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9 毫秒
1.
《上海经济年鉴》执行副主编张兆安《增强创新意识打造"精品"年鉴》一文,介绍了年鉴编辑部在建立严密的责任制度、构建有特色的框架结构、采用科学的组稿方式和保持超前的发展意识等4个方面,打造"精品"年鉴的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2.
《上海年鉴》编辑部沈思睿《浅论生活实用类年鉴的编纂》一文认为,生活实用类年鉴应该成为年鉴同行在创新开拓中需要重点探索的领域,并就生活实用类年鉴的内容、市场定位、体例、时效性,及其市场化运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2008年3月25日,由《四川交通年鉴》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地方专业(行业)年鉴工作部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由年鉴丁作委员会副会长、地方专业(行业)年鉴工作部主任、《四川交通年鉴》主编黄丽主持,《云南经济年鉴》执行总编许太琴、《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主任沈美新、《山西经济年鉴》编辑部主任李仁贵、《黑龙江商务年鉴》主编刘杰锋、《湖北教育年鉴》编辑部主任邓荣、《浙江公安年鉴》副主编胡晓东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4.
《上海年鉴》编辑部在第一部年鉴的“编后记”中表达心语:“《上海年鉴》的编纂是没有穷期的,对年鉴编纂工作的探索,也是没有穷期的。”在这以后的五部年鉴正是以这种探索精神编就的。笔者试图通过对《上海年鉴(1996)》、《上海年鉴(2000)》和《上海年鉴  相似文献   

5.
《上海科技年鉴》编辑部主任张芝慧《做好年鉴信息收集工作的四个方面》一文强调指出,年鉴应努力追求信息量的最大化和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开阔年鉴信息的收集视野,拓展年鉴信息的收集渠道,提高年鉴信息的收集能力,加强年鉴信息收集的基础建设。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书籍也正以制作快、传播广、资源省的优势发展着,冲击着传统的纸质书籍的编辑、出版和流通的渠道和市场。年鉴的编辑、出版和流通也面临着这一变革。近年来,上海的年鉴编写部门纷纷把触角伸向电子书籍的领域。从上海综合年鉴的编辑情况看,《上海年鉴》编辑部在编辑出版纸质版年鉴的同时率先出版《上海年鉴》电子版。《静安年鉴》、《长宁年鉴》、《黄浦年鉴》、《宝山年鉴》等编辑部相继编辑出版了电子版。从2004年起,卢湾区地方志办公室在编辑《卢湾年鉴》纸质版的同时,编辑出版了电子版年鉴。我们在吸取《上…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沈美新、蒋皓、管美凤《编好年鉴索引,促进年鉴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一文,论述了年鉴索引对于揭示年鉴文献内容的重要意义,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上海文化年鉴》为促进年鉴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在编制索引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21名,按姓氏笔画顺序排列)姓名单位职务姓名单位职务马兵王中华王宁亚王相钦叶宝根孙关龙朱力文,1楚才许进禄许家康杨绍澄《成都年鉴》常务副主编河南年鉴社社长安徽年鉴社社长中国轻工业年鉴社社长《杭州年鉴》编辑部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顾问《中国出版年鉴》编辑部 副主任广东年鉴社社长中国国内贸易年鉴社社长《广西年鉴》主编《北京年鉴》编辑部主任苏增强铁道部档案史志中心主任肖东发《中国图书馆年鉴》主编陈少能上海年鉴展示中心负责人陈仁礼江苏省地方志学会副会长 兼年鉴工委会主任武星斗《新疆年鉴》主编房德胜《黑龙江年…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年鉴》编辑部沈美新《试论专业年鉴的数据信息服务》一文,在论述专业年鉴的信息优势和专业年鉴开展数据信息服务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就专业年鉴编辑部如何搞好年鉴本身的信息资源建设以及开展信息服务的项目策划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上海年鉴》编辑部姚金祥《上海市年鉴编纂二十年回顾》一文,根据丰富的资料,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上海地区年鉴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年鉴编纂工作所呈现出的一些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庆祝《上海文化年鉴》创刊20周年及《上海年鉴》创刊10周年,两编辑部充分利用上海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于2006年11月6日~11日在上海图书馆图书文化博览厅举办了《资政存史,鉴往知来——上海图书馆藏民国及海内外珍稀年鉴展》。  相似文献   

12.
上海《静安年鉴》编辑部陈彩琴《年鉴人才建设专业化道路和年鉴信息化的发展》一文,分析与研究了年鉴人才建设的专业化道路,年鉴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网络出版年鉴的未来发展方向等3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曲靖年鉴》常务副总编韦滇萍《树立创新意识 办好<曲靖年鉴>》一文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介绍了编辑部在篇目创新、内容创新、版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如何不断超越自己所作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4.
影响年鉴创新发展的两个根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编辑部主任曲宗生《影响年鉴创新发展的两个根本性问题》一文,对将年鉴仅仅定义和定位为工具书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把年鉴重新界定为“年刊”,是年鉴本性的回归,由此可以给年鉴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的空间,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年鉴的多功能优势。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版协年鉴研究会主办,《青海年鉴》编辑部承办的第七届全国省级年鉴研讨会于2002年8月10~14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上海、河北、天津、吉林、青海等21个省级年鉴,青岛、郑州、成都、上海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筑业年鉴》编辑部主任王秀兰《走行业年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兼谈(中国建筑业年鉴)的创新实践》一文在论述行业年鉴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和分析行业年鉴可持续发展前提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中国建筑业年鉴》为实现年鉴可持续发展在改革创新方面所进行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由绵阳市人民政府主管,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主办,《绵阳年鉴》编辑部主编,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绵阳年鉴》2003年卷于10月15日出版发行。《绵阳年鉴》创刊于1996年,已连续出版8卷。《绵阳年鉴》以新颖独特的设计、丰富翔实的资料、精美的图片,赢得了广  相似文献   

18.
《上海文化年鉴》从诞生至今已有17年,伴随着上海大都市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地发展,文化年鉴起到了展示上海文化事业成就、总结上海文化发展经验、探索上海文化发展规律的作用。但文化年鉴有没有创新的必要?理性地思考文化年鉴走过的路,答案应是明确的,文化年鉴一定要创新。其原因:一是上海正在构筑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的发展日益显现出  相似文献   

19.
上海《宝山年鉴》副主编胡新力《试论地方综合年鉴框架特色的认识误区》一文认为,特色并不是年鉴框架表现形式的基本要求,目前创新年鉴框架的手段和表现形式尚未实现突破,强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应是地方综合年鉴框架创新的规范轨道。简言之,年鉴框架的创新要从资料检索途径和框架分类的科学性上寻找突破口,使年鉴框架设计更加人性化,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0.
在全国年鉴界一片创新声中,首卷《靖江年鉴》(2002)出版了。我们认为,首卷《靖江年鉴》之所以受到年鉴界同仁的好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卷年鉴能着力突显地方特色,努力将其打造成靖江对外交往的“名片”。在这方面,编辑部的做法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