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失业是从劳动市场影响宏观经济总产出的两大因素。但面向欧美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学,基于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相等的假定而否认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总产出效应。然而,由于现实的农业生产率远远低于非农生产率,农业劳动力转移更是中国的重要经济现象,所以有必要比较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失业的总产出效应,以揭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宏观经济作用。为此,我们从理论上提出比较转移和失业变动对总产出相对影响的判定公式,即从农业转移到非农部门的劳动力带来的非农产出增加,是否能够抵消该转移造成的农业产出减少及失业导致的非农产出减少之和。如果抵消且有余,则转移对总产出影响更大;若抵消不足,失业的影响更大。通过把判定标准简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经验公式,并把这个标准应用到美国和中国后发现,失业对战后时期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大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而农业劳动力转移对1978年以后的中国经济影响远远大于失业的影响。因此,面向中国的宏观经济学研究,应当更为重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构建了一个两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系统地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通过对模型均衡解的分析,我们认为:第一,提高投资率和降低人口增长率能有效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第二,由于存在劳动力挤入效应,加速技术进步和增加农业投资比重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我们进一步将模型扩展到外部约束条件下.模型结果显示:在外部约束条件下,诸如提高投资率等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措施都将失效.  相似文献   

3.
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省内转移数量超过省外转移、向中部地区转移数量增长迅速、转向中小城市的数量持续增加、转向第三产业人数超越第二产业等特征。对中原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可通过提高城镇工业化水平、加速农民市民化进程和拓展农业内部转移渠道三方面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4.
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提出一个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框架。经济收敛的性质取决于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较小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会引致直接收敛,而较大规模劳动力转移会使经济收敛性质呈现先发散后收敛的动态变化。对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经济增长出现发散趋势,而现阶段正处于发散与收敛的过渡阶段,但这种趋势的出现是以二元结构转换速度放慢为代价的。为此,政府应努力改变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现状,一方面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资环境,引导产业梯度转移和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先进地区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实现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5.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困境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有益于消灭城乡对立。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有:农村劳动力数量庞大、素质相对较低、转移服务机制不完善、拉力不足。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需要改革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造更多非农就业岗位、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民工潮、民工荒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从我国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分割的制度性缺陷、非农就业岗位的不足、政府履行职责的相对被动和农民自身的一些问题。要化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矛盾,必须做到拆除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壁垒,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以及适度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前,中国曾经是一个人口流动率极低的国家。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向当地乡镇企业以及异地转移。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并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热门话题。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本文试图从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背景、转移状况、影响转移的因素以及转移所带来的影响等角度,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全面回顾,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扩大地区经济差距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行业就业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非均衡特征,即无论从就地转移还是从异地转移来看,农村已转移劳动力中的较大比重就业于东部地区,这必将极大加速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并相应导致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日益加剧。而对此进行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异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新配置都明显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的理论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的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致富、农村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学者能看到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对浙江海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从年龄、学历、动机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述,并且通过对村民转移意愿的了解。分析了未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导致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人力资本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张平 《青海社会科学》2007,(5):54-57,46
在新农村建设中,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大问题。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现状及转移状况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挑战性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江苏农村劳动力结构变迁的调查,指出要解决“村村冒烟”的格局,就应在农村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实现其户口向小城镇的迁移,使之在营造新的小城镇的同时,发展二、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07,(1):51-52
劳务经济是指劳动者通过提供自己的体力或智力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经济,它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下的特有产物,它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而生,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的扩大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化而不断壮大,并将在我国全面消除二元结构之时退出历史舞台。但是目前在我国现阶段和以后一个很长的时期,劳务经济将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并对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阶段特征及政策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经历了从“控制流动”到“规范引导流动”,政府从谨慎对待转变为积极应对,我国对待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从仅着眼于流动向以“流动、公平和融合”多目标综合管理转变。新时期应制定更加积极主动、综合有效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更加重视农民工问题,将农民工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去考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不仅来自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而且来自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障碍。要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谨慎地进行产业选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遇到两难的选择:即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还会由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重庆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以及对经济社会、劳动者本身带来的积极作用,在分析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模式和影响因素基础上,总结了重庆市劳动力转移的一些具体做法,并对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提高就业竞争力、劳务经济步入市场化轨道、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两产业三部门"的双重演进理论模型从劳动力转移的视角揭示了江西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双重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还表明,大力扩展城镇(市)非农部门是实现江西工业化与城镇化双重演进的必要前提;而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城乡区域转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同时两全.  相似文献   

19.
张志新  李亚  任欣 《东岳论丛》2011,32(10):129-133
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接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地区经济增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边际效应递减。因此,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课题组一般而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概括为三大趋势:趋势之一:农业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即由农林牧副渔业转向工商运建服各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由农业转向非农产业的根本原因是农业的比较效益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