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夏雨禾 《天府新论》2006,(5):98-100
媒介消费作为联系社会转型与媒介发展的重要“节点”,不单折射出现阶段中国社会转型的外部特征,也反映了转型期媒介发展与演变的内在动因。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了职业身份的多样化,并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延伸到不同的媒介消费方式之中。媒介“买方市场”的形成,造成了媒介消费在数量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向质量型转化,也表现出实用、娱乐、炫耀一体化的趋势。同时,社会结构的两极分化也将带来媒介消费差距的拉大。在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悄然浮现的社会中间阶层将是媒介消费的“样板阶层”,对于考察社会整体的媒介消费有着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个社会阶层结构是否合理是关系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的基本前提。本文先探明以中间阶层为主的橄榄型阶层结构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与助推器,然后,对中间阶层涵义、社会功能予以界定并阐释了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意在指明中间阶层作为转型中的新的整合因素.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努力促成中间阶层的壮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间阶层是处于社会高层和社会低层之间的缓冲层,他们是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力量;中间阶层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其消费观念保证了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中间阶层还是推动我国文化进步,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特定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和教育结构是中间阶层赖以形成的土壤。  相似文献   

4.
顾辉 《江淮论坛》2009,(2):180-185
q本文利用全国普查资料和统计数据,通过对改革以来安徽社会职业阶层结构的考察,发现安徽社会职业阶层结构呈倒“丁”字型:农业人口比重过高,生产工人增长缓慢,中间阶层规模太小,还是比较典型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在与兄弟省市的比较中可见安徽社会结构的差距,并就培育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阶层理念、阶层福利、转型中国、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价值、社会保障的“阶层化重构”,六个角度切入社会结构,可以得到社会福利为核心的阶层分析新视角。从理论模型上,运用“阶层”与“社会福利”两个变量分析“阶层的社会福利”问题,并通过分析得出中国各阶层福利分配不合理的结论;为使社会福利的“天平”平衡,为社会保障的健康、有序、科学、成功的发展,须对社会保障进行“阶层化”调整,而阶层化调整的成功要素就在于“中间阶层”的扩大和其社会福利的加强,使之成为中国人口的主体和社会保障所保障的主要方面,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完成中国改革开放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6.
城市性与农民工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城市有着不同于农村的文化特质、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农民工作为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在以“城里人”为参照群体 ,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的社会过程中 ,会选择改变自我 ,融入城市社会和在城市重建乡村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两种模式 ,全社会应采取措施使农民工阶层选择前一种模式 ,尽快完成在城市的适应过程 ,实现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1.中间阶层的概念分析 中间阶层,又称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是指依据人们的收入水平和财富拥有量,兼顾文化程度、生活方式、社会心理及价值观等因素,从高底分层、分级的角度对社会群体进行的一种划分.具体来说,中间阶层就是指介于最富有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其生活水平、财产地位处于中等层次的社会群体.[1]  相似文献   

8.
专业技术人员是中间阶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不同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与社会其他阶层之间的关系也不相同。本文力图从历史的角度,以利益为主要分析线索,以三个利益函数: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为分析变量,分别从专业技术人员存在的三个主要领域:公共服务领域、企业领域和管理领域揭示专业技术阶层和其他阶层之间在利益博弈中的合作、依附、交换等关系。  相似文献   

9.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难题与挑战 一是社会环境变化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挑战。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逐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和仍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多元化、社会组织形式多元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正以空前快速的态势发展开来.它不仅直接导致了人们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多样化以及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认同的差异化,而且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作用下直接促成了“四弱四强”现象;即政治意识弱化,…  相似文献   

10.
于洋  李谨丞 《理论界》2013,(10):16-18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中的“中间阶层”,一般指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受过系统教育、拥有相对稳定经济基础、政治参与热情较为强烈的中青年社会群体.他们是当代我国政治文化发展中的一支新兴实践力量,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的“助推器”,又有可能异化出部分散发负能量的“新阻力”.以辩证的逻辑去审视其双重影响,便于党和国家更好地引导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引入“想象史学”的概念,以《生活周刊》为例,考察1920年代至1930年代城市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与身份认同问题。这一时期,知识群体的生活想象主要集中在生活意义、生活趣味、职业生活以及闲暇娱乐四个方面。知识群体赋予“生活”超越当下的正面色彩寻求生活意义。他们将原本重复的、单调的、习以为常的日常生活精致化、陌生化与艺术化,获得生活趣味。知识群体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度入手,倡导职业的真谛与乐趣所在,弥补职业生活单调、无聊的特点。他们将闲暇娱乐视作职业生活的调剂与补充,是恢复职业工作状态的手段。城市知识群体运用他们具有的文化资本,对生活赋予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取向,同以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为主导的市民阶层生活品味相区隔,既强化了他们对自身群体的身份认同感,也固化了不同阶层之间的分殊。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构成特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了“新中间阶层”,通过调查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我们发现其有如下特征:1.受到中国社会结构双重转型的制约和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中出现的“新中间阶层”,在其阶层构成上显示出独特的异质性,即一是受到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及社会关系网络这三种社会地位资源配置关系的作用而具有的地位评价上的不一致性;二是内含了一个拥有一定私有生产资料、占有一定雇佣劳动、具有一定私有财产关系的“私营企业主”特殊阶层。2.受这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的影响,现阶段中国社会“新中间阶层”的来源可区分为三种进入渠道,即由权力授予关系所作用的行政型进入、由市场交换关系所作用的市场型进入和借助社会关系资本作用的社会网络型进入。3.在观念整合上表现出不同的社会属性及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一、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中间阶层的文化品格是其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统一体,是其社会地位、价值追求、利益实现方式的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文化自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类对自身命运前途理性的认识和把握,这种认识和把握形成主体的一种文化信念和准则,人们主动认识到这种信念和准则,并将其付诸实践,在文化上表现为一种自觉践行和主动追求的理性态度。中间阶层在文化品格上的具体表现为:1.主体的独立意识与行动中彼此承认对方的平等主体地位的交往行动品格财产的独立性以及使其具有不为生计而烦恼的财产数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中间阶层形成一…  相似文献   

14.
刘建伟 《天府新论》2011,(4):101-107
近几年来,围绕中间阶层的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分歧和争论,集中表现在对中间阶层概念的界定、规模的认同、社会功能的认识以及发展程度的看法等方面。学者界定的中间阶层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界定是一种"去两边,存中间"的高度抽象的定义方法,但存在边界模糊、内涵不确定等不足;狭义的概念界定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特征描述法",特别是将中间阶层的外延界定为城市居民,无形中缩小了中间阶层的规模。其实,中间阶层可界定为:对社会资源和机会没有强控制力,处于一种生活自主、价值独立、具有自我满足感并适应性生活的生存状态的社会群体。这一定义的优点在于:揭示了中间阶层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属性,消解了中间阶层概念的时空限制,避免了因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引起的歧义;强化了主观认同和感受在中间阶层认定中的作用,明晰了中间阶层在社会阶层序列和结构中的位置,明确了中间阶层的边界。至于中间阶层的规模测算,无论用经济指标测算,还是用综合性指标测算的方法,都是不理想的。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将客观统计指标和主观认同指标结合起来。对我国中间阶层的社会功能要做细致分析,不能笼而统之下结论。中间阶层根据社会经济结构的演变历程,可分为传统中间阶层和新式中间阶层,目前二者并存。判断中间阶层发展的程度,首先要确立评判的角度和标准。按照"四个标准"的要求,中国的中间阶层还未真正形成。中间阶层的形成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伟 《东岳论丛》2005,26(6):57-61
中间阶层的兴起越来越激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并引发许多相关的争议。我们有必要对中间阶层的界定进行梳理,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中间阶层的现实发育特征,对其界定问题进行探讨。以生产资料占有为一元标准的传统界定范式已经式微,逐渐让位于社会分层理论范式,主要从综合地位来考察阶层的中间性特征,其具体界定指标实现了多元化。同时,在中间阶层的量化上存在滥用统计性指标的误区,以及通过主观认同进行界定的争议。作为一种新的视角,可以利用中间阶层在社会控制能力上的相对独立性特征,通过“去两头、留中间”的方式来界定中间阶层。  相似文献   

16.
吴建华 《理论界》2006,(7):230-232
俄罗斯政治、经济的转轨,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一部分“新的群体”和“阶层”的出现。中产阶层的浮出成为俄罗斯社会分层中的鲜明现象。但是俄罗斯中产阶层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不同,无论在数量上和地位上都难以和西方发达国家的中产阶层相提并论。“上小,中间不大,底面最大”的锥形体的社会结构模式,难以起到协调社会矛盾的作用。因此,发展培养壮大一个中产阶层成为俄罗斯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改革和发展成为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最大的主题。伴随着改革的推进,原先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以“大锅饭”为基本特征的相对简单的利益格局被逐步改变了,阶层分化成为社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就使这一时期的快速发展不仅仅表现为数量上的增长,而且也表现为结构性的变化与人们经济地位和相互关系的急剧变化。这后一个变化一方面反映在“先富”阶层和一般劳动者之间的分化,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在劳动者内部也发生了分化。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廉价劳动力群体的出现和扩大。这里所说的…  相似文献   

18.
在抽样调查和大量分阶层访谈调查基础上,对现阶段重庆的阶层结构,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政治诉求、社会评价、心理预期以及社会流动状况、阶层关系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阶段重庆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倒“丁字型”结构,开放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渠道不畅,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应着力改善社会结构,促进阶层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社会流动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社会是否良性运行、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再就业工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实质上是社会流动的一个相当具体而又现实的课题,要真正解决“再就业”问题,不能把眼光仅停留在“就业”问题上,而应该从“社会流动”这个视角来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社会流动——深化改革中必须正视的课题三.社会流动的涵义以及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社会流动是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们从一个阶级向另一个阶级,从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从一种职业向另一…  相似文献   

20.
灵活就业者阶层是在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新兴社会群体,是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演进、数字经济发展等的现实反映,诸多概念、认识问题亟待厘清。灵活就业者由个体劳动者、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自由职业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四大类群体组成,在结构上呈现出“双圈—双层”的特征。一般来说,可将广义灵活就业者视为规模达2亿人的一个“群体”,狭义灵活就业者可规定为一个“阶层”。目前,围绕这一群体的劳动法规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利益表达渠道、整合服务能力还较为欠缺。这种独特处境,限制了中国阶层结构弹性的发挥。灵活就业者阶层的健康发展,要以促进阶层关系“包容性发展”为基本方略,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治整合、公共服务及舆论心理引导等方面寻求突破。在此基础上,深化、细化对现阶段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