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90年代文化论争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五年来的文化讨论涉及到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及新保守主义三大问题。九十年代的文化语境是梳理与剖析这些问题的关键。中国“人文精神”的出场与西方人文主义完全相反,它是作为批判世俗化趋势而提出的;知识分子问题则反映了世俗化趋势中精英知识分子在文化资本的争夺中不断边缘化命运及由此产生的不平衡心态;新保守主义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可称为东方文化或传统文化的弘扬派,它是近代以来文化民族主义的延续;第二种是对20世纪中国革命神话和激进主义神话的反思与批判。文章在对以上问题的定位中,作了较为深入的评判。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人文精神”的讨论,围绕“何为人文精神?”“知识分子在重建人文精神上能起何种作用?”“重建人文精神的合理基点?”三个问题进行了反思与论述,在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建立提供了历史的基点和现实的座标  相似文献   

3.
从“五四”运动时期的“东西方文化论战”到80年代所谓的“文化热”,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一直是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最为关注的话题。反省百年来这两场文化讨论,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是其共同的特点,文化只是工具,不是目的,文化讨论不是为了建构一种新文化,而只是...  相似文献   

4.
杨蓉蓉 《兰州学刊》2005,(5):275-277
本文旨在对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进行反思,同时通过清理"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知识分子的不同态度与立场,对中国社会转型等背景下的90年代文化特征、中国知识分子的职责担当及文化重建等问题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依然是他们的精神特征。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主体性精神 ,并非完全与世俗精神对立 ,批判性和超越性是其内在特征。人文精神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起着价值导向作用 ,有利于人的生命优化。当代人文知识分子应守护着人文精神 ,保持一种批判理性  相似文献   

6.
敦煌哲学的建构适逢其时,在当今人类又相互走近的时代,敦煌哲学应极具启发性.敦煌哲学的建构是当代文化人文精神资源的自觉,是当代文化建设的一种内在追求;敦煌哲学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哲学精神,这即给敦煌哲学的建设赋予了活的现代精神和理论进路,也给当代文化建设找到了深刻而又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底蕴,赋予文化建设一种内在的终极关怀.本文首先讨论哲学多义性及其当代哲学重构的可能进路,在此视域讨论“敦煌哲学”概念的特质及其敦煌哲学的建构,与敦煌哲学“基源”形成的社会历史文化之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讨论“敦煌”人文精神的哲学独特性,明晰敦煌哲学建构的开放性态势与多向多元进路.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历史、逻辑和价值的统一中分析知识分子与先进文化的关系。首先,概述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基本特征,探寻其始终引领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主线;其次,通过分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文化自觉的内涵和意义,揭示知识分子与先进文化的内在逻辑联系;再次,从知识分子是先进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基本承载者和有力传播者入手,评述知识分子作为先进文化中坚力量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知识分子本来想要从前十年的“广场”退回学术的“民间岗位”.拥抱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发展;然而,他们很快发现,学术界不仅丢掉了80年代的人文精神,而且失范行为超乎想象,学术大发展没有如期而至,“学术大跃进”倒是轰轰烈烈搞了起来。以致学术丑闻层出不穷,结果引起分别与人文精神和学术规范有关的两场大讨论。  相似文献   

9.
若干年前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曾经喧动一时,至今其声响似已相当遥远。究其原因,这场讨论尽量触及到当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问题,然其讲座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就“文化”而言文化,而忘记了文化须有其哲学的根基。换言之,其实文化问题的深入讨论,最后必着眼于对其哲学地基的清理。就这种意义上说,当年的“人文精神”讨论虽然热闹,却流产了。然而,这场讨论却刺激了一位思想者的深思,多年以后,他将对这场讨论的思考结果写成了一本大书—《—人文精神论》。《人文精神论》与其说是当年“人文精神”讨论的延续,不如说是对这场讨论的…  相似文献   

10.
一提起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实在是个说不尽的话题。讨论人文精神似乎常常只能是讨论,因而非常长的历史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大多空怀壮烈,终以难于兼善天下而退至独善其身,最典型最无奈最如出一辙的是:人文精神的提倡异化为文人精神的自娱独善。文人精神在华夏大地上源远流长,形态万千,形成巨大而辉煌、难以一言以蔽之甚或不乏诡秘特异或曰博大精深的文化景观。哪怕是广泛流传民间的种种看无实有或有的仅是年代流传的久远而具有的某种文化色彩,比如酒文化、茶文化乃至灶头文化,无一不具有文人精神的渗透而呈现出光辉;换句话说,…  相似文献   

11.
熊辉 《殷都学刊》2009,(2):106-109
针对当前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缩削的情况,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原因: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知识分子价值的评估体系、时代语境、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文化思潮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现状.对此进行讨论,是希望知识分子能明确自己的社会立场和社会责任,推动民族文化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视野透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性精神本质的外显,是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体现着对人是目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是人类文化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形成,并受一定物质条件的制约。作为时代精神的人文精神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目的,使其与哲学的最终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创作实践中,自然纪录片的创作伦理问题长期被忽视,而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生态伦理学正是我们借以反思和审视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生态伦理学的视野来看,自然纪录片的创作应该首先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优越感,放下高高在上的精英姿态,秉持一种尊重、平等的心态来处理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将更广泛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与“自然精神”融于作品之中,并真正做到从理念到内容、从观念到现实的一以贯之。  相似文献   

14.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当代融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国祥 《学术论坛》2005,42(1):155-159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是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基本含义作了界定,然后从科学发展引发的危机上说明科学精神需要人文精神的关照和渗透,再从两种精神内在的一致性和时代发展潮流上说明两种精神的融通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指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融通。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给人类带来了科技与理性、超越与进步,但也必须意识到“现代性”本身也是一个包含了内在张力和矛盾的悖论式概念。本文之所以将“现代性”视野引入河北人文精神的探讨.就是要将河北的地域性问题,在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的文化构架中重新提出。通过对“现代性”这一全球性境遇的深入解析,通过探究其合理性和内在弊端,来探讨我们当下人文精神的构建应该确立怎样的价值依持、彰显怎样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李建中 《江汉论坛》2004,(9):114-117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诗文创作和为人处事,均与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承担密切相关。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陈寅恪关于“知识分子人格承担”的理论及实践:忧虑文化转型期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诠释从“常感受痛苦”到“终于消灭”的悲剧性历程,执著于“独立精神与自由意志”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托命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个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两种精神既有对立的一面,也包含着内在的统一。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表现出的巨大经济价值和效益,科学精神被无限地强化而与人文精神相分离,使得人类文化片面化,从而陷入了一种危机。现代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的发展,要求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构建的实践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当前的文化建设中,同样面临着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所谓“现代性”附魅,即人文精神在科技理性和实用理性的“现代性”双重挤压下不断萎缩。从人文精神的基本存在形态和驱动主体分析,构建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基本实践路径可以有五方面:一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和人文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二是着力推进人文科学和人文教育,三是加强日常生活的人文导向,四是不断强化知识分子的人文导引和示范作用,五是注意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职能。  相似文献   

19.
在以往“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中,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相互排斥争论不休,使其成为一个二元对立的命题.从人学角度看,终极关怀与世俗关怀都是人文精神中的应有之义,可将其理解为人文精神的两个维度,二者在人文精神的有机整体中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构成一种紧张的“张力”关系.在这种“张力”关系中,才能使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从而实现人性和人类社会的合理健全发展.从历史上看,人文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就是在世俗关怀与终极关怀既冲突又融合的“张力”关系中,此起彼伏地向前推进的.对人文精神问题进行历史反思,并从人文精神的内在“张力”关系着眼推进探讨,有助于深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多元论和价值多元论的命题是虚假的命题。事实上,文化和价值都是一元的。从学理上分析.无论一元论还是多元论都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或两个不同的层次:一元论有善一元论和正义一元论即文化一价值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也有善多元论和正义多元论即文化一价值多元论之别。善一元论和文化一价值多元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善多元论和文化一价值一元论之间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因此,文化一价值多元论是导致极权主义的逻辑前提.文化一价值一元论则是多元善得以存在的逻辑前提。相同时间中不同空间内文化价值的差异、冲突不是文化一价值多元论的证明,而是文化一价值一元性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文化价值的差异本质上是人性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差异,因此主张不同价值的文化有高低层次之分;高文化向低文化流动是带有自然规律性的现象,因此文化霸权论是缺乏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的错误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