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尽管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支撑和最终归宿,然而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的论述却极其简约,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不关心"自由是什么"的抽象规定,而是关心现实的人为什么会不自由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自由,即"自由何以可能"。正是从这样的问题提问方式出发,马克思一方面彻底地驱除了劳动概念之上的意识形态教条,阐发了人的自由本质所赖以生成的真正的劳动基础,从而为人的自由的实现奠定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在揭示出生产力、分工和共同体对于自由实现的重要性的基础之上,重点揭示了时间对于自由实现的关键意义和内在意义,这样人类走向自由的道路就豁然敞开了。探讨马克思自由观的问题指向和价值诉求,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提问方式,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想,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解读中国梦战略,这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方法论问题。对中国梦战略的解读,应遵循马克思、恩格斯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理路,即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倡导的实践思维方式去解读,以主体的实践作为理解中国梦战略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从而才能够阐释出中国梦战略的“基本内涵、出场意义和实现途径”等所富有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并呈现出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意蕴,由之所开拓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中国梦战略问题)研究的新路径,它把“中国梦战略”理解为一个受具体实践规定而变化发展的历史过程,把实现“中国梦战略”理解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地协调处理一系列重要矛盾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4.
从资本逻辑到生命逻辑:重新解读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既是资本逻辑的发现者,也是资本逻辑的批判者.马克思运用这一范式透视当代社会发展中资本逻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人性与物性相互颠倒的现实,试图重新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这就是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理论旨趣.马克思的这一理论在当代仍具有指导意义,当代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要和谐发展、当代中国人要自由而全面发展,就必须扬弃资本逻辑,回归生命逻辑,深入到人存在的根基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是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焦点.但是,以柏林、卡门卡、布伦克特、佩弗等为代表的英美学者所重建的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从性质上讲却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它们只不过是以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母株嫁接马克思自由思想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需要把握必然、对象化活动、生产实践、共同体这四个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杨槟 《南方论刊》2011,(7):62-64
新形势变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严峻挑战。党校应大力推进并积极探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坚持党校姓党和按需施教的教育原则是前提条件;加强党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环境建设和队伍建设是关键;注重通俗化是党校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理论联系实际是党校教育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存在三种基本路径:经典文本解读、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从"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在解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存在"过度诠释"、误读的倾向;在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对"批判的批判"进行"辩护"和盲目追随的嫌疑;在探索"走近马克思"到"走出马克思"的实践中,不免陷入由"回到马克思"而"停留于马克思"的窠臼。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迫切需要对现有研究路径进行反思与匡正:将文本书写逻辑前置于文本解读逻辑,以文本承载的马克思思想为文本解读的核心内容;辩证地对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深入挖掘其问题意识并透视其开放性;实现从"理解马克思"到"运用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的研究新路径,形成突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困境的理论意识自觉。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新动向是探讨如何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有多种路径,其中首要的前提就是"回到马克思",坚持客观性的立场研读经典文本,用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视野重新廓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地平线,秉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揭示其当代意义和价值.若没有对经典文本的系统学习和认真研读,加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就找不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源头和根本,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就会缺乏必要的历史前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任芳 《兰州学刊》2009,(Z1):1-3
马克思自由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马克思对自由的理解表现在三个方面:自由就是真,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对规律的把握,对本质的探求;自由就是善,就是好的行为规范,所追求的就是和谐;自由就是美,就是追求美的一种艺术活动,这种艺术活动就是创造,创造就是对现实的超越,人在创造中实现自身,发现自我。自由与真善美统一于人的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其当代价值主要取决于对核心主题的论证.追求人类解放(人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整个思想体系的内核.围绕这一思想内核,其理论创造与发展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社会理想的构建及对社会理想实现的研究.面对当代实践与时代的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主题日益彰显其生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但在理论上逐渐显示出"回归"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主题的性质,而且以改革开放为有效实现机制;改革开放的根本价值在于使广大人民获得第二次解放,而有效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改革开放的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所在.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视角,全面论述了自由问题。他认为:自由的本质是克服外在自然必然性对人的限制;自由在劳动中生成,并在劳动中展开,因此自由的根据在于人的劳动;劳动是创造价值(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活动,因而人的自由是创造价值的自由;劳动产品的交换实现并确证人的自由;自由的真正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因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自由必然异化为劳动者的不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扬弃自由的异化创造了社会经济条件,因此真正的自由也植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是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问题在当代政治理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拉克劳作为当代著名左翼思想家,其意识形态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其意识形态理论经过了三个阶段:从《政治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开始,经过《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时期的后马克思主义,到最近他在一系列著作中呈现出的明显的非马克思主义特征.拉克劳把意识形态理解为与社会客观结构和历史基础相脱离的自由漂浮的能指或主体认同的神话,而这不可能真正地对意识形态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需要克服简单的决定论和本质主义,同时也需要克服非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诱惑.  相似文献   

13.
余少雄 《南方论刊》2013,(12):88-90,67
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复兴梦,是幸福梦。中国梦,是汇聚全体中国人的梦。包括党、政、军和企业以及员工个人,如果我们都能做到脚踏实地,恪守职责,创造价值,达成使命,实现个人、集体、企业的梦想,共同实现中国梦。那么,现实一定会丰满而精彩。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宗旨是使广大民众认同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其行动指南.在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背景下,仅仅依靠显性的宣传教育等手段很难真正有效地实现.而文化及其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渗透作用,能实现意识形态的无形渗透,进而使马克思主义最终转化为民众的信仰.因此,在政治生活显现出文化化的今天,把马克思主义文化化,通过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构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理文化内核,生成真正属于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发展观,以及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的结合方式,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全球化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诉求与选择,也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实现人类的本真自由是马克思毕生的理论和实践追求,而"个人自由"思想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始终;而作为20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学者哈耶克的理论同样尤为重视"个人自由"的问题,并把与"个人自由"相联系的扩展秩序作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础.然而二者的阶级立场是不同的,因此在对"个人自由"的内涵及特征、实现途径等方面的见解差异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先导.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关于价值本质、价值评价、价值选择、价值创造等问题的理论,培育和建构当代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念,对于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恩格斯既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又是经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推者.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背景下,回顾经典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对象、路径、对策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观点”的政治哲学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江  胡海波 《兰州学刊》2008,(11):25-28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指导下,推进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不仅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政治文明的成功经验和政治哲学的思想资源,而且要珍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优秀政治文化传统,结合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实际,不断增进中囱人的“政治自觉”,提升中国人的政治人格,努力实现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当代文艺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人",无论是集体的,还是个体的,都是指普遍的、一般的人,因此,马克思主义人学承认人有普遍的、一般的本质,即共同人性.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考察文学艺术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一种视角,而且是更加贴近文学艺术自身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导当代文艺学建设,就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文学艺术活动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眼点,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文学艺术的最终目标.首先,应当从马克思实践存在论的高度,认识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实践的文学艺术;其次,文学作为人学,其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的、想象性和情感性的对象化和确证;最后,文学艺术的功能不仅仅是审美、认识、教育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一经产生,就会必然走向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过程,无论是开展研究,还是推动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前提和把握其内在的科学规律.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固有品格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深入分析,提出:明确使命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追求;以人为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诉求;整体推进是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立足发展是深入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