系。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模式与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发债问题在讨论数年后再一次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从阐述地方债的现实需求与走过的渐进式放行之路入手,介绍了世界各国对地方政府发债的监管模式及适用条件。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提出了地方政府直接发债所需的技术准备,并从健全法律监督机制、完善行政监控机制和引入市场监管机制三个层面,构建了地方债运行的风险控制框架。  相似文献   

10.
地方发债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方政府负债不可避免,而隐性负债又极易引发财政风险,因此,应赋予地方政府有限制的举债权,对地方政府发债进行公开、规范的管理:对地方政府发债实行余额管理;限定地方债券资金的用途;为地方债券设置偿债基金;公开地方债券信息;加强对地方债券的市场管理;逐步消除地方或有隐性债务。  相似文献   

11.
行政单位一般不直接组织收入,原则上也不接受捐赠,政府财政拨款几乎是唯一的资金来源。因此,行政单位收支核算必须严格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并与政府财政会计相衔接。国家要通过预算来控制和调整行政单位业务活动的规模,约束其经济行为,行政单位收支项目的划分、收支预算的编制、日常收支的控制,都必须适应预算管理的要求,做到口径一致,程序衔接,标准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债务形成与政府间财政体制密切相关。在总结地方政府债务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刻画地方债务累积的制度机制。分税制改革使地方政府财政收支严重失衡,在缺乏稳健收入机制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依赖财政转移支付、预算外资金和土地财政应对必要支出和建设投资,暂时压抑了地方举债行动。预算外资金改革和全球金融危机后的"四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使中央放松管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开始凸显。近年的财政改革集中于债务风险防范和支出责任调整,地方收入机制仍呈现不可持续的特征,地方债务问题持续存在。为遏制地方债务增长和防范债务风险,应强化地方税收自主权、减少土地财政、实施财产税改革、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占比等。同时,减少地方政府对投资平台的干预,对地方投资平台进行分类改革与公司治理机制改革,健全地方政府和地方投资平台债务的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吴进进 《东南学术》2021,(5):120-128
基于财政结余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滞缓成因进行研究表明,支出增长驱动是我国地方财政结余膨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政府支出效率下降、政府预算最大化倾向增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了公共服务需求和实际成本,为财政结余创造了空间.地方财政分权是缓解地方财政支出驱动结余增长的重要机制:地方财政分权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加快了支出进度,削弱了支出规模对财政结余的扩张效应;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并进而遏制了财政结余的膨胀.建议加强地方预算硬约束,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度扩张;同时提高财政结余管理的制度化,持续强化对财政结余的清理整顿;此外还应提高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加强市县政府收入分权.  相似文献   

14.
在预算软约束和中央政府隐性担保下,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会异化为类似“资源开采”,地方政府源源不断地“采掘”地方债,有可能陷入资源诅咒陷阱。在辨析地方债资源诅咒效应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09—2018年我国25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地方债影响区域高质量发展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地方债务率的快速增长会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资源诅咒效应,过度膨胀的地方债将影响营商环境、扭曲产业结构、抑制全要素生产率、弱化企业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的启动,意味着我国正在探索地方政府发债的新模式,这不仅有利于地方政府逐步建立稳定和规范的发债渠道,也有利于我国地方公债制度的完善.但“自行发债”并非“自主发债”.合法性依据不足、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区域差距拉大以及公民福利减损,都是发行地方公债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应当理顺央、地的事权和财权关系、加强地方人大的预算监督、健全地方公债的法律制度以及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才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保障地方公债制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急剧积累,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和下一步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因素.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风险,而隐性债务已经成为威胁我国经济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惠.必须对地方政府发债实行规范管理,限定地方债券资金的用途,公开地方债券信息,加强对地方债券的市场管理,逐步消除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7.
政绩观驱动、权责不对等以及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政府举债的理论逻辑。当前,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势头基本得到遏制,融资方式从间接融资为主逐渐演变为直接融资,经济发展的融资驱动逐渐弱化,融资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伴随上述演化特征,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态势,落后地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比较明显,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逐步强化,地方政府举债将越来越规范,对违规举债追责已常态化,地方政府债券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当务之急,既要规范和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行为,也要防止因担心举债被追责而形成"懒政"不作为倾向,并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息息相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治理对策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维护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如提高政府应债能力,建立并不断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体系,健全与地方政府举债相应的管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9.
郎大鹏 《学术论坛》2012,35(5):114-118
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研究集中在其基础理论和具体内容两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包括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研究视角、内涵外延的界定等;具体内容研究包括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及投入资金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财政财务管理以及政府间社会保障财政责任的配置的研究等。收入分配的分析视角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公共服务视角的研究为社会保障的政府和财政责任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财政应通过社会保障投入结构调整、变现公共财产等方式增加财政投入,实行社会保障费改税是改革趋势;调整规范现行的社会保障收支统计口径,社会保险收支分步纳入政府一般预算,财政部门应针对社保基金结余发行高利率的特种国债;政府间社会保障责任配置要考虑社会保障事权划分、地方经济发展差距和城乡区别的财政类型,中央、省级及地方政府对社会保险、福利救济等项目各负其责,中央与省级财政还应承担起推动地区间福利水平均等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巨大的资金需求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但从目前来看,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金以及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收入为主的传统融资模式仍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债务高企也是在传统融资模式下形成与发展的,因此,从传统城镇化融资模式出发对于发现并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从传统城镇化融资模式出发,基于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在较大程度上扩大了地方债务规模。三个传统融资方式间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地方政府是出于地区间竞争主动负债。随时间推移,相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土地出让收入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更大。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地制宜治理地方债务等方面提出了地方政府债务治理的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