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论境界线上的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说的“境界”,是精神医学而非文学艺术上的名词,它是病迹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某症状的范围及这一症状与其它症状的区分。我们试图借鉴病迹学的理论,分析屈原的存在方式及矛盾心理与其作品缝合之‘划伤的痕迹”①,换句话说,屈原在本文里将作为精神异常者加以观照。揭示屈原精神心理与他作品的关系,须说明精神疾病以及与“境界线”相关的问题。精神疾病习惯划分四大种,按轻重程度排列顺序是:神经症、癫癌症、躁郁症和精神分裂病等,它们都是精神受到损伤所导致的异常症状。在精神疾病的轴线上,神经症症状接近正常人一侧,它…  相似文献   

2.
毛健 《船山学刊》2014,(1):67-73
湘学是湖湘文化数千年来积淀、蕴育的精髓,其思想源远流长。远古的炎文化和舜文化是湘学形成的重要渊源;古老的湘楚文化是湘学萌芽和茁壮成长的温床;先秦与秦汉时期流寓湖湘的屈原和贾谊,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和精神是壮大湘学的重要思想文化养料。  相似文献   

3.
词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它是一个包括词源、词乐、词调、词律以及词人、词籍、词论、词派、词史等众多内容的广泛、复杂而相对严密的学术体系。词学批评的概念虽为后起,但具体实践在词坛形成之日已萌动,而批评的精神、理念随着词学的发展也不断传递和积淀。词学批评研究作为对批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更应注重它的科学性。以当代意识和历史实感来凸现词学批评研究的科学性。深入研究宋代的词学批评,将大有裨益于我们对后世及整个词学批评史的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散文《月迹》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数不清的写月名篇中显得那样独特,是因为它全新的抒情视角.具体表现为:新奇、纯真的儿童视角,无私、柔软的母爱视角和超脱、睿智的全知视角.《月迹》中独特的抒情视角使得该文在追寻月迹的行踪中始终弥漫着淡雅恬静的、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的古诗意境.  相似文献   

5.
"子学"之"子"既是"诸子百家"之"子",则"新子学"之"子"便应该指当代具有独立人格精神的知识个体(知识分子),他们的学术活动和成果即是"新子学"。"新子学"乃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学术,它并不完全与"西学"相对应。由于古代的"国学"属于"官学"的范围,因此"新子学"只能成为"新国学"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赖力行 《云梦学刊》2001,22(1):44-46
文学创作离不开主体的创作才能和创作个性.刘勰认为,文学创作需要特殊才能,创作个性的差异是造成不同艺术风格的主要原因;作家是凭天性创作的,由此创作才能的培养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要注重性情的涵养以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作家的素质和智能结构既有先天的因素,也需要后天的学养;对作家的人品和才学,不能苛求.  相似文献   

7.
作家学导论     
邹忠民 《江汉论坛》2006,(12):117-120
本文基于这样一种探求,对既往的作家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和整合研究,对作家这一特定对象进行综合研究和整体研究,进而由此构建一门“作家学”,并试图对此进行学科定位、体系建构、范畴考量、方法论列等。  相似文献   

8.
王立先生文学主题学研究,可分为文人抒情文学的主题与意象研究、叙事文学题材母题的分类型研究、武侠文学及通俗文学通题研究、佛经文学及小说母题中外溯源比较研究、主题学研究学术史和研究范型的方法论总结等方面。文学主题学批评,摒弃了传统批评着力于"社会——人物——作品"的研究,把作家作品个案集锦式研究,转换到文本内在演变的关注上。王立的主题学研究论从史出,具有跨学科性、跨文体性,理论色彩鲜明而系统性突出,是运用外来和邻近学科理论进行文学史贯通问题研究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变态反应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以其病因多样性、症状复杂性及其与临床科系的普遍相关性,日益显示出它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普及变态反应学知识,是顺应医学发展的必然。在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中开设“变态反应学”,是一种现实、可行的方式。一、开设“变态反应学”,是医学发展和我国国情的需要自从1906年奥地利学者clemensVonPirquet首次提出变态反应至今,90多年已经过去,由于这类疾病的发病机理不清,缺乏有效的防治办法,长期以来未受重视。随着现代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论形成和发展中的精神文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 年来,广东创立的精神文明学有其天时地利与人和的要素,更有党中央的召唤、学者们的尝试和钱学森的首倡这些直接起因,同时有以《精神文明学论纲》等较为全面系统的体系和一系列论著为标志。在此基础上,作者就精神文明学的几个重点问题,归结为学科原则论、本体层次论、纵向起点论、内部结构论、外部联系论、精神生产论和创建活动论等并进行阐析,以展示该新兴学科所赋有的学术价值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普罗文学和朝鲜新倾向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蒋光慈与崔曙海的早期小说作品有着相似的社会内容和精神追求,但同时又有差异.崔的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抵抗精神是体验化的,而蒋的则是观念化的;崔的作品倾向于现实主义,笔触自然,而蒋的作品则趋向于浪漫主义,过于观念化.两者因生活实践的局限性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缺乏,在创作上都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孙新峰 《学术探索》2008,(6):102-107
西部著名作家贾平凹及其文学已经成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毁誉皆有,纷争不断。然而,饱尝艰辛和辉煌的贾平凹,对文学的热望始终不改。贾平凹及其文学多年来一直引领着中国寻根文学、三农文学、先锋文学等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作家的世界水平。贾平凹及其文学激发起了陕西、西部乃至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关注热情,提升了中国华文文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贾平凹及其文学的研究(简称贾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坛一门显学,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谢丽 《学术探索》2008,(4):107-110
在1930年代多以阶级的意识形态评判创作者的作家论写作氛围里,沈从文立足于文学本位的批评立场撰写的、试图让批评回到文学自身的作家论,以把握作品风格与作家人格的感悟印象式的批评文本,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主流批评相对忽视文学独立性的缺憾,而且批评者尊重自我文学感受和维护文学本体性的批评文本,在表现批评主体独具特色的批评个性的同时,亦体现出在1930年代的特殊时空语境中,注重文学审美特性的作家批评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体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实现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文体价值及翻译原则,指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村上春树的首部纪实文学作品《地下铁事件》及其续篇《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为研究对象,在认同前人对村上作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的分析和列举,以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目的等方面进行讨论,从而能够使读者对这两部纪实文学作品的内涵有更好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邢蕊杰 《齐鲁学刊》2008,(2):119-122
唐文三变,已成为唐代文学研究中的学术共识,但"三变"之一的"燕许大手笔"张说、苏颋在文章写作中所使用的革新策略及其对唐代文风演变所产生的文学效应,尚未得到学界的深入关注。张说、苏颋之文,虽未跳出初盛唐之际以骈为宗的主流,但在文学内质上有所提升,在风格气势上也有所突破,革华靡,除富艳,质实朴素,景象浑厚。张、苏对文体文风变革的探索与尝试,对中唐以后的散文革新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余华小说中的文革记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某种程度上记忆可以决定一个作家的写作方向,作为60年代出生的作家,余华的童年记忆--文革记忆无疑也深刻地影响着余华的创作,但是这种记忆是有选择的。他80年代的作品中,文革记忆成为其小说创作中暴力叙述主题的内因;90年代,文革记忆直接进入余华作品中,但对现实政治作了很大程度的过滤。  相似文献   

19.
赵明 《宁夏社会科学》2006,2(4):149-152
在屠格涅夫小说中,爱情被当作特别展示的对象,并经常在不同层面上扮演着不同角色:它不仅辅助阐明作品的思想内容,奠定作品的基本氛围;不仅用于表现人物性格,考验他们行动的能力,而且成为某种理想的象征,传达出不同的人生意蕴。更为重要的是,爱情在屠格涅夫的人格意识中具有某种命定或先在的意蕴:它引发的不仅仅是美好与和谐,还有冥想、恐惧、灵魂的颤抖和对永恒与死亡的思索;它并非只是作为文学创作的技术手段存在,而是具有某种哲学层面的形而上思考和本体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09,30(2):117-11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最受美国青少年喜爱的作家盖瑞·伯森的两本获得纽伯瑞文学奖银奖的成长小说《手斧男孩》和《狗儿之歌》,展现了布莱恩和罗素尔两个男孩在荒野里孤单旅行后逐渐走向身心成熟,长大成人的历程。男孩的成长历程酷似作者的成长和生活,是作者成长人生的写照。生活经历的再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