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 诗和酒联系在一起,是陶渊明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开创的一种风气。魏晋时代,“宽袍大袖,大家饮酒”,是一种时风,曹操就好喝酒,《短歌行》曰:“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孔融更嗜酒,有借醉辞婚的故事。刘伶“唯酒是务”,还作有《酒德颂》。陶渊明不仅嗜酒如命,而且在晚年贫病交加、缺酒和无酒可饮时,把酒友颜延之送给他的二万钱全数交给酒家,充作酒资,以便随时零碎取饮。他饮酒唯恐不足,甚至虚拟死后也会遗憾:“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颜延之给他作诔,也说他“性乐酒德”。而更重要的是酒是他诗歌创作的主要的题材内容。收在陶渊明集子里的一百四十二篇诗文中,说到饮酒的有五十六篇,占三分之一多,其中以酒命题的,就有二十三首。较之“酒仙”李白现  相似文献   

2.
<正> 在我国文学史上,自陶渊明始,形成了所谓田园诗派。但读其诗作,我以为只有陶渊明的田园诗独一无二,其他大都缺乏田园真味。下面试从三个方面谈谈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美。纯真的美魏晋时代,士大夫多逃避现实,隐逸之风大炽。但有个特点,即隐者不必尽遁迹山泽林薮或回归田庐躬耕,而是立身朝廷,高官厚禄;但不营世务,静默守玄,以求超然无累。这样,既可借“隐”之清名抬高身价,又可生活优厚,饱食安步,把“仕”与“隐”统一起来,一举数得,这就叫“朝隐”。但陶渊明不同,他不追求名利富贵,真心宣布归隐田里去种田,尽管他归隐之初有奴仆代作,他还是参加劳动。以后随着生活的日渐贫困,躬耕亦多,与农民的距离越来越小,共同情趣越来越多。这是陶渊明田园诗富有人民性和纯真美的根本原因。其次,他性格尚真,以真为美,以伪为恶。《宋书本传》赞他“率  相似文献   

3.
提起“魏晋风度”,人们往往将之理解为风流潇洒,放达不拘,任性而为,完全是人性解放乐观的一面。其实,“魏晋风度”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和双重的,它有其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背景,有其深层的人性内容。我以为,它是魏晋名士矛盾人格与分裂人格的集中概括。南朝刘义庆的轶事小说《世说新语》被认为是“魏晋风度”的实录。本文即想通过《世说新语》所反映的士族名流生活、思想、情趣诸多方面的内容,对魏晋时期(主要是两晋)名士之人格作一探讨,以此揭示“魏晋风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反佛说辨异——兼评逯钦立先生论陶文之疏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后期,且与佛门人士多有往来。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否定他与魏普佛教思想有联系。四十年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立新自然说。……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一个普遍得人喜爱而又被人热心研究的作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学术界着眼于对其进行阶级分析,判定其为进步还是落后、甚至是否反动的性质上。从文学本身,也曾围绕着现实主义还是反现实主义的问题展开过论争。这虽并非毫无仰益,但对陶渊明研究中存在的实质性问题的解决,作用不大。近十年来研究的深入与扩展,局面已经改变。李文初同志的《陶渊明论略》一书,是新形势下的可喜成果。它是作者十多年来在教学、科研上所花心血的结晶。细读全书,我感到作者的用意显然不在全面地、系统地去评述陶渊明及其创作,而贯注于研究中的症结,不避枝经肯萦,进行条分缕析。因而它是言之有物的,是一本有见解的评陶之作,不仅对于一般读者,而且对于专业工作者来说,都是很有价值的。作者之有见解,首先表现在不泥古。如《诗品》关于陶渊明评述的最后一句话:“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历来人们只在其评价是否公允上产生过异议,而没有人怀疑过它是否真的是钟嵘说的。李氏却以独到的眼光揭示了其中的破绽,指出从钟嵘仁推至陶渊明还不到九十年,何以谓之“古”了又从有关古籍记载中归纳出齐梁人称汉以前为“古“,而并不称魏晋为“古”的结论。进而又具体地分析了这/\九十年间被《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列入,’]急逸传”、“处士传”的人物,没有一个是诗人;《诗品》中称作幽处士”、“征士”的诗人又皆在陶洲明之前或与之同时,没有源出于陶渊明的,故无所谓“宗”。从而认定今本《诗品》中这一句话不出于钟嵘,怀疑其为唐以后人读《诗品》时批语所窜入。说得有理有据,论证严谨。作者之有见解还表现在不从众。学术研究是不以多数为标准的,而且以人云亦云为大忌。目前有关陶渊明的研究中,有一些意见是“权威性”的,甚至是众口一词的。如陶渊明享年据沈约《宋书·隐逸传》多定为六十三岁,《形影神三首》是针对释慧远《形尽神不灭论》和《万佛影铭》而发,是批判佛教思想的;晋宋之际,玄风对文学的影响都是不好的等等。但李文初同志经过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不少与众不同的观点。如谓陶渊明的生年、享年当抛弃沈约的说法而以梁启超的《陶渊明年谱》为是;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当为始仕镇北将军刘牢之的参军,而非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洲形影神三首》与批判佛教毫不相干,陶诗的意境、风格、语言恃色都可看出玄学的启发与影响,因而“我国美学思想在魏晋时期发生巨变、诗歌艺术引起重大创新、整个文坛呈现出新的转机,究其原因,恐怕与玄风大有关系”。此外,还认为自然与名教的和谐统一钩成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核心;陶诗风格的主要特征可以“自然美”三字概括等,都很有新意,诚为作者长期读书、思索、积累而来,而绝非一时兴致可得。从《陶渊明及其创作的历史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陶渊明评价的来龙去脉是摸索过一番的,并常常以近现代学者如梁启超,陈寅格、鲁迅、朱自清等人的研究成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每得出一个新的结论都不但靠见识,而且靠工夫。在论证方法上,常把文字训话、史实考证、理论分析结合起来。如在《论陶渊明之隐》一文中具体地分析了晋宋之际人们对隐逸的多种理解与不同态度;提出所谓隐者有朝隐、充隐、形隐、心隐儿种类型,然后阐明陶渊明之隐是颇近心隐的一类。他如《陶渊明的思想与魏晋时代思潮》中对生死观的纵向、横向的分析比较,《陶诗的理趣》中对“自然”之义的推敲,都体现了一种踏实、细致的学风,而无空言泛论、随感意测之弊。文学本身具有社会价植与审兼价雌。对阳诗的评价,过去主要以社会学的眼光,这是必要的,今后也不可少,因为社会价值是文学价值的重要方面。《陶渊明论略》中《论陶渊明之隐》、《陶谢诗的比较研究》等篇,正是从社会关系上、从整个时代文化思潮的背景下对陶渊明其人其诗进行了剖析、廓清了研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而凤时作者又较多地从美学的角度对陶诗的艺术特爸给以细心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位生前文名不彰,但对后世影响却十分巨大的人物。在唐代,很难找到完全未受陶渊明影响的著名诗人。就笔者视野所及,在唐代诗人中受陶渊明影响最深最大者,当首推白居易。陶氏对白氏之影响几乎遍及其思想、性格以及诗辞歌赋的创作等一切领域。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摹学习,既积极主动,又卓有成效。慕陶遗荣利白居易对陶渊明的追摹学习,首先表现在对其“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思想的景仰上。众所周知,陶渊明因“不能为五十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宋书.陶潜传》)而去职归田的傲骨被历代抱贞守节的知识分…  相似文献   

7.
魏晋时期,儒佛道三家思想活跃。广泛流行,但仍以儒家为当时社会生活中唯一正统的学派。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自然受其社会影响。他既奉行孔子标举的“名教”观念,又追求老庄崇尚的“自然”意识;在他的思想范畴里。时而儒道相糅;他不信佛,故其思想核心。仍是孔子学说。  相似文献   

8.
萧统在陶渊明传播史上至关重要。他撰写《陶渊明传》、《陶渊明集序》,编辑《陶渊明集》,在《文选》中收录陶渊明作品,这些都是传播陶渊明其人其作的重要手段。萧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做了全面深入的解读和分析,挖掘出他被前人所忽略的独特品质和文学成就,为同代及后世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陶渊明,也为六朝以后陶渊明及其作品的传播开拓了新视野和新思路。萧统是第一位搜集和整理陶渊明作品的人,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有开山之功。《文选》收录陶渊明作品,对陶渊明作品的传播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 ,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独标高格、影响深远的著名人物。因了前者 ,人们恭敬地奉上了“田园诗派之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两顶桂冠 ;作为后者 ,则被赞为魏晋之际第一高人 ,中国第一隐士。他的诗文以及诗文所表现的饮酒、采菊、抚琴、乞食等等 ,千百年来一直是论者议论不休的话题 ;他的躬耕 ,他的隐逸 ,他的政治态度 ,他的人生理想 ,他的处世方式 ,同样令后代许多人文知识分子激赏不已 ,推崇备至 ,其诗文和人生共同构建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想 ,更使得后代人文知识分子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陶渊明是一个具有多重审美…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生死观剖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死,是人生无法回避的最重大的问题。陆机说:“夫死生是得失之大者,故乐莫甚焉,哀莫深焉”(《大暮赋》)。人生如同旅行,死亡是这旅行的终结。死亡的阴影是始终笼罩在人生的旅行中的。由此可见,死不在生之外,而是贯穿了生的过程。剖探一个人的人生观,莫过干剖探其生死观了。陶渊明做为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人,剖探其人生观尤其是生死观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早在70年前,鲁迅先生就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①。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11.
<正> 产生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与早期志人小说《语林》、《郭子》相比,《世说新语》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它在文学上的独特价值,就是“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这是志人小说成熟的标志. 所谓“内容最丰富”,是指《世说新语》在内容上的特点,具体讲就是: (一)《世说新语》充分展现了汉及魏晋知识分子的风貌. 《世说新语》从《德行》至《仇隙》分为三十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辨邹文生陶渊明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在当彭泽令时,浔阳郡督邮来彭泽县督察,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晋书·陶潜传》)于是,当天就解去印绶,辞官回家了。对“五斗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李剑锋 《文史哲》2006,(4):102-107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首先在唐代入画。其画表现的是仙人的生活,风格以“魁奇”出俗为主,与宋代的淡远风格不同。历史上第一位有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第二位是元代赵孟頫,他对李公麟画法有继承也有开拓。宋元人请陶入画与他们崇敬陶渊明的态度密切相关。明清两代与陶渊明相关的画很多,陈洪绶的陶渊明画是很有特色的一家。历史上的陶渊明绘事留给我们的启示意义是多方面的:如它表明陶渊明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和画是相通的,而中国的诗和画之间的关系又有其特殊性;应该注重以优秀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深入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故里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纭。较流行的说法,有以下几种: 一、《中国文学史》(十三所高等院校编)及中学语文书上的介绍是:“陶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二、古典文学知识丛书《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的说法是:“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九江西南)”。 三、《庐山历代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陶诗作者注中,说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荆林街)人”。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与慧远是东晋后期,同处庐山的两位著名历史人物,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慧远为“莲宗初祖”,对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关于二人之思想关系,正史未见明载,仅有无名氏之《莲社高贤传》记有陶渊明不入“莲社”故事一则: (潜)常往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慧)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出。(《莲社高贤传·陶潜传》) 宋代,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亦云:“(陶)靖节与远公雅素,宁为方外交,而不愿齿社列,远公遂作诗博酒,郑重招致,竟不可  相似文献   

16.
如阿评价陶渊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开展过热烈讨论。经过一年多的争论,意见趋于一致,绝大多数同志认为陶渊明是应该肯定的作家。可是,后来由于“四人帮”鼓吹的“儒法斗争”喧嚣一时,把人们的思想又搅乱了,形而上学的方法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重新泛滥起来,陶渊明又被完全否定。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田园诗“真意”初探江中云东晋诗人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田园诗体的开创者,这已是定论。在他的田园诗的作品中,不止有田园的优美风光与景色:“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更有诗人陶醉其间虽艰苦亦快乐的情趣,“采...  相似文献   

18.
李展 《兰州学刊》2006,(5):72-74
《饮酒》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文章通过解读文本阐释了陶渊明的人格探索过程,该过程与魏晋玄学的发展密切相关,并达到了魏晋人性的极致;同时,当他以诗歌反映这种人性探索的时候,终于达到了人生艺术化的极高境界,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的诗品和人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羡慕。他的诗,可以说是他的人格的焕发;而他的人格,则又是一首蕴含深刻的感人的诗。梁萧统指出:陶渊明“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为此乎?”(《陶渊明集·序》)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陶渊明真实人格所作出的公正评价。尔后,宋代苏轼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相似文献   

20.
一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和晋宋易代之际,是社会动乱、政治极端黑暗的时代。作家们为全身避祸,几乎都趋奉于玄言诗及山水诗的写作,玄虚浮华之辞风靡一时,文坛上盛行着形式主义之风。与当时的颓靡风潮迥异其趣,独行特立,唯一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作家是陶渊明,这是与他的进步的美学观直接有关的。陶渊明的美学观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并赞》一文中有间接的流露。《传》文记载着他的外祖父孟嘉欣赏音乐时的观点:“听妓,丝(弦乐)不如竹(管乐),竹不如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