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理解真理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理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这种统一体现在真理的各个方面。把真理的主观性单纯理解为形式上的主观性是片面的。真理的主观性作为真理的一个基本特征 ,不仅体现在真理的形式上 ,而且体现在它的内容上 ,体现在真理的形成、发展、运用和传播的过程中。重视和正确认识真理的主观性是科学把握真理本质的需要 ,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真理观、创造性地运用真理和发展真理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和研究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即仅强调真理内容上的客观性,而忽视或回避提及真理的主观性,文章从认识的前提、认识的展开、认识的结果三个方面探讨真理的主观性,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认识与实践中把握真理、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3.
从“天人合一”的本体论角度探讨真理的问题,可以把真理分为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又可以转化为四种人生境界。不论是对真理的追求还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都离不开“虚拟”,真理的主观性就恰恰体现在人的虚拟中。  相似文献   

4.
在科学中无疑存在主观性.其主观属性来自科学的人类维度、人性维度、社会维度、方法维度、认识维度.科学认识具有主观性的原因在于:首先,我们不可能把认识主体和被认识的客体严格分开;其次,感知并不是完全是由客体强加的,而是包含主体选择和建构的主动过程;再次,我们不知道或原则上无法知道事物本身(物自体),科学具有某种主观虚构的成分;最后,作为客观性根基的主体间比较并非完全可能.  相似文献   

5.
人们总是说,唯物主义者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唯心主义者坚持真理的主观性。其实,这种说法是一种旧唯物主义的偏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早就提出了对旧唯物主义忽视主观性的批评,他说,对现实,感性等都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从人的能动方面去理解,对于真理,当然也应如此。坚持真理的客观性,固然可以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但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关于真理的定义遍及于所有可见的各种哲学教科书中而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然而,笔者以为这一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定义并非是完全正确的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定义。它只是客观性真理的定义,不能包容主观性真理。不错,“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正确揭示了人与外部客观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关系,肯定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是真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但上述真理定义具有缺陷无疑是明显的,就是它把真理性的认识局限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之内。它实际上断定了,只有勺I客观事…  相似文献   

7.
需要是指人为维护其延续和发展而产生的对自身与外界事物的主体化依赖与要求。人的需要具有自然依赖性、社会开发性、历史发展性、多样层次性和无限开放性等。需要不仅具有客观性,也具有极强的主观性,需要的主观性主要表现在意识性和意志性两个方面。需要的主观性决定了需要不一定是合理的,因而应当对其进行调控,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个体身心之间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这在学术界是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关于真理的主观性,则是一个分歧较大的问题.我认为,不仅真理的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而且真理的主观性也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一许多同志断然否认真理具有主观性,把主观性直接等同于主观主义,把承认真理的主观性看作就是唯心主义,是所谓“主观真理论”.有些同志虽然并不绝对地否认真理的主观性,却把它局限于真理的形式上,并把这看作一个不可逾越的界限,认为如果越出这个界限再谈真理的主观性,就是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些观点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王宏伟 《南方论刊》2008,(11):66-69
道德的主观性是道德的本质特征,它贯穿于道德的起源和本质之中。离开了主观性,道德也就不成其为道德了。道德的主观性决定了道德发挥作用的特殊方式,也决定了道德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特定地位。忽视道德的主观性。就会走向两个错误极端,即道德理想主义和道德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审美活动中的主观性问题是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重视和宣传这一问题,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辨别美与丑的能力;对于认真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对连字句所体现的说话人的认识和视角两个方面分析了这种格式的主观性,并探讨了这种主观性的形成发展过程。认为连字句至少在近代汉语时期,确切地说是在南宋到元代就已经完成了表示主观性强调的语法化过程,成为一种成熟的格式。这种格式除了用于最基本的语义、语用表达之外,在句法上不断拓展,吸纳了更多的成员,表义上也不断地丰富。语言都带有主观性,由于连字句的主观性表现特别强,其生命力就显得格外旺盛,所以一直延用至今。  相似文献   

12.
评价是语篇意义的核心,因此评价意义的翻译至关重要.级差是评价意义的核心子系统,对于态度和情感表达的精确性起着关键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翻译实践的成败.事实上,由于文化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和译者的个人主观因素,原作和译作中级差意义不一致的现象非常普遍,传统的翻译理论没有对此作出解释,当前的翻译教学也忽视了这一方面.运用马丁的评价理论,对权威教材中英汉/汉英译例进行分析,将原作和译作中级差意义不一致的情况进行系统对比和分类,发现不一致主要体现在译者改变级差意义、译者删减级差意义和译者添加级差意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李晓光 《理论界》2024,(2):42-48+21
时空形式的排他主观性,是康德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同时,这一问题对叔本华哲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叔本华对该主张的证明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论证:第一,采取和康德类似的基于相似性原则的论证;第二,通过一个思想实验用反证法的方式对该主张给出证明。经过分析,叔本华的两个论证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他的证明虽然并不充分,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理论建构所需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14.
余江舟 《船山学刊》2010,(4):129-131
对公孙龙思想从认识论角度去理解就显得一目了然,并不神秘,认识具有主观性这一特质贯穿其整个思想,而且表现出一种逻辑展开。  相似文献   

15.
刑法解释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解释是解释者采纳社会大致可接受的价值判断标准,并考虑社会需求而进行价值判断的结果,因而具有主观性。但刑法解释所依据的法律文本和法律事实是客观的,得出的结论也是解释者的主观判断客观化的产物,因而刑法解释又具有客观性。刑法解释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过程,是受刑法法律文本与法律事实制约的刑法解释者的主观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16.
指示语:自我中心性和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中心性是指示语的最基本的特性。自我表达是说话人的主观性的反映,所以主观性亦为指示语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及物性作为一个表现经验的系统和语言的主观性有内在的联系。及物性传统上被认为是小句的特征:一种动作由施事者传递给受事者,但并非所有的小句都包含有施事和受事,因此语言的编码是有选择性的,在话语事件中对不同参与者的选择往往是出于话语者主观表达的需要。通过论述表明,及物性程度的降低可以导致主观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主观性是隐喻的重要特征。《围城》的作者从体现个人情感、独特视角和主观认识三方面创造了大量隐喻以表明个人立场、观点,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在发现和创造隐喻的相似性、借助特定认知模型建构隐喻等方面,也显示出非凡的洞察力、联想力,其隐喻理论体现了汉语的主观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别论述了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含义,着重阐明了认识与客观对象的符合问题,并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对认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重新解释或深化和发展传统认识论的问题。结合对认识客观性的论述,文章较为广泛地探讨了对认识客观性的实践证明问题,特别批判了认识客观性标准问题上的权力意志论,指出只有消除认识客观性标准的权力垄断,才能真正有利于认识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主体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主客观统一。弘扬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决定历史认识者主观认识水平的自身客观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使认识者的主观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历史客体的客观属性和本来面目,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