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哲学体系中道德-法律生态互动的价值资源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道德体系与法律体系的“相协调” ,实质是伦理—政治生态 ,尤其是道德—法律生态的问题。必须找到道德与法律的同一体和统一的形上基础 ,这一努力只有在法哲学的体系中才能完成。无论在法哲学的逻辑体系还是历史体系中 ,家庭伦理都在深层次上关联着道德与法律。在法制化的进程中 ,家庭伦理和家庭伦理精神 ,构成道德体系与法律“相协调”的源始性价值资源难题  相似文献   

2.
许敏 《学术论坛》2005,(3):32-34
价值资源的稀缺是我国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有待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家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核心依然是当前道德教育不可替代的源始性价值始点,它是解决当前道德教育难题的切入点。宗教是西方文化的价值原点,但绝非中国文化和道德教育发展的价值源泉。  相似文献   

3.
黄人杰 《河北学刊》2005,25(2):78-84
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最宝贵的资产就是伦理道德的思维与主张。这是一套人本的价值思想,有其形上的道统 根源,形下的正统传承、法统规范与学统分流。它在地球上首先建立起了有系统的人伦思想。其特质之一,即是"五伦" 的亲疏远近与尊卑贵贱的行为规范,为世界上其他国家之所未有者,至今其精义仍具有超然的优越性。其另一特质,即 重视政治上之政道与治道的政治哲学和家庭的组织地位与功能价值,这体现在《大学》中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 身之内圣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王的政治哲学思想。此王道思想即是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之内外与体用发挥的极 致。人伦、五伦、王道等思想都是以道德概念融汇贯通的一种政治伦理哲学,是社会和谐有序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
东京奇女子李翠莲因口快如刀出嫁三天后就被休回娘家,不得不出家为尼。本文拟从社会环境、个人性格以及家庭关系等多种角度探讨其悲剧产生的根源,揭示其背后的道德伦理要求与个人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期能引起人们关注李翠莲这一文学形象的典型意义和道德伦理价值,从而为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提供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设理路,突显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构建中的传统道德的根源性与历史继承性问题。但承接的价值合理性何在?则需作出进一步的学理阐释与澄明。本文从“全球化”这一标示时代生存方式特质的时代话语出发,从历史视角、现实视角、发展视角三个纬度,求证传统美德现代承接的价值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根本性的学术难题在于:源于西方的市民社会伦理实体理念与中国家国一体的伦理传统在价值理念上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是西方现代市民社会理论的源头性文本,将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与中国家国一体伦理传统做当代意识的对勘,就是要从伦理实体所揭示的本质出发,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基础、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入手,对它们的伦理内涵做全方位的比照,以寻求合理的对话通道.而从"价值合理性的逻辑起点--社会运作的伦理秩序--社会结构的伦理关系体系"的伦理实体的视角出发,在自然血缘与需要体系、人情主义与契约伦理、家国一体与市民社会之间进行伦理对话,能够进一步凸现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伦理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张梧 《江海学刊》2022,(1):73-80+255
随着我国对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日渐重视,人伦日用的重建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伦规范是在人们的交往实践中凝结的,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合理规范形态,具有深刻的人学意蕴。然而,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伦日用的问题呈现出复杂性和难题性,即如何处理个体性与伦理性的关系,仍然是现代社会悬而未决的普遍问题。在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建人伦日用体系,既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需要立足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实践。当代中国的人伦重建,既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需求,更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动实践,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企业在解决价值冲突难题时,有比"管理"更为根本的"伦理"的协调方式,这就是伦理之"手"。它是各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企业在协调价值难题的过程中形成的伦理路径依赖,是企业寻求管理革命的枢机所在。宏观企业史上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企业的"信任优先"和日本企业的"忠诚优先"。中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及其道德前景在于,如何运用伦理之"手"协调管理的价值难题,形成合理地利用"信任"和"忠诚"创造财富增殖的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以本土民族生活为源头,深切地探讨现代化进程中带来的家庭伦理、情爱伦理和人的正义观等人伦道德的嬗变,揭示当下道德变异和人伦困境。进入新世纪西部少数民族作家从关注现实人伦转向生态伦理的探索,提倡走近自然,保护生命的人文关怀。西部少数民族作家坚守民族文化立场,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叙事的现实手法,又在世界文学背景的映照下,自觉地借鉴西方现代小说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以道德的一级本质为基点,对中西传统伦理文化进行比较,那么,道德本体论恰是中国伦理学传统的主流;道德工具论则是西方伦理学传统的主脉。道德本体论视道德为宇宙之本体,视人为道德之工具,强调道义的至上性与超功利主义。与之相对立,道德工具论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上,确立人的中心地位;在历史与道德的关系上,坚持历史本位主义,肯定道德作出适度妥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书文 《中州学刊》2005,(2):158-162
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尽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人们在对家族文化概念的理解上却莫衷一是,众说纷纭,家族文化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中国传统家族文化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人伦秩序、道德情感与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2.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孝道面临有悖"善事父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13.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唯一延续 ,是华夏文明本质的表现。上古时代虞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 ,使古代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以舜为主体形成的道德文化 ,主要表现在家庭人伦、为人行事、仁德政治诸方面 ,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在实施法治的同时加强德治 ,必须继承并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 ,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和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道德意义关涉现代性认同难题,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价值认同。不论是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的意义上,还是在面向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中国阐释和中国发展的意义上,我们都必须以中国现代性为根本,来理解中国价值观的德之功能。历史地看,中国语境中的国家之德的根本诉求,在于确立一种从"家国天下"到"文化共同体"的情感的认同,以及从"直接的现实性"到"具体的现实性"的精神的认同。国家之德,在认同之道,在推进一种认同中的伦理觉醒。这是对中国价值观进行道德解释的核心,它落脚于公民的认同,呈现为总体化认同,指向伦理的觉醒,瞄准现代性价值认同难题之求解。尊重他者,包容差异,承认多元,是通向文化的、民族的、总体化的价值认同及其历史性重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诚信在现代话语系统中是一种个人德行或社会道德,但在朱熹的理学体系中则是两个不同的伦理范畴.朱熹通过诚与信的分疏,把诚纳入到天理论的哲学体系中,以诚为道德的形上本体,以信为诚体之用,作为人伦日用的理性法则.以体用的统合,把诚信之德的合理性确立在天道与人道的基础上,完成了天与人的合一和自然之理与人文之理的贯通,实现了本体世界与意义世界的联结,使人的生活世界在伦理的参与和干预下成为有意义的文化的世界,人由此获得了对自身有限性和世俗生活世界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樊浩“人伦”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最重要的元素;是现代伦理精神建构的基础;同时又是现代伦理困惑中最基本的困惑。在任何伦理体系中,“人伦”都是建构的基础。因为,伦理作为人伦之理,首先必须给人伦定位,由此才能从中引伸出伦理之“理”,没有这...  相似文献   

17.
林楠  黄月细 《学术论坛》2005,(9):133-135
“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现代性道德体系的建设理路,突显了当前我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精神构建中的传统道德的根源性与历史继承性问题。但承接何以可能,则需做出进一步的学理阐释与澄明。文章从中国现代化中的全球化境遇切入,从轴心时代的精神传统、多元文化的寻根意愿、文明对话的现实期待三个维度,求证传统美德承接何以可能。  相似文献   

18.
季塞南 《东岳论丛》2013,34(4):51-54
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是深刻的政治、经济革命,而且是深刻的道德伦理革命。在"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农业社会以血缘、亲情为轴心的传统家庭伦理秩序被打破,人们的情感方式、道德意识、伦理观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建国后"十七年"文学承担着"教育和改造人民"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等显示着当代中国社会感情矛盾与伦理冲突的整合与转型,解读"十七年"小说的情感教育模式和伦理叙事方式对理解20世纪中国家庭伦理的"最后之觉悟"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9.
罗国杰先生以研究伦理思想史之心得,总结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结构模式、基本原则,融通古今中西建构了伦理学体系并形成德性论思想,推动了当代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他对中国伦理思想史的学术贡献在于:梳理中国伦理思想史之源流,总括其内容,提炼其精华,把握其精神,分析其特点,研究其方法,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以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为重要基础和立足点,广纳不同学术资源,创新发展,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和新德性论;以中国伦理思想史为重要价值资源,创新理论、传承文明、咨政育人,创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理论;秉承弘道立德、躬行实践之古学传统和道德精神,立德、立功、立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罗先生贡献给学界的一份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德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延伸,主要涉及孝悌伦理、勤俭伦理、教化伦理和睦邻伦理四个方面.他大力倡导的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道德教化、扶贫济困、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