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存在着统治阶层和思想阶层的"大传统"与平民阶层的"小传统"之间的分野,前者宣扬仁爱与礼教,倡导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后者则崇尚情义与平等,信奉以"义"为特征的道德观念.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存于同一社会中并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继承了中国上古时代"民为邦本"的思想,并且将其发扬光大。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民本思想在政治法律思想中既有延续,又存在制度中的缺失。儒家民本思想包括:一、"民"是一个政权的合法性的唯一依据和基础;二、教育是使"民"转化为"仁"的必由之路,其中"仁"又是一个社会达到和谐、自制的保证;三、儒家民本思想贯穿两千年的中国封建政治,使得中国的君主专制得以缓解。儒家民本思想是儒家"仁政"理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苟子本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提出和阐述了"仁者爱人"的人际和谐观,"仁政"、"爱民"的政治和谐观,"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观,"中庸之道"的构建社会和谐方法等以"仁"为中心的社会和谐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孟子的思想中,"仁政"与"王道""王政"是意义相通的几个概念。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了一种道义至上的精神。其基本内容是:以民本为社会基础,以井田制为经济基础,以德教为为政先务,以"不忍人之心"和"亲亲之情"为人性根据,以"仁"或"仁义"为最高原则。孟子的性善论为中国人的道德责任确立了超越性的价值本原,行仁政由此亦成为为政者必然的道德责任和天职所在。孟子既强调伦理共同体必须以道义为最高的原则,同时亦不否定功利、事功的合理性。其仁政、王道原则,与"霸道"在事功、功利层面,具有一种意义重叠的关系。孟子仁政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了在"道义至上"原则基础上道义与功利的内在统一性。孟子的仁政、王道论对当今国际社会合理秩序的建立,亦具有积极、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学界一般认为,孔子仁礼并建,孟子主要发展仁,荀子主要继承礼。荀子多言礼,少言仁,"仁"在荀子思想中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笔者经过对荀子思想的深入考察,发现"仁"在荀子思想中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荀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继孟子之后,着重发挥孔子"礼"的概念,注重从外在规范上展开,以"礼义"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礼义构建中,荀子继承了孔孟仁学的基本精神,以仁义为本,以礼义为用,更细致地分析了仁、义、礼、乐之间的复杂关系,传承孔孟仁政思想。荀子的礼义体系是一个以"仁"为基础,包含了仁、义、礼、乐、法、刑在内的博大体系,注重人道为本的礼义道德,强调体道与修身,发挥礼义的社会政治功能。荀子的礼义构建还担当了对儒家王道思想的传承,他既法先王也法后王,以圣人的理想人格传承和守护王道理想。荀子是一个与孟子有共同思想基础,有许多相通一致之处的儒学大家,是先秦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6.
《理论界》2016,(4)
中国兵家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规约着中国战争电影的主题与基调设置、人物形象塑造和电影表现风格,即"兵危战凶"思想使中国战争电影偏爱"战争+"模式、人民战争讴歌"仁兵义战"、"智、信、仁、勇、严"的将帅观为"完美英雄"的塑造提供模型、"上兵伐谋"造就中国战争电影的"智谋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7.
孔子将春秋时期政治层面的义观念内化为个体道德修养的途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义思想,内涵涉及政治生活、宗教信仰、社会生活和经济利益等诸多方面。在孔子"礼义仁"三位一体的思想体系中,守礼是基础,行义是方法,达仁是目标,"义"成为其中最具实践意义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8.
姜鹏 《理论界》2010,(2):132-133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伦理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平生孜孜以求的理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孟子的"仁政"思想包括以民为本,反对暴政;减轻刑罚,减少战争;制民之产,使民以时;重视商业,轻徭薄赋等重要内容。研究孟子的"仁政"思想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和现代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9.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一方面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在社会政治结构的形成与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两个方面,即儒学在思想、道德、宗教、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与儒学在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及政治发展、演化中的作用紧密关联和互动,不仅构成了儒学的特色,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孔子的仁-礼思想结构,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秩序结构的基础,既是维护、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又是对社会治理的探讨。从思想与文化,社会制度与文明传统的角度来探讨孟、荀对孔子学说的发展及意义,孟子继孔子之仁,发展出仁、义、礼、智、信的道德系统,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道德伦理的思想基础,而不是宗教伦理的思想基础。荀子继孟子之后改造了孔子的"礼"(注:孔子之"礼"关注社会秩序,荀子之"礼"关注政治秩序,是为改造),主张隆礼尊君,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化政教合一的制度文化的基础。孟、荀对孔子仁-礼学说的发展,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形成外儒内法统治思想的两条主线,即外仁政,内礼法。董仲舒在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实践中弥补了孟、荀对儒学发展的缺失。  相似文献   

10.
论儒家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征,其主张的"诚"、"仁"、"义"、"礼"等思想精髓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更启迪着今天的企业管理.本文通过对日本企业文化的借鉴,从儒家文化中,探讨一套适合于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使中国企业的企业管理更加健康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