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吴凡明 《兰州学刊》2009,(7):197-199
自班固《汉志》始载齐地“巫儿”婚俗始于桓公兄襄公之后,得到众多学者赞同,但作为孤证是难以成立的。从现有文献记载看,齐襄公只是与已出嫁之妹文姜淫乱,没有姑姊妹不嫁的记载。相反,齐桓公妻姑姊妹不嫁的记载却不绝于史。班固篡改史实,把本属桓公的“巫儿”婚俗嫁接于襄公身上,以维护儒家正统思想。齐桓公为掩盖其“妻姑姊妹不嫁”污行,“借更改名称以改变事物”的诡辩法,为其行为寻找到了“巫儿”为家主祠的宗教外衣。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语料的分析,将“哥”一词按照其指称功能进行分类,进而探讨了该词作为指称的演变过程和机制。通过研究发现,“哥”的指称演变涉及到ICN、仿拟、转喻、隐喻等认知概念,以及人称指示的视点、地位原则等语用概念。  相似文献   

3.
李云彤 《学术探索》2013,(11):62-64
词义的界定问题,是语言学界最关心的问题,也被认为是哲学家、语言学家、逻辑学家面对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认知角度进行的探讨主要有四个维度,即:指称论、意念论、行为主义和使用论。本文继承并发展了“意念论”的观点,尝试着通过词语的“指称”功能角度来界定词语的意义,指出,词义是指称对象条件的总和,即实现指称功能的条件集合,并进一步明确词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李亚光 《东岳论丛》2019,40(3):150-161
"同生"和"同产"指的都是兄弟姊妹关系,但又不能混同为一。春秋时期的"同生"泛指亲兄弟姊妹,有表示同母所生的意义。战国以后至于秦汉时期"同生"依然泛指亲兄弟姊妹,用例较少,原因是"同产"被确定为秦的官方及法律用语,广泛使用。这一时期"同产"与"同生"的相同之处是都泛指亲兄弟姊妹,差别是前者可以用来表示若干兄弟姊妹之中的同父者。"同产"在法律上既是从坐的对象,同时也是因亲入官、袭爵、封侯、置后、代户、分割财产等利益的获得者。两晋南北朝时期"同生"在文献中多了起来,并且"同产"与"同生"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表示若干兄弟姊妹之中的同母者,当然,"同生"也有强调同父的一例。古代典籍注疏者对"同产"解释不同是由于随文作注,后人却据之以"同父""同母"的判断片面、绝对地理解其含义。实际上,从先秦至清代"同生"的意义没有大的变化,泛指亲兄弟姊妹的同时更多地有强调同母者的意义。战国至秦汉时期未见其强调同父者的突出例证,而是表示同父和同母的史料并存。而"同产"则较为明显地由秦汉时期主体表示同父者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转向区分同母者。这两个称谓的使用与当时社会的婚姻形式和家庭模式密切相关,父权、多妻和再嫁、再娶行为的发生是"同产"词义有所不同的原因,是社会变化和用语习惯的自然选择,非人为规定。时至北宋"同产"一词依旧作为法律用语而被使用。  相似文献   

5.
流氓     
朱立立 《东南学术》2003,(2):115-118
远古时代 ,“流氓”一词并无贬义 ,“氓”指的是民 ,“流氓”则指失去土地和家园的游民或流民。但在词义的历史变迁中 ,流氓一词逐渐缩小了其指称对象范围 ,“流氓”一词一般用以指称“游民阶层中的腐败分于”。① 文明社会中 ,无论从法律层面还是从社会道德角度看 ,“流氓”这个语汇的日常含义都毋庸置疑。作为一个贬义词 ,“流氓”指僭越常态伦理的若干越轨、不法乃至罪恶的言行。十分有趣的是 ,这个社会学的概念竟然是中国新文学批评史之中一个活跃的范畴。批评家对“流氓”的理解呈现出有趣的两面性。一方面 ,在部分人心目中 ,它似乎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新编《辞海》中注释语“通”和“同”的用例考察,发现“通”主要用于指称本字和假借字,另外还用来指称同源字及其它关系,而“同”用于指称异体字的用例最多,同时还用于同源、假借等现象。新《辞海》中“通”和“同”在运用上存在着交叉和混乱现象,给读者带来了一定阅读困难,有必要进一步规范。  相似文献   

7.
一 语言中的词的意义,从其功用上看,可以分为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词汇意义用来指称或表明某种事物现象.动作行为,语法意义用以表示或反映某种关系、语气;从其在词义系统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看,又可分别为理性意义和感性意义,理性意义是对客观对象本质的反映,感性意义所反映的是客观对象的本质之外的某些性质特点,表达色彩即属于感性意义。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理性意义——感性意义,是两两相对的概念,是从不同的角度给词义所作的分类。有的学者笼而统之地提出“词  相似文献   

8.
1.指称概念的命运。意义和指称是语言分析哲学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通常,人们把用来决定语词指称的方式分为实指和描述两类。这种二分法也许有趣地暗示了现代指称理论的一个分界。自始至终,由弗莱格、罗素和塞尔发展起来的传统描述理论都令我联想对描述的强调;由克里普克、普特南和唐纳兰提出的新的历史因果指称理论则令我联想对实指的强调,后者在一种不太确切的意义上可以看作量一种精致化复杂化的实指理论。现代指称理论的深刻困境在于:基于实指或描述的一切可以设想的用来决定语言指  相似文献   

9.
当代哲学面前有一个无法避开的语义逻辑问题“世界”词项存在着明显的指称关系模糊性和指谓涵义欠确定性。既往绝大多数哲学家几乎都忽视了,“世界”一词的概指状态实际上重复或雷同于常识的“宇宙”概念和广义的“自然”概念,人们大多是在该词的分指状态即“紊乱的多义性”意义上使用之。如此词义学缺陷,明显地从常识层次上反映了中西方人们所共有的认知空白。海德格尔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罕例,他曾明确指出过这个常识性空白对所有哲学立论的深层次负面影响,并称消除此常识性空白为哲学的“亟切之事”。  相似文献   

10.
词的褒贬是依附于词的指称义而存在的感情色彩,一般来说它是固定的,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词,在一定条件下褒贬色彩可以发生变化。弄清制约词语褒贬的各种因素,对于把握词的感情色彩、增强词语表达效果、促进语言规范化都十分重要。本文试从语言内部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个方面略作窥探。语言内部因素一、语音因素词是语音与词义矛盾的统一体,语音的变化导致词义的改变,而依附于词义的色彩意义也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如“好”通常读上声,是襄义。读去声为中性:“虚心好学”、“好为人师”。再如“恶”Q读j和读Wb虽都属贬义,但读e的贬义程…  相似文献   

11.
李简 《殷都学刊》2002,(2):74-79
本文对王国维戏曲论著中的“戏剧”、“戏曲”两个概念进行了探讨。指出王国维笔下的“戏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包括成熟的戏剧和多种与舞台有关的演出形式。“戏曲”一词则或指真戏剧 ,或指戏中之曲 ,但主要用来指称真戏剧 ,即代言体的、包括歌舞、动作、故事诸因素的成熟戏剧 ,并非对中国传统戏剧形式的通称 ,与我们今天所讲的“戏曲”含义不同 ;且这一用法可能受到日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艺 《南方论刊》2006,(11):94-94,96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许多新词不断出现,与此同时一些原有的词语也出现了新的用法、产生了新的词义。本文通过结合相关理论,对“放水”、“灌水”这两个常用词的用法与词义的演变进行探讨,并由此来对“水”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做出一定的解释。1“放水”一词在记载唐代水利制度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家奥斯汀在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中把施为句分成三种: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我们借用奥斯汀的以言指事之称,认为语言中的禁忌语也是“言有所指”,指代的是客观世界中人们所避讳的事物和理念,因此被禁忌。禁忌语的“言有所指”大致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称语类、专有名词指称语类、普通名词指称语类三个类别。人们之所以禁忌这些言语,是混淆了“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信息哲学中存在的许多争议,大都是因为“信息”一词在不同使用语境中指称的现象不同导致的。香农将“信息”概念的形式缩减为通信媒介的统计属性,这使得它在以解释功能和指称为特色的领域中丧失了有用性。建议可以从区分媒介或信号属性、指称属性以及规范或功能属性的角度,更准确地描述信息概念。由此,基于符号媒介的内在统计特性所提供的功能可供性,信息理论可以对符号载体和指称对象的必要过程结构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
维吾尔语中最初表示"黍"的词语是"yjyr(ygyr)",一直到15世纪后才被teriq替代。而teriq最初的语音形式是tariq,是粮食作物的总称,到中世纪时也可指称小麦,后来词义不断缩小,15世纪后取代yjyr(ygyr),专指"黍"。维吾尔语中最初表示"粟"的是qonaq,到中世纪时主要指粟,但可能也指高粱,到16~19世纪可能主要指高粱,到了19世纪末qonaq既可指高粱也可指玉米,到了现代它的词义没变,但在口语中更多的指的是玉米,而粟则用tydgynqonaq来表示。笔者在文中分析了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并尝试着探究了其内部所蕴含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论意谓     
弗雷格在其经典性的论文(论涵义和指称)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等同是一种什么关系?一种对象之间的关系?还是对象的名字或符号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在a=b为真时,是什么和什么相等同?弗雷格为研究等同是什么东西之间的关系问题,首先引进了涵义和指称(即所指对象)的区别,他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等同是对象之间的一种关系;由于“a”和“b”这两个名字指称同一个对象,因此a=b所表示的便是这个核并指的对象与自身的同一。不过问题是,a=a明确地表示了一个对象与自身的同一,但a=b和a=a有着明显不同的认识价值。a=a仅通过分…  相似文献   

17.
"为"的本义是"役象以助劳",在甲骨卜辞中多用作名词,在西周铭文中逐渐引申为表示一般动作行为的泛义动词。动词"为"的词义引申和词义泛化是其语法的基础。引进动作行为受益对象的个词"为"是直接由动词"为"虚化而来的,从"为O"结构到"为O1O2"结构再到"为OV"结构是其产生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陈阳 《浙江社会科学》2005,24(3):177-179
在弗洛伊德“潜意识”结构理论的烛照下,汤显祖剧作《牡丹亭》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可以归就为一种受制于情爱欲望驱遣的年轻女性情感历程。通过深入的潜意识心理描写,作家将“情”宣泄到极致。这与作家本身“言情”的文艺思想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心灵世界,从而使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也愈加丰满。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志荣 《天府新论》2006,(5):151-154
一、辅导员“专业化”的提出专业化通常被用来指称“一个半专业性职业不断地满足一个完全专业性职业的标准的过程。”〔1〕辅导员“专业化”实质上就是依托专门的机构及终身专业训练体系,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高校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  相似文献   

20.
"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助词“得”字的历时演变,“得”表义虚化的语法化过程。并且着重讨论了助词“得”生成的语法化诱因和机制:句法位置的变化,组合关系的变化,句法功能的变化,隐喻及词义变化,重新分析,类推,泛化以及语言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