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晚明至五四这三个多世纪波澜壮阔的历史演进中,蕴含着许多耐人寻味的理论课题。其中,士阶层个体发展理想与群体生存意识的盈虚消长,浪漫主义激情与实践理性思潮的此起彼伏,造就了不同的士林风尚。而不同的士林风尚对与之相适应的时代文学精神的化育陶铸,在三百年间,构成了数个极富有对比性的文化过程。本文试图从士林风尚的转换入手,简略描述晚明至五四时期中国文学所经历的变动,以及这种变动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晚明以降,阳明学与程朱学并立格局,因由时势的变化,引发了政治上的纷争。思想多元,党争频仍,社团林立是这一时期最突出的表象。这些因素引发了晚明党争与文学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追根溯源,唯有从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切入,方可突破其表象,得其实质。宏观上讲,晚明党争对文学的影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一、晚明党争与文学流派,主要指性灵派(包括公安派、竞陵派);二、晚明党争与文人结社,如复社、几社等政治性社团;三、晚明党争与时事文学,如时事剧、时事小说等。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是本文基本的女性文学观。同时,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必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支点。  相似文献   

4.
“五四”文学在审美心理上属于那种开放本真、青春感念、情感中心、冲动炽烈、悲观抑郁的文学类型。“五四”文学审美在形式方面的特征和它在审美心理方面的特征是相互呼应的。因为“五四”文学以感性为本位,“意在表现我自己”,“五四”作家在文学形式上也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中国古代文化的守成型决定了文学的守成型,而“五四”则相反在审美形式上是颠覆型的,几乎中国旧文学的一切方面都受到了挑战,这一挑战一直深人到文学的总根基处——语言。颠覆中国传统中已有的一切经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审美形式的“五四”新时代,是“五四”…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4,(6)
五四文学创建主体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人生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父权的缺失,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出现了断裂,约束"子"的外在规范失却了效能。没有了父权的规训,也就意味着由父权所承载的规则、秩序失却了存在的根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父权的缺失,为这批"没有父亲的孩子"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者,以及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的建构者提供了历史的机缘。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是众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考察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子关系,分析五四文学的发生与父权缺失有着怎样的内在关系,以及父权缺失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可以发现五四文学发生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6.
关于晚明以来文学浪漫思潮的断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我们把浪漫主义主要理解为离开或背叛传统思想和文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近代性质的思潮和运动的话,那么,晚明、晚清和“五四”这三个时期的文学所表现出来的浪漫趋势是值得我们认真注意的.虽然这三个时代的性质有所不同,前者是封建社会,后两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五四”时期已是推翻帝制的所谓民国了),但是,从旧的母体孕育新生的观点来看,我们也可以把晚明以后的时期,理解为先觉之士在社会危机感的压迫下,寻求用不同于过去的方法多少改变传统社会的时期.这种新变化最初出现在思想和文学界,尔后渗透  相似文献   

7.
张剑 《学术探索》2009,(3):124-129
晚清文学改良者在救亡图强的压力下完成了“人的发现”,尤其是在传统观念下处于弱势、边缘地位的妇女、儿童,并且在“人的发现”的基础上完成了文学观念的初步更新。与晚清对于人的社会意义的突出不同,“五四”则强调回到原初意义上的有着各种性别、年龄、性格等个性差异的人本身,从而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人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五四”文学在人类主义的宽广视野下,以个人主义为核心,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8.
老舍文学世界的构建与五四文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兴泽 《东岳论丛》2003,24(2):127-131
老舍与五四文学传统的关系 ,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老舍在新文化运动中成长 ,接受了新的文化和文学信息 ,实现了人格精神的现代性转变 ;其文学世界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五四文学传统保持密切联系 ;老舍发展了五四文学传统 ,为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民国初年文学既承续了晚清文学的丰富驳杂,也为启动五四新文学发生发展提供了文学经验和技术支持,其中文学报刊的繁荣、文学名家办刊、同仁杂志的运作方式等都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们所借鉴。但民初文学毕竟不同于五四新文学,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其趣味主义倾向,而这一倾向的贯彻与追求主要体现在民初文学报刊的市场化、市民化、娱乐化的价值取向上。  相似文献   

10.
启蒙现代性与五四文学的历史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同于五四文学思潮本质上不是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而是启蒙主义的观点,并从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创作和五四文学理论三个方面考察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追求,对这一观点作了进一步的论证。本文认为,五四文学革命是适应启蒙运动的需要、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手段而发生和发展的,显示五四新文学实绩的鲁迅白话小说,就是启蒙主义的“遵命文学”,而五四新文化人建构的文学理论,也是以文学工具论为核心的启蒙文学理论。现代性包含两种不同的内容,一为启蒙现代性,一为审美现代性;前者表现为启蒙精神及其展开,后者表现为艺术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确立。五四文学所追求的是启蒙现代性,而不是审美现代性。五四文学的这一历史规定性,决定了五四文学思潮的启蒙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11.
根据会议的主题,我想谈一点与五四传统有关联的问题。文学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产品。在我们的观念中,五四文学是怎样的文学呢?那是一种由于思想比较解放而人的精神得以张扬的文学。如果封建专制的精神环境不出现变化,五四时代的新文学是不能出现的。但是,中国封建传统的根基非常深厚,“王纲解组”的时期往往是短暂的,一己封建势力“重整纲纪”,加在文学上的压迫就又来了,精神又再萎缩,原有的“新文学”的意义也会逐渐消失。精神环境变坏了,文学当然还在发展着,正如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文学也一直发展着一样。但这时候就容易走回老轨…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百年五四文学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五四至4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对五四文学的评价与研究是多元化的自由阐释,方法多样,立论驳杂,但基本上是沿着由浅入深、由微观到宏观的健康轨道展开的;40年代初至7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的五四文学研究呈显为文化型与政治化两种充满悖论的解读方式,并日益趋于政治一元化的研究模式;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经历了从“拨乱反正”,恢复五四文学本来面貌到深入反思并力求超越五四文学精神的过程,研究视野与方法再度表现为多元化的格局,文化学研究、比较研究、语言本体研究等都取得了空前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论三十年代反封建文学主题对五四文学的深化与超越王爱松(南京大学中文系)三十年代是工农革命运动兴起和民族救亡意识高涨的时代,同时也是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还很强大、很猖撅的时代。作为“五四”文学反封建主题的自然发展与历史延伸,三十年代文学反封建主题最富有时...  相似文献   

14.
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发生了意义和形式的转型。文学转型依赖于文学制度的建立和支撑,如科举的废除与新式教育的创建,大众媒介的兴起与传播方式的改变,从作家、作品到读者的存在方式都发生了大变动,一套新型的文学体制被建立起来。文学体制为五四新文学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成为中国文学转型的重要背景和支撑力量。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文学的现代性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不仅是中国五四文学获取西方浪漫文学资源的中介,而且它本身直接滋润了五四文学,为五四文学现代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美学因子.  相似文献   

16.
方志敏的“文学情结”得益于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和源于自己的文学阅读与创作实践。方志敏生前留下的绝唱《可爱的中国》,同伏契克《绞刑架下的报告》,是二十世纪亚欧大陆同时绽开的两朵鲜艳的无产阶级文学奇葩。独树一帜的方志敏狱中文学,在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7.
“言文一致”是晚清和“五四”两代知识分子共同关心的文化命题,但他们也显示出内在的差异与分歧。一、文学启蒙是“言文一致”的历史动因。前者借此表达的是民族国家意识,但后者更注重个性意识的释放。二、对汉语的全面反思是“言文一致”的现实起点。前者还是在旧有的规范中创作,后者却创立了现代白话。三、“文学”观念的革新是“言文一致”的实际成果。前者推进了文学观念的转型,但后者才经由现代汉语建立起现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8.
朱水涌这个问题的提出,起码有两个方面的必要,一是探讨文学发展规律和道路的必要。文 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情结”,从“五四”文化先驱提出“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两个最重要文学社团关于“为人生”与“为艺术”的争论,到40年代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从建国初期开展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以及这之后的几场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争论,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重新呼唤回归“五四”文学传统而引发的重要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争鸣,文学与现实的问题一直纠缠着中国文学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说,百…  相似文献   

19.
抗战文学简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六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个世纪前的抗战硝烟已经散去,它留下的是几代人痛苦的记忆。这记忆属于人民,也属于文学和历史。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那段血与火的文学发展历程时,或许可以得到新的启示。日本侵略者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之后侵入中国,直到一九四五年八月无条件投降,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一直蹂躏着中国人民。自日寇来的那天起,不甘屈服的华夏儿女就与这些法西斯强盗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殊死搏斗。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一次次地使中国文学发生震撼。一部抗战文学史,就是一面映照抗战风云的镜子。正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五四”文学…  相似文献   

20.
解构与重建——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国五四文学话语模式的生成及其嬗变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晚清的中心话语是文言话语,文言话语是一种权力话语,它表征了知识者与民众都缺乏自我认识。到了“五四”,文言话语模式被突破,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自我出场的白话话语模式。作者还认为,到了30年代,白话话语被推向边缘,而隐形大众话语则占据了中心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