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与那种工场手工业时期通过延长劳动时间的一眼就能看穿的绝对剩余价值剥削不同,在机器化大生产中,资本家通过变革劳动过程的工艺和社会条件,进而改变生产的技术方式来提高劳动生产力,最后降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以获得非直观的相对剩余价值。然而,经济拜物教理论是无法涵盖这一重要的剥削关系的,因为协作、分工条件下生成的社会生产力不是事物化抽象的关系颠倒,也不是经济物相化编码中出现的到场物,它本身就是直接作为异化的资本力量在场的。科学技术及其对象化的机器生产就更是如此,由此,马克思不得不再次启用了科学的劳动异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2.
与出现在流通领域中作为价值关系异化的货币所生成的异己性权力不同,资产阶级经济物相化空间中出现的第二种异己性权力是出现在生产领域中的资本。这个资本权力,已经不再是张牙舞爪的金钱,而是由金钱转换成安静的物——厂房、机器和其他生产条件。货币异化是被交换的劳动关系经过客观抽象反向化为事物性关系伪境,当它重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并以物的形式吸允工人的活劳动使自己增殖时,它就以控制整个社会关系的方式成为魔鬼般异己性外部力量的资本。由此,马克思才指认资本的本质是对象化的劳动的异化,但是它通过经济物相化掩盖所有历史性起源的遗迹,伪饰成劳动的一脸无辜的物性对立面。资本家获得超出他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的剩余价值,来源于他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  相似文献   

3.
生产领域中发生的资本的生产性是一种颠倒性的假象,这种假象不仅来自作为资本具有的劳动资料的“自我增殖”,而且更深地来自它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和一般社会生产力的吸收和占有者。在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分工条件下和机器化生产过程中,都会出现劳动工艺结合关系和看管机器之间的结合力量,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直接运用。这些看起来与劳动者个体无关的社会劳动的一般形式都变成了资本关系支配下的生产力,这使资本仿佛具有了离开工人劳动的某种神秘的生产性。生产性劳动,是一种特设关系场境,它是指劳动成为资本增殖且再生产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质性。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的对象化并不一定导致劳动的异化,也就是说,劳动的异化只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才会使劳动的对象化变为劳动的异化,因此,这里的关键不在于劳动的对象化,而在于在何种生产关系中劳动的对象化成为劳动的异化。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外化、外在化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对工人进行剥削与掠夺,而这种对工人的剥削与掠夺却被资产阶级学者描绘成为自由、平等与正义。因此,揭露资本主义所谓的自由、平等、正义的真正本质,正确理解和区分马克思劳动的对象化与劳动的异化,便成为马克思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5.
郝峰  殷雄飞 《理论界》2010,(3):19-21
异化和物化是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分析社会关系异己性的两种逻辑。马克思分析了作为交换价值的货币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关系,并深入到社会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探究了社会关系物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区分了社会关系物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并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用劳动二重性原理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而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物化现象的解蔽,揭示了作为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同作为使用价值的活劳动之间的交换是社会关系物化发生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6.
刘琳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40-42,107
马克思的价值批判蕴涵着他对现代社会中人之生存的物化和异化状态的反思和批判,在马克思的《资本论》手稿中,他着重分析了交换价值带有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特征的特殊性,指出交换价值形式是人的物化存在形式。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货币(交换价值)制度,实质上反映了社会异化状态下的自由与平等的丧失。而作为价值总体的资本,反映的是资本与劳动之间以交换为形式产生的对立,而这种阶级对立的解决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6,(2):55-59
马克思的物化批判是一个不断建构的历史过程。从异化劳动的人本学批判、交往异化中对人的社会联系的分析到立足于现实生产,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及机器生产赋予人及关系以物性,进而使人彻底沦为物的批判,展示出一种综合的历史视角。它将人道主义的呐喊立于历史生产的理性分析中,为人的解放创造了现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并不是生产力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革命”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技术与垄断而导致的“消极革命”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反而帮助资本主义开辟新的利润空间、调整内在结构、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停留于对一般商品流通、交换、消费过程中人际关系物化和人的生存方式技术化现象的批判,没有挖掘数字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异化劳动问题。借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的理论工具,可以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的三部曲:一是在表面上形式平等的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内容颠倒地呈现为物化劳动成果的形式,其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物化和数字化;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对技术与固定资本即物化劳动成果的从属,表现为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对人的实质吸纳;三是劳动结果被掠夺进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其表现为平台对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频谱的占有,并凭借这一占有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9.
商品经济在人面前展示了一个特殊的价值世界。人怎样认识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社会如何建构自己的价值体系,都离不开对商品经济时期价值特性的切实把握。在这里,价值观念的主体和核心是商品价值意识,人的价值地位、价值关系、价值矛盾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展开的。商品,作为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商品价值是人的劳动价值的体现,商品交换是人的劳动价值的交换,由此突出了人的劳动价值;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的关系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表现出来,人的价值采取物化形式,物成为衡量人的价值尺度,由此突出了人的物化价值;商  相似文献   

10.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基石。但是,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中,实践范畴却一直被定义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活动”,即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其另一方面的内容即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始终未能为人们所肯定和重视。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一个缺陷。我们认为,实践活动应该被规定为对象化和非对象化的双重过程。 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表示实践活动内容和过程的一对认识论范畴。所谓对象化,就是主观的客观化、现实化。实践的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主体的本质力量(能动性)和主观目的(目的性)客观化,使之以对象的和客观的形式表现于现实中的过程。所谓非对象化,就是客观的主观化、主体化。实践的非对象化过程,就是实践活动把客体中的客观物质和客观逻辑主观化、主体化,改造和形成主体的思维能力、感知能力和活动能力,转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提出的异化劳动理论和劳动对象化理论,我以为按其实质来说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异化劳动理论在方法论原则和世界观指导方面,还没有真正摆脱旧哲学的束缚;劳动对象化理论已经在根本上突破了旧哲学的樊篱,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手稿》的主要思想精华并不足异化劳动理论,而是劳动对象化理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始终与其哲学的理论任务——揭露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息息相关。如果说马克思对"吸血鬼"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对资本的物化理解以揭示资本存在的历史前提的话,那么对"酵母"的批判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的片面理解以阐明劳动二重性的重要性。但无论对"吸血鬼"的批判还是对"酵母"的批判都深深地植根于对作为"帽子"与"观念"的人自身的批判,这主要针对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对"现实的个人"的遮蔽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颠倒"的现实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关于货币批判的三个"隐喻"旨在通过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3.
尚东涛  张桂芳 《齐鲁学刊》2006,1(3):126-131
人是对象化与非对象化同一的存在。人的对象化等价于“物化”,人的非对象化或非对象化的核心等价于“精神化”。技术“揭示出”“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人的非对象化以技术为发生———演化的空间。技术对人的非对象化的根本性规定,在人的非对象化的“元条件性”、“逻辑性”、“非逻辑性”、“社会性”等层面获得着确证和支撑。人的非对象化发生———演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只是技术“普遍性”的非对象化的现实性与可能性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讨论美的本质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断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美毫无关系,否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据,不符合马克思的原话的意思。在他们的理由中有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前提的。在私有制社会,人的感觉被私有制完全束缚住了,不能完全发挥人的感觉能力,不能认识物的本性。因此,那里只有异化,谈不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然如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虚空的了。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讲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不是讲的美。这两个短语和美毫无关系。现在有人不但把美说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居  相似文献   

15.
杨圣明 《学术探索》2005,1(4):19-26
资本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两重性。从自然性和自然形态来说,资本是一种有用物,是一种财富。价值的源泉是一元的,即劳动;财富的源泉是多元的。不仅劳动是财富的源泉,资本、自然资源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是财富的源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产品是财富的主要形式,在一切财富的源泉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的劳动能力、创造能力。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财富观的基本点。要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创造条件让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资本的社会性来说,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从资本的社会形态来说,资本是一定量的价值,或者说是一种能够使价值增值的价值,这种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劳动是资本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在当代,劳动的外延已经大大拓展,除了直接的生产劳动外,科技劳动、管理劳动和服务劳动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形态,不仅直接在企业就业的人员属于生产劳动者,那些直接或间接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科研、服务的人员也成为生产劳动者,劳动者群体已经大大扩展了。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只有生产劳动才创造价值,而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凡是直接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而又生产商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否则便是非生产劳动。不创造价值的劳动不等于剥削劳动,更不等于无用劳动,只要是符合社会道德、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劳动,都是人类社会的有益劳动,如国防、外交、公共卫生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本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本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又有自己新的特征。社会主义资本是能够带来“净增价值”的价值。私营企业主的收入中有一部分是无偿占有的剥削收入。我国今天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剥削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是以辩护与批判的态度看待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马克思站在整个人类价值的历史高度,着眼于资本主义的世俗合理性和历史合理性,基于工人阶级的价值立场,考察资本主义的价值性,这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思考方式。以此种方式看待资本主义,就具体化为:作为其前提的资本原始积累的二重性;作为其过程的劳动之异化和社会关系之物化;作为其结果的社会时间之节约和人的全面联系与发展之可能。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对资本和形而上学相互内嵌的批判,具体表现为对资本的形而上学本性和形而上学的资本本性批判,虽说形而上学的资本本性和资本的形而上学本性的各自立足点和表现方式不同,但对“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无视和遮蔽却是一致的.因此,发现并如实描述“现实生活本身”,才可以对资本和形而上学的相互内嵌进行彻底批判,从而克服人的社会关系的物化和异化现状,真正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18.
实践视野中的异化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作印 《学术研究》2007,3(9):63-66
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包含着主体、中介、客体、定在的四项式结构。这里既有主体客体化、对象化的过程,也有客体(定在)对主体的异化的过程,是对象化和异化的统一。异化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征的是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否定性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表征为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的相悖关系,它内在于人类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与人类历史共始终。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的交织过程中,人类历史不断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技术颠覆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的习惯性认知以及所感知的物质世界的形式结构,制造了当代人的迷思。更高层次的人工智能被人类赋予意识、情感、意志等,具有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超越了工业化时代的物化逻辑,引发了人们对未来时代的超验性憧憬,逐步演变为社会的集体崇拜。这背后都是资本的设计。数字化技术“把现实搬进电脑”,突破了资本扩张过程中时间——空间的限制;人工智能“按智能改造现实”,推动生产资料的智能化和生产方式的重构。资本逻辑被遮蔽在数字化技术制造的迷思和人工智能宗教般的崇拜中,本质源于资本使作为中介的技术与目的发生直接联系,而自己则以超越的姿态实现了在场的目的,具体体现在资本所构建的“科学家—企业家—资本家”的分工协作中。  相似文献   

20.
王雪  张盾 《东南学术》2021,(2):47-55
对资本权力的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非常重要的政治问题.资本是一种规训劳动者主体性的力量,其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将劳动主体重塑为“经济上有用且政治上无害”的柔顺个体,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人力资源基础.这一规训机制具体实现为资本规训权力与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同构.在时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对时间的侵蚀,以“工作日”“时间表”的形式占据人的生命活动,使时间成为吸纳和榨取人类精神劳动的媒介;在空间维度,这一同构表现为资本权力与空间的糅合,资本将触角从以工厂为代表的封闭空间扩展到以城市为代表的开放空间,以隐秘的剥削性开启了从肉体规训到精神物化的范式转换.资本与时间、空间的同构,使资本对人的规训发展为一种政治权力,结果使劳动主体丧失了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而成为机器的附属物,最后以产业后备军的形式成为资本权力宰制下的“赤裸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