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西厢记》中老夫人赖婚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厢记》中老夫人的三次赖婚历来被认为是王实甫深刻揭露唐代大姓“恃其望族,耻与他姓为婚”的社会现象的有力表现,是崔老夫人维护崔、郑两家高贵婚姻的处心积虑的行为。本文却认为,老夫人赖婚虽有家谱的因素,但对女儿那份深沉的爱更是主要原因。同时,日渐失去风光的士族大姓现状和王实甫真实思想的无意识展现也可以为这些行为作出最好的注脚。以新的眼光剖析老夫人的赖婚行为与心理不但有助于正确、全面认识老夫人的性格特点,而且对于透视现代社会中复杂、多变的女性心理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魏征的母亲患咳喘病多年,四处求医不见效。后来,御医开一处方,药物为川贝母、杏仁、陈皮、法半夏等,可老夫人却因药汁太苦而不肯服用。一天,老夫人说她想吃梨。魏征立即将梨切成小块送给老夫人,可老夫人却因牙齿脱落,不便咀嚼,只吃了一小片。魏征心想,那就把梨片煎水加糖后让老夫人喝汁吧。没想到,老夫人喝了半碗还舔着嘴唇说:"好喝!好喝!"魏征见母亲非常喜欢喝  相似文献   

3.
尚晖 《东岳论丛》2007,28(6):192-193
司汤达作品《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阿尔芒斯》中的阿尔芒斯,《法尼娜.法尼尼》中的法尼娜.法尼尼等女性形象追求的"激情之爱",昭示了她们在追求爱情过程中对时代的不自觉地超越和背叛,由此注定了其悲剧命运,其中渗透着司汤达深深的"恋母情结"。  相似文献   

4.
从明末冯梦龙的《醒世恒言》问世,“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便流传开来。苏小妹即苏东坡的妹妹之说也便成了定论。近读苏东坡文集,方知这并非史实。原来,苏小妹为苏东坡之姊而非其妹。苏东坡为乳母所作之墓志铭写道:“事先夫人三十有五年,工巧勤俭,至老不衰。乳亡姊八娘与轼。”八娘何人?据《苏诗总案》记载:“东坡姊八娘……不得志卒”,司马光在《苏主簿夫人墓志铭》中也曾提到:幼女(即八娘)有夫人之风,能属文,年十九,既嫁而卒”。可见,八娘乃苏东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思维方法是在王弼哲学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方法。在《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中,王弼有意地运用这一学术方法,来重新思考人类内在自然本性与外在情感的关系,提出了"性其情"学说;进而,他以此为前提,倡言"圣人有情"说;使圣人从神的枷锁中摆脱出来,以活生生的人的姿态展示于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6.
<正> 在1980年的全国第一次蒲松龄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陈淑卿系蒲松龄的妻妾之说(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所载《蒲松龄与陈淑卿》一文).继而又有《关于蒲松龄的第二位夫人》一文肯定了蒲松龄确曾有一位第二夫人——“无名氏”(见《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随后,以蒲松龄与其第二夫人为题材的各种剧本、小说等文艺作品亦相继问世.自此,蒲松龄  相似文献   

7.
鲁迅元配夫人朱安生年小考吴长华鲁迅元配夫人朱安的确切生年至今尚不清楚。学界对其生年有四种说法:第一,生于1878年。如1981年版《鲁迅全集》中的人物注释、林志浩的《鲁迅传》、李允经的《鲁迅的婚姻与家庭》等。第二,生于1879年。如俞芳的《封建婚姻的...  相似文献   

8.
贡华南 《社会科学》2012,(1):124-130
在《老子》中,道路只有两条:道与盗。无心或有意偏离道者,必将归于盗。道超越了仁义智勇等人道价值,在其主导之下,仁义智勇都获得新的规定。修道者以爱而不用、守身勿失的一贯姿态立于世。盗以以己加于物、取物归于己为其基本精神结构,以"径"、"利"为具体内涵,以走出自身而迷失自身为常态。道不弃盗,扭转盗之精神方向,即可由盗返归于道。  相似文献   

9.
唐代传奇名篇《霍小玉传》为李益同时代人蒋防所作,其中涉及的人物、事迹不少皆能从传世文献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故长期以来,研究者多将其作为研究唐代著名诗人李益生平事迹的重要参考资料,李益也因之成为天下闻名的"负心汉"和"所见妇人,辄加猜忌"的"变态狂"。但随着李益夫妇墓志铭的出土,《霍小玉传》所载李益事迹,诸如祖籍、中举、授官年龄、授官方式和官名及其与卢氏夫人感情等,皆被证明与史实不符。李益对卢氏有情有义,绝非小说所谓的"负心汉"。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新发现的可信史料,为"负心汉"李益平反。  相似文献   

10.
《王君妻韩氏墓志》(第四册,第14页)此墓志首题"大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故应题《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妻韩氏墓志》为是。"安乐王"是北魏宗室,《汇编》将诸王之"王"理解为姓王之"王",故误题为"王君"。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中“色彩词”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 ,都有很多表示色彩的有趣词汇 ,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很大作用。本文试图对英语中几个最常见的表示色彩的词 :red ,black ,white ,blue,yellow ,green加以探讨 ,指出它们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2.
道德究竟是什么——对道德起源与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是文化形态之一,弄清了文化的起源和道德在整个文化中的位置,就会基本上弄清楚道德的起源与本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力的果实,道德作为指令性文化中的非正式规范,从属于广义习俗,是由原始习俗演化而来。原始习俗形成于原始人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的经验总结。道德虽源于习俗,但也存在差异,品质规范的出现乃是道德脱离习俗而独立的显著标志。所有文化之物满足的都是人的生存发展需求,只有道德是通过提供善的为人处事的方式来为人的生存发展需求服务,其特定价值指向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的完善。因此,道德就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品质规范之总和。它受社会舆论和内在信念的直接维系推动,以善恶为基本评价词,负责为人提供善的为人处事方式,以满足人处理人际关系和实现自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屯门地名考     
屯门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地方,在唐代到清代香港古代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有学者主张古代屯门所指乃今日深圳的南头,并非香港的屯门。其实细考历史文献,证之于有关地域的地理特征,可以确证古代的屯门即今日香港的屯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相似文献   

15.
埃及学的成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建于19世纪20年代的埃及学,是一门研究古代埃及历史与文化的综合性学科。从19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埃及学走过了从早期的野蛮发掘到有计划的科学勘察、抢救与保护文物的历程。经过几代埃及学家的不懈努力,埃及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已经完全确立起来,埃及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6.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新世纪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理论体系,对建设现代先进的写作理论文化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隋初幽州防御形势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辉 《晋阳学刊》2005,(3):71-74
隋初,突厥乘王朝立足未稳之际,对边境屡屡构成威胁。幽州作为东北边镇,受到臣服于突厥的东北诸族以及亡齐营州刺史高保宁势力的威胁。隋王朝通过增强幽州的军事防御以及对突厥采取分化瓦解的战略,有效抗击了突厥对幽州的进犯,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定。  相似文献   

19.
The English advertisement is a lively and distinctive field.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ads at a linguistic dimension and how to translate them well into Chinese? All this is given a careful discussion and a detailed study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应遵守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一致性原则,使认识过程与历史过程和逻辑一致起来。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参与社会生活的。角色包括非人格化的职位和人格化的角色活动两个方面。角色人格体系是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外化为公开的和隐蔽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的第二个体系。规范通过权力制度化,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承担人口繁衍的婚姻家庭制度、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权力制度体系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对以上三个社会体系及其有机联系的分析,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这个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