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格拉底以单一性、独立性、不变性和不可见性来界说灵魂,把这个绝对的精神实体视为真正永恒的实在。他对身体的贬抑及关于灵魂不朽的论证,虽然体现了一种宗教性的激情,但也彰显了超越宗教性的高远的伦理意图和哲学目的,这就是确证人性的本质和尊严,强调人的存在的超越性、道德性和反思性。  相似文献   

2.
郭琰 《兰州学刊》2008,(12):17-19,118
古希腊时期的政治伦理学说与灵魂学说密不可分。苏格拉底在历史上提出了许多独特而又著名的道德命题,这是以他对灵魂的理解为基础的。文章尝试以苏格拉底的灵魂观为切入点,对其道德哲学的主要命题做出系统阐释,力图呈现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及其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苏格拉底的教育价值思想是当时最新颖的思想。他的教育价值观包括外在价值观、身体价值观和内在价值观。外在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他的生活态度和志向上。身体价值观就是重视体育,并且将锻炼身体与对身体欲望和行为的节制与自制品质的培养联系起来。内在价值观即精神价值或灵魂价值。他认为,人生的最终目的是灵魂的最大改善。在苏格拉底的精神性灵魂中,有更深层次的理性内容,这就是理性灵魂能获得真理。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在批评“德性即知识”的命题时,认为苏格拉底抹煞了灵魂中的非理性部分,忽视了意志和情感在德性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灵魂二分的思想,认为德性是理性对灵魂欲望部分(非理性部分)的控制和正确引导,而恶就是由于理性失去了对非理性的欲望的控制。由此,他不赞成“恶是出于无知”“、无人自愿作恶”的观点。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论证了德性和恶都是出于意愿的行为,在这种行为实践中,人始终是自己行为的始因,所以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说包含着意志论和责任论思想的萌芽,这是他不同于苏格拉底单纯知识论伦理学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邱业祥 《理论界》2011,(12):102-103
《普罗塔戈拉》开头处,柏拉图特别写到了"家奴"。此处并非多余,而是大有深意。柏拉图通过这个"家奴"将所谓的"朋友"和"家奴"所代表的俗众与苏格拉底代表的哲学之间的裂缝很刺眼地揭示出来。而苏格拉底显然明知这个裂缝的存在,但仍要孤独而执著地作为一根刺,插入俗众的灵魂之中。这或许就是柏拉图认识到的哲学的宿命。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哲学?哲学就是存在之学。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辨的理智之德,不仅与艺术和智虑这两种实践的理智之德不同,而且也与直觉和科学这两种思辨的理智之德有别。存在问题的出现,也是哲学的诞生,是在前苏格拉底时代,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仅仅是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作为对存在问题的研究,巴门尼德在其寓言诗中的思想的重要性是确定无疑的。一般都公认巴门尼德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第一个讨论存在问题的人,并据此与另一个同样得到公认的古代伟大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相对照。因为前者强调的是存在物之存在的永恒性,而后者则突出存在着的存在物之变易性。这种把巴门尼德与赫拉克特相对立的看法,可以说,支配着整个西方哲学的发展,然而却是错误的。本文拟对两种存在学说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7.
灵魂是人类思想领域中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之一。讨论灵魂问题可以有很多角度。从哲学的反思来看,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来分析灵魂存在的本质和表现,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因此,探讨身心关系是解决灵魂问题的一个主要途径。依照身心关系的理论,我们对灵魂的讨论至少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一是灵魂如何存在?二是灵魂如何作用于身体?三是灵魂的本质是什么?这三个问题相互关联。就灵魂的本质而言,灵魂与肉体都是宇宙能量长期演化的结果。灵魂通过能量的交通和变换作用于身体,同时灵魂也接受来自身体能量的刺激。灵魂与身体之间的能量正常交通,互达彼此,就能够走向身心的和谐。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提出了"恶的困境"问题:人在生存中选择善,而善不在人的生存中。换句话说,人在恶的生存状态下无法解决恶的问题。对此困境,苏格拉底本人提出"活着就是练习与肉体分离"的解决方法,柏拉图企图通过在知识论上找到真正的善来解决这个困境,而小苏格拉底学派则坚持通过寻找身体的善性来走出这个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对比三种不同解决之路,试图梳理希腊哲学对恶的问题上的思想演进:即从对"真正的善"转变为"自己的善"的把握,从认识论追求善知识到生存论追求个人生存的善。  相似文献   

9.
尼采的悲剧观陶养于他对“存在”的本体性体验,这体验所蕴含的“命运”关切使他钟情于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希腊哲学,这一时期的哲学对“存在”奥秘的探询折射出古希腊人沉郁的“命运”意识。苏格拉底的出现,使古希腊的民族精神实现了从有待的“命运”关切向无待的“境界”眷注的跨越,拔除了古希腊悲剧赖以繁茂的“命运”灵根。尼采将悲剧的终结归咎于苏格拉底虽非不实之词,但表明他在充分关切有待向度上之生命存在的同时,未能给予生命的无待向度——无待于外部条件的心灵境界的自我提升——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虽然苏格拉底在宗教实践上与其他雅典人没有什么不同,甚至可能更虔敬,但其基于理性的宗教认知却与遵循习惯与本能的后者相去甚远。而他对雅典人信仰行为的理性质询,则可能导向对公认的宗教实践的一系列怀疑。这就使苏格拉底审判具有了必然性。古希腊城邦的政教合一,既决定了作为德性的虔敬与正义的二重性,也决定了苏格拉底审判的复杂性质:它既是一种政治审判,也是一种宗教审判,而不是以宗教名义发起的单纯的政治审判,或仅由信仰动机而引发的宗教审判。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哲学的实质就是通过哲学的审视把美德内化为人的普遍意义的品格。他的哲学生存方式本身就是教化雅典人精神灵魂的哲学。他确立了理性的道德原则,接受并坚持德性可教的原则,他揭示出雅典社会生活的道德缺陷,并通过不断地向他人和自我问询来进行道德教化,这既是他的道德哲学,也是他的人生哲学。苏格拉底之德性的教化在其内容、方式、目的和效果诸方面都与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并为今天的道德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比较范本和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2.
尽管生于昌隆的雅典城邦民主,苏格拉底却终因反对民主而遭诬诉,被雅典法庭处死。苏格拉底之所以慨然赴死,是因他毕生所坚持的伦理观所致。苏格拉底的伦理观核心,乃是对善理念的坚持,因此这就引申出了他的政治伦理观与个人伦理观,而出于对城邦民主弊端的警觉与对德性的追求,此两者亦高度统一于“善”的核心,即是:城邦之善与灵魂之善。  相似文献   

13.
仇睿 《社会科学家》2001,16(6):59-6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二重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也必然存在二重性,同样,发展方向也存在二重性.这种二重性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国家希望并采取措施让企业的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性质的要求,而企业则在努力追逐和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要求,要想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全力解决这种矛盾.  相似文献   

14.
肖鹏 《理论界》2013,(1):103-105
在柏拉图的《斐德若》中,有三篇关于爱欲的讲辞,其中第二篇和第三篇都是苏格拉底作的。这篇论文主要关注于第二篇讲辞。苏格拉底的这篇讲辞与吕西阿斯的讲辞分享了同一个主题,即年轻男孩应该满足的是非爱人而不是爱人。本文通过对苏格拉底的"非爱人"这个概念的分析,表明苏格拉底目的是为了引导斐德若自我认识,走向哲学。  相似文献   

15.
《江西社会科学》2017,(8):30-37
克法洛斯是《王制》第一卷中的重要人物,他与苏格拉底的交谈内容关系到《王制》中许多重要的论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克法洛斯代表了当时雅典城邦的政治文化氛围:作为具有卓越经济地位的异邦商人,具有雅典民主制的城邦根本的商业特征;他对哲学的喜好其实来自于智术师的跨城邦的哲学普及教育。他和苏格拉底的交谈,将引出整部《王制》的谈论主题:首先,从老年的状态开始谈起,牵涉爱欲与灵魂的关系问题;其次,克法洛斯引用诗人的话,一开始就传达出诗歌与哲学关于什么是好的生活的冲突,即后来所谓诗与哲学之争;最后,由于苏格拉底的挑明,克法洛斯从财富问题直接引入关于正义的讨论。但是,他的正义本质上是民主制度下的个人正义,而非苏格拉底的城邦正义。于是,在苏格拉底进一步诘问时,克法洛斯选择了回避。  相似文献   

16.
冯自新 《南方论刊》2009,(10):89-91
作为巴金笔下的一个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物,高觉新成功地走进了读者的视野。高觉新的性格具有二重性,他既软弱守旧,是封建制度的维护者、殉道者,又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反抗者,这就是高觉新性格上的二重性。这种性格的二重性是有深刻的原因的,如封建制度和礼教的束缚、他的长子地位以及五四新思想的影响等。重点剖析高觉新性格上的二重性,并简要分析他的这种性格的成因及评价。  相似文献   

17.
牟春 《兰州学刊》2009,(6):35-39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描述了喜剧和悲剧、神学和哲学这两对重要的矛盾。苏格拉底则是这些矛盾的焦点。不过通过独特的反讽。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理解和超越了所有的矛盾,并把矛盾的两极看作是一个具有张力的整体统一于自身。而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戏剧性设置,柏拉图暗示,哲学的目标在于揭示作为整全的日常生活世界的丰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同舫 《社会科学家》2004,7(1):109-111
伏尔泰通过广泛的历史考察,探讨灵魂这一问题。灵魂是感觉和思想的能力;灵魂是不朽的;感觉和思想的能力应归结于身体,此乃伏尔泰的灵魂观。伏尔泰的灵魂观从不同的侧面回答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体现了一定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但由于历史和思想的局限,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又是不彻底的。  相似文献   

19.
在市民社会这个范畴中包含了政治共同体和经济型契约社会的双重内涵,这两种理论资源共存于当代市民社会理论中,构成了贝尔所说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这种矛盾实际上是由现代社会的结构性矛盾所决定的。对于市民社会中的二重性矛盾,不同的现代思想家开出了不同解决方案,这构成了现代社会革命思潮中的种种理论。经典的解决方案有两种:自由主义从经济自由延伸出政治自由方案;而马克思主义则是通过政治上层建筑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来消除经济与政治的矛盾。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二重性矛盾来把握市民社会的本质,从而揭示市民社会的历史局限性,乃是马克思政治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逻辑中轴,也是其理论范式异质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与经济学的核心要义,应当引起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是苏格拉底哲学的基本主题。他的德性论以知识论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之确立为核心,开始于自我的理性反思,而展开于自我之道德实现。无论知识还是实践,都贯穿着理性的逻辑。正是这种强调知识论、伦理学与存在论相统一,洋溢着理性精神和乐观主义的哲学,超越了智者派的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深刻改变了希腊哲学的思维轨迹,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