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莲子 《云梦学刊》2001,22(3):60-61,68
接受美学中的文学阅读期待视野表明,文艺接受必然地带有接受者的主观心理成份和个性色彩,体现出他/她的审美情趣和素质,使接受后的作品与原作相比发生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变形".文学欣赏接受中的文化审美过程就是对文学历史的添砖加瓦,是使文学既成历史丰富生动的最好表征.从阅读期待视野中,人们时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中极端化女性写作现象的迥异态度,尤其可以证实这一点.文学欣赏的开放性满足了无限多样的阅读体验与阅读好奇心.  相似文献   

2.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往往运用一定的叙事技巧,让审美主体在心理上同审美对象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审美距离,从而使文本焕发出独具意味的审美内涵。张铁成的《弯弯女儿河》通过一系列叙事技巧来控制读者与其作品或人物的距离,使读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情感或心理上的反映,客观地去理解作品,从而获得阅读快感,达到小说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每个喜欢读书的人都会这样想 :读出美丽 ,认同多样化。读书如同走进一个奇妙无比的精神世界。美国大作家爱默生说得好 :“书是一切或什么也不是 ,阅读的眼光决定一切。”有的人读书只是随便翻翻 ,可能一无所得 ,而独具慧眼者常有卓见 ,其关键是“眼光决定一切” ,艺术审美尤其强调阅读者的作用与感受力。到上世纪 70年代由德国的“解释学”派产生了一门新理论“接受美学”(Rezeptionsathetik) ,把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 ,视为“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罗伯特·姚斯 ) ,改变了创作单向度的反应关系。在结构主义者看来…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6):67-74
"强制阐释"是在"理论时期"被建构并流传下来的一种"去审美化"的阅读模式,其弊端是将文学阅读的关注点引向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而忽视文学本身的重要性。为了重构文学审美阅读的主导地位,首先必须解构反本质主义的"建构论文学观",而坚守"文学是审美的人学"这一基本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将始于"审美判断"关注"文学的质量"和重提"审美溶解"作为重建理论之后审美阅读的三大策略,由此克服强制阐释所造成的始于"认识判断"、忽视文学价值的差异、不能以审美为本位等几大缺陷,最终有效地突破强制阐释的困局。  相似文献   

5.
陶丽萍 《江汉论坛》2007,4(7):117-119
现代诗人的产生与合法性确立是多元化文学发展运行机制以及诗歌传播空间无限拓展的结果,其身份与地位在报刊、出版、公共阅读、批评等多重话语和传播机制的共同言说中被历史地、动态地建构与呈现出来,并逐步建立起中国现代诗歌的价值理想与审美规范.  相似文献   

6.
诗趣生成理论指在诗歌中追求奇妙的理论 ,它主要形成于宋金时期 ,而集中体现在“因事出奇”说之中。此学说的生成机制与道教有直接的联系。其首倡者扬雄属于早期道家 ,其主要理论代表为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和王若虚 ,他们都具有浓郁的道教情结。清理诗趣生成理论的审美情趣 ,考察其历史发展的脉络 ,寻绎其逻辑演绎的路径 ,即勾勒出宋金时期诗趣生成理论与道教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生产一消费理论是读者理论出场的学理基础.读者反应批评中无历史向度的读者本体论本身具有超越读者本体和实现批评的整体化、动态化、历史化的理论趋向.马克思主义美学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读者反应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阿尔都塞、马歇雷和托尼·本尼特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重新解释读者与文本的概念,打破了读者主体自律的幻象和文本内部自足的幻象,并动态性地解释了阅读活动发生的机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的政治性与审美规律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明清历史演义小说是在<三国志演义>确立的编创方式的影响下,经由书坊主与下层文人的模仿、炮制,迅速走向繁荣的;与此同时,小说评点者的引导、时代审美风气的影响、读者大众阅读需求和口味的制约,又促使历史演义的编创方式不断地发生着丰富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格林布拉特的文本阐释视野涉及到文学文本和社会文本阐释活动的多个层面、多种因素,其将阐释者的立场和介入吸纳到文本阅读与阐释的关键环节,从而呈现出格林布拉特文化诗学理论历史与审美的双重魅力。在格林布拉特看来,所有文本几乎都来自过去,但却昭示着一种新的文本重建和意义的不断参与和呈现。格林布拉特的文化诗学阐释,强调了文学文本参与和构建现实的可能性,这种文本阐释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揭示了在文学审美魅力的掩饰之下,人类历史的真实面目。  相似文献   

11.
论《围城》语言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回读《围城》,都禁不住在心里暗暗称妙;在师友当中,凡读到《围城》的,没有不拍案叫绝的。这书到底妙在哪里?奇在何处呢?奇妙之处全在于语言的精细与奇创,从而表现出的语言的审美特性。《围城》语言的魅力源于语言的审美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二方面:第一,语言的...  相似文献   

12.
二月河凭借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顽强持守 ,写出了规模不凡的 1 3卷 5 3 0余万字的清帝系列小说 ,吸引了众多读者惊羡的目光 ,受到了评论界广泛的关注。但遗憾的是 ,在这种热闹场景的背后 ,人们对于他小说的审美特征出现了误读 ,认为小说文本存在有较强的“戏说性”,蕴含着浓郁的帝王形象仰视心理。面对这些批评 ,我倒觉得二月河表现出了某种超越一般创作技巧层面的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别样姿态。在他的创作中 ,传统文化和历史小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密切关系 ,文本所体达出的这种带有作者鲜明个性色彩的审美特征其实要在社会层面、读者阅读层面、…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学的政治传统和20世纪中国的现实国情,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文学与政治在不同的政治文化的社会形态中形成不同的结缘方式,体现了作家不同的政治文化理念、创作追求和审美理想,并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与接受,形成一定历史时期特殊的审美风尚。20世纪中国文学的政治文化传统,使文学承担了过多的政治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宣传和教化功能,但也对文学自身的发展造成了重大伤害,留下了许多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14.
许至 《江苏社会科学》2023,(2):175-183+243-244
理学通俗化文献在朱熹等理学家的积极推动下,经历了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史演变过程,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以三种重点文献为论述中心:一是从奠定理学通俗化理念的《小学》入手,它主要弥补了朱子四书学的理论漏洞从而完善整个理学体系;二是从儒家经典与诗歌互动的《训蒙绝句》展开,它赋予儒家典籍丰富的情感与审美要素以拓展儒家经典阅读的普及面;三是以仿蒙求体的《性理字训》为中心,它使抽象艰涩的性理概念通俗易懂并发挥出理学工具书的功用。在此基础上,考察诸类文献与理学理论发展的关系、相关衍生文献的类型、民间实际流传情况以及在东亚国家(朝鲜与日本)的历史影响,从而爬梳出一条长期为人忽略的朱子学民间传播的历史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5.
对于原始人零散杂乱的审美心态来说,感性和理性在古代人性结构中所形成的抑制性关联或收敛性结合,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主客融合的审美方式,安恬适度的审美趣味,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等等,古代审美意识的这些方面,对于古代人在自然和社会中寻求其适当的位置,对于他们保持那可以带来慰藉和稳定的心理平衡,都具有积极的意义。面对着可以不断开发的广阔的外部世界和内在生活,古代审美意识是封闭而狭小的,当古代人的主体水平还保持在与客观世界的自发统一之上的时候,当他还必须依赖这种统一的关系求得其生存和发展的时候,封闭而狭小的审美意识更多地表现出了它的合理性的一面,而那个向往着和谐统一的审美理想,也更多地表现出它的生命活力的一面。然而这种情况在古代审美意识历史演变的后期阶段却出现了变化,人性结构的主体化导致了古代人性结构的松动和古代审美意识的解体,审美的混乱状态随之出现,借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术语,我们称之为审美的增熵现象。  相似文献   

16.
此宋散文革新视野中的《醉翁亭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在北宋散文革新历程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宋元以降阅读<醉翁亭记>有赞扬与批评两种不同的声音,反映了它正处在文学发展的关捩点上.批评<醉翁亭记>者关注的并非此文之审美特性,而是对传统的文体本位主义形式上的坚守.两种声音的交锋显示出散文革新的微观进程,从而揭示了唐宋两次散文革新运动不同命运的文学内部原因.<醉翁亭记>一方面拓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也借助有效传播树立了一种文学审美新风尚,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作品价值的判断标准,使散文的审美功能得到凸显,为古典散文打开了一扇文学审美之旅的大门.  相似文献   

17.
蒲长春 《兰州学刊》2007,(11):12-14
嵇康哲学的矛盾性源于其哲学内在的理性精神和审美情怀之间的张力.在养生和处世中,嵇康既处处透显出理性的运思路径,又时刻充满了空灵潇洒的精神气质.这二者奇妙地构成嵇康哲学的内在框架.嵇康的精神自由感,有时经由理性升华,而有时纯因审美超达.  相似文献   

18.
张曙光 《船山学刊》2012,(1):145-148
明清时期的评点家在对小说、戏剧等叙事作品的评点中不同程度地描述了阅读共鸣现象。在当代文论话语观照下,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评点家所揭示的阅读共鸣现象及其特征:作为读者审美经验中的高峰体验,阅读共鸣要经历一个"耐"、"止"、"思"的情绪酝酿与动力蓄势过程;阅读共鸣的发生体现了文本内在的意义要求,读者往往会在阅读共鸣中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和生命意义。深入分析评点家对阅读共鸣及其发生机制的评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评点所蕴含的丰富的阅读理论。  相似文献   

19.
张倩 《江西社会科学》2023,(11):109-115
在中国历史小说的坐标上,现代历史小说具有一套完整且独立的体系。目前学界对现代历史小说的研究大多倾向于小说文本内容或形式方面,很少有学者将现代历史小说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现代历史小说是由作家创作、作品以及阅读传播等多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因此,运用新历史主义方法对现代历史小说家这一创作主体进行解读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历史小说家的历史典籍阅读过程具有自身独特的逻辑肌理。他们首先与历史典籍产生了文化互通的“共鸣”,并进一步识读出历史典籍包含的异质元素即“惊叹”阅读。在“共鸣”与“惊叹”交集的基础上,现代历史小说家最终以“症候阅读”的方式洞穿历史表述的连续性,从而获得重新书写历史的权力。  相似文献   

20.
文学的根本任务在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对文学的审美阅读也是人类高级精神生活的标志。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新的传媒手段——网络,随即网络文学也成为了人们文化视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审美阅读而言,网络文学表现出了漠视、不关心,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个浮躁的时代。但这并不是网络的问题,是人自身的弊病。所以,为了恢复网络环境中文学的审美阅读,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文学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正确地规范其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