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抗日阵营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三种政治力量。什么是中间势力呢?“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他们是抗日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①“中等资产阶级就是除了买办阶级即大资产阶级以外的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是地主阶级的左翼,即一部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地方实力派,包括有地盘的实力派和无地盘的杂牌军两种力量在内”。②在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地方实力派问题,是民国史上惊心动魄的奇观。地方实力派在历史上的表演,显现了一幅幅生动、奇特而又多变的画面,始终扣击着人们的心弦。何谓“地方实力派”?毛泽东同志在分析抗日战争各种政治力量的时候,明确地指出:“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的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问立场。”周恩来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也说:“现在的大后方,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独  相似文献   

3.
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别的政治态度和目的各不相同。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4.
日寇在对中国进行野蛮、残忍的侵略过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止其罪恶的阴谋活动,“防共”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从“防共”意在打击中国进步抗日力量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防共”与国民党政府“剿共”政策的关系、“防共”混淆国民党政权和伪政权的区别以及“防共”在国际上造成的恶劣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尔后通过审视日寇防共阴谋的全过程及其结局,表明任何反对进步力量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皖南事变50周年。我们认真总结皖南事变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顽固派斗争的经验,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皖南事变发生的经过及当时国内外的形势 在击退了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准确地分析了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路线。还规定了同顽固派斗争的“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相似文献   

6.
张瑞娟 《中州学刊》2002,2(5):110-112
毛泽东关于争取中间力量的思想是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总结各根据地斗争的经验 ,进一步提出要争取中间力量 ,必须发展进步势力 ,孤立顽固势力 ;必须扩大中间力量的对象 ;必须实行正确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自此 ,中间力量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日趋活跃 ,逐渐成为一股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重要的政治力量 ,为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姚润田 《学术论坛》2005,1(12):144-147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中间势力"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政治力量.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并开展了团结中间势力的一系列工作.历史证明,争取"中间势力"策略的制订有力地促进、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所谓中间力量,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曾作过下列阐释:"中间力量,包括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因为他们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主要统治力量之间有矛盾,同时和工农阶级有矛盾,所以往往站在进步势力和顽固势力之间的中间立场。"①由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以前的时期有不同的时代特点,我们当然不能照搬毛泽东的说法。不过,根据九一八事变以后至全面抗战爆发前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比照毛泽东以阶级分析划分社会政治力量的方法,我们大致可以作这样的说明,即: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爆发前,中间力量主要包括除国共两党以…  相似文献   

9.
<正> 爱国主义是学术界争论多年的老问题,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以往研究爱国主义,是从下列概念出发的: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历史和阶级的范畴,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具体地说,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不同阶级又有不同阶级的爱国主义。就其形式而言:在国家政治情况正常时,表现为“埋头苦干”或“以劳定国”等;在国家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造成危局和灾难时,表现为“为民请命”或“敢言直谏”,要求改善政治;在国家遭到外来侵略时,采取各种形式,反抗和打击敌人;在剥削阶级和统治者倒行逆施、阻碍社会发展时,人民奋起反抗。如此等等,这就是我们若干年来研究爱国主义所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李波  王海胜 《北方论丛》2010,(6):104-108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间势力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中间势力政治影响力大,作用独特.抗战时期,中间势力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身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推动国共合作.中间势力在抗日战争中支持拥护共产党主张,广泛宣传抗日;积极协调国共关系,推动国共合作;坚决制止破坏活动,维护统一战线;发动民主宪政运动,争取和平民主;努力壮大自身组织,积聚进步力量.中间势力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推进中国民主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相比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当前西方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白领雇员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主体力量,传统的阶级观念受到了冲击。资产阶级学者借此为工人阶级唱衰歌,甚至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革命的依靠力量产生了质疑。针对此,卡利尼科斯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为工具,指出了当前在阶级概念认识上存在的三种错误倾向,探析了新中间阶级的性质,分析了工人阶级的结构变化和革命性。在卡利尼科斯看来,新中间阶级无法担当社会变革的重任,工人阶级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卡利尼科斯对阶级问题的厘析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但也存在对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估计过于乐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在西方的反封建主义斗争中,“资产阶级的决定的武器是它的经济力量的手段”,中国的情况却与此不同。中国资本家阶级如何利用经济力量的手段,我们由此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一中国资本家阶级的形成以1905年前后各地商会陆续成立作为标志,至30年代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强制改组各地商会为止,这个时期是资本家阶级基本上可以自主表现的时期。清末时期,政府对资产者有勒索报效的情况,资产者被迫交纳钱财,从而可以换得一些恩惠和保护,但这不是资本家阶级为提出政治要求主动采取的行动。在宪政运动时期,知识界曾经宣传无权利不纳税一类的主张,希望中国人,特别是资产者学习西方,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理论的最大贡献是,正确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第一个明确提出知识分子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著名论断。早在1925年6月,周恩来就针对党内普遍认为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一样是一个单独的阶级这一错误观点指出,“知识阶级”的说法不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他说,知识分子完全不是一个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有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而没有知识阶级。压迫者利用知识分子来压迫人,被压迫者也可以利用知识分子来反抗压迫者,因此知识分…  相似文献   

14.
抗日战争的结局之一就是国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变。国共两党的力量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到抗战结束时,形成了几乎“均衡”的政治格局。中间势力形成了代表自己政治意识和利益的政党,对平衡政治格局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各阶层、阶级进行了重新的分化、组合并根据政党先进性这一深层次的标准选择了不同的阵营。这次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为未来中国社会的根本走向的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国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社会分裂为阶级并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为了使“这些经济利益相互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  相似文献   

16.
吴锦旗  朱水成 《理论界》2008,2(2):131-133
全面抗战爆发前后,中共对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为可以争取的中间力量,在以映甘宁边区为代表的抗日民主政权中吸收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政权。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一、印度古代社会 印度古代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半奴隶和全封建式的种姓划分制,或简称“种姓制”。种姓,用我们的话说,就是“阶级”或“阶层”。种姓制就是阶级社会。印度古代种姓(阶级)主要有四个;婆罗门种姓、刹帝利种姓,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世界格局是在冷战两极格局瓦解的基础上衍化的;由于世界格局变迁和中国局势变化,毛泽东思想的“中间地带”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关于冷战两极时代的中间地带概念,既有自然属性,更具有浓重的社会属性,即作为国际角色,它代表着世界格局的一支力量,始终处于变动与分化状态;中间地带实际是中间(游移)力量,是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参照指标。毛泽东思想关于“中间地带”理论的启示:中间地带不是固定不变的;冷战结束后,中间地带的变化,助推着当今世界格局基本上呈现出新的衍化态势,即处于两种趋势的三支力量角逐中(单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要求单极化的力量和要求多极化的力量及这两支力量的交集间还存在一个中间游移力量);单极化力量经常要利用中间游移力量的变动不居特性,影响世界格局运行;中间游移力量的站位状况,影响单极行为体凝聚力的消长,关联着单极化力量的总体竞争力大小,也相应地影响到多极化力量的增减。中间地带,作为游移力量,其外交特点是由自身历史与相关条件决定的,目标是为了保障本国安全,获取本国最大化的外交收益,谋求在世界格局中的话语权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 ,虽然人们的生活状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得到了不断改善 ,但“有产者”和“无产者”的划分标准仍应当是“生产关系”。当代“中间阶级”的扩展趋势表明 ,过去许多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正日益融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之中 ,日益具有“共同阶级或阶层”的特征。分工虽然日趋精细 ,阶级结构却日趋简单。阶级结构的现实变化趋势印证了马克思当年的分析和预测。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前提下 ,我们也应当实事求是地承认“有产者”与“无产者”存在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20.
在庚子、辛丑年间的《辛丑条约》谈判过程中,对所谓的“祸首”进行惩处,原本是先前处理教案思维的延续,但一度成为双方正式谈判的先决条件,阻碍了议和的顺利进行。“惩凶”的结果,一方面使清政府威信扫地,列强则达到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打击了清政府中最顽固保守的势力,为“新政”扫清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