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同一种资源在市场供求上却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悖论”:一方面严重短缺.一方面又严重富余。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正面临并将长期面临“短缺”与“富余”并存的困境。早在2003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开始出现了以“民工荒”为表现形式的劳动力短缺现象。随后这一现象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扩大到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而蔓延到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省份,  相似文献   

2.
我今天想讲讲广州外来工、农民工的变化趋势,对这个趋势的把握和分析,对我们提出相关政策是有帮助的。第一,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结构问题。我们国家目前以及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普通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在可见的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在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供给还是大于需求。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所带来的民工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从总量上说,我国可见的未来里面不可能出现民工短缺;民工短缺是区域性的,是局部的结构性的问题。我认为,从总的态势来看,普通劳动力的短缺还不是太大的问题。我们在研究中提出四个短缺,一是苦工的短缺,这是局部性的,暂时性的。二,更严重的是技工的短缺,严重地影响了我们产业的竞争力。三是专业技术人员的短缺,特别是跟技术有关的,核心人才的短缺。四是领军人才的短缺。  相似文献   

3.
1996年和2006年全国两次农业普查结果揭示了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的结构特点和数量变化:农村劳动力供给数量变化处于“倒U”型波动态势,波动幅度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显著:供给能力明显不足,供给主体以中青年为主,女性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力军,劳动年龄外农村劳动力成为农村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属于总量过剩型,自然赋予对农村劳动力供给本土吸收能力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影响并不显著;从农村劳动力供给的动机来看,家庭收入与消费因素是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致富、农村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学者能看到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对浙江海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从年龄、学历、动机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述,并且通过对村民转移意愿的了解。分析了未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导致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人力资本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进程中技工供给不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中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技工短缺现象,而且近几年愈演愈烈。技工短缺影响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阻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进程。笔者拟从劳动力市场技工供给不足研究我国技工短缺的成因,为技工短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 ,研究劳动力问题需要跳出“劳动力商品”的窠臼 ,从“劳动力产权”角度 ,在由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所组成的生产总过程中加以考察。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进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的存量不断增大 ,劳动力产权相对于物质财产权的地位还会不断提高 ,从而 ,劳动力产权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概念。劳动力产权是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点。用劳动力产权还可以较好地协调、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企业物质资本保值增值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劳动力就业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五”期间 ,贵州劳动力总量逐年增长 ,供给结构改变 ,就业结构得到调整 ,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为解决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 ,未来 1 0年贵州经济应保持适度增长 ,加快城市化步伐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积极组织向省外输送农村劳动力  相似文献   

8.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农村中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且供给是无限的,但是在中国从东南沿海开始出现了大面积的"民工荒",这恰恰与其相悖.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特殊现象,特别是从劳资关系、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经济增长、教育与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现代产业转移是传统产业转型、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劳动力的转移是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代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规模扩大和垄断性下降提高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加速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提高在增加劳动供给的同时通过现代产业部门的作用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工资性收入的提高既是劳动力的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是劳动力转移规模扩大的结果;教育对工资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工资性收入水平的提高同样诱致劳动力提高对教育投资水平.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前10年安徽省劳动力供求不均衡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前10年,安徽省劳动力市场将呈现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劳动力总量剩余与个别产业劳动力供给不足。造成安徽省劳动力不均衡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劳动力供给规模过大与劳动力需求相对不足。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用工短缺问题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难点问题.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分析这个问题的新特征及其背后的根源,即:产业空间分布差异造成用工区域性短缺,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与劳动力市场调整的非同步性导致用工结构性短缺,产业层次偏低与工资偏低导致用工意愿性短缺,三大产业的就业弹性不同导致不同区域的就业吸纳能力差异,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了“新生代”劳动力群体的思维与价值观,导致劳动力就业形势新变化.实现区域产业转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形成与人力资源结构良性转移升级的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昆  李兆千 《西部论坛》2018,(2):91-105
近年来,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引致资本外流,制造业空心化风险逐步加大.对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全球比较表明,2011年以来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明显弱化:一方面与其他新兴经济体相比,已基本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甚至发生一定的反转(如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另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尽管还具有明显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但这种劳动力成本优势可能被其他因素(能源成本、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削弱.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的原因是劳动报酬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速度,劳动报酬上升较快主要是由于劳动力供给增速低于需求增速,而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工)短缺导致劳动生产率增速放缓.中国制造业再也不能简单地以低劳动力成本取胜,企业必须由低成本竞争转向高技术竞争和差异化竞争.政府应致力于提高生育率和劳动参与率以增加有效劳动力供给,加快"双一流"建设和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以优化劳动力供给结构,深化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以降低企业成本.  相似文献   

13.
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就是要使数量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不断增加的农村后备劳动力能够有序转移流动,顺利实现充分就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所导致的就业压力增大、城市就业出现用工结构性短缺、农村发展后继乏人的新形势下,各级政府需要从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农村劳动力顺利实现转移就业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古典经济学视“企业”为一只无须分析的“黑箱”,企业劳动力完全是通过市场工资的竞争进行配置的。实际上,劳动力配置大部分是在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进行的。本文将从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出发,揭示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特点,阐述如何加强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以促进企业人力资本运营。  相似文献   

16.
基于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古、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这一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城乡收入差距通过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经济结构转型,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自由流动受制于劳动力质量水平,而城乡收入差距透过人力资本投资影响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和经济结构转型之间的传导机制是:城乡收入差距通过抑制经济中工业产出份额、提升服务业产出份额推动经济结构的“服务型”变迁,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促进劳动力从农业、工业部门流向服务业部门,进而通过服务业部门产出份额的上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城乡收入差距也会导致贫困农村居民丧失扩大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从而制约全社会劳动力质量的提升,使劳动力的“服务型”流动和经济结构转型受阻。但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对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显著非一致性。实现中国经济结构顺利转型需要将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有效提升全社会的劳动力质量,创新经济转型的制度供给。  相似文献   

18.
曲玥 《西部论坛》2015,(1):42-50
在分析我国区域发展差异和劳动力成本冲击的基础上,采用1998—2008年中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据,测算并分析在刘易斯转折点前后,制造业以及其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转变,并分别分析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制造业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正经历在从二元经济模式向新古典经济模式的转变,优先发展的沿海地区会更早地经历劳动供给的短缺而面临“用工荒”,吸引制造业向沿海地区集中的产业集聚效应已然式微;而中西部内陆地区的人口红利较东部沿海地区可能维系更长的时间,引导制造业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要素成本效应则逐渐增强;目前,上述作用和趋势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9.
周健 《兰州学刊》2008,(1):88-91
人力资本概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但“人力资本”的阐述由于受到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局限而多以一种独立的因素存在,未能融入整个劳动力转移的理论中。文章在分析了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理论的某些局限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型”,将人力资本概念贯穿于劳动力转移的整个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失业问题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各级政府均制定方针、政策,多方开拓就业渠道,着力解决失业问题。理论工作者也不断地进行研究、探索,为政府提供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则是设想通过改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改变劳动力供给行为、调节劳动力供给数量,以解决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