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正> 早在三十年代,萧乾先生就强调书评对文化的重要功用。他认为:我们每需要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就需要五十个书评家。书评是联系图书与受众的纽带和桥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事业迅猛发展,目前每年出书量已达10万种。其中品位优劣、鱼龙混杂在所难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书评活动,强化图书评论。褒优淘劣,对于提高全民族整体文化素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然而目前书评界现状却远非令人满意。相当数量的书评,文笔单调,毫无新意。平庸肤浅流于程式——仅限于对作品的优缺点逐项归类,仅满足于把作品切割成人物、结构、语言,依次剖析。形成这种缺憾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对书评这种文体欠缺理性把握,另一是有些书评作者欠缺强烈的审美意识,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书评的“美学魅力”。 书评是一种评论文体,是关于图书的内容、装帧、插图、封面设计及印刷质量的评论。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书评是以理性分析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接受。书评家由于职业需要,往往比一般受众具有更精深的文化修养,更为丰富的接受经验,因而在阅读接受过程中,有可能获得比普通社会受众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书评不同于书讯、新书介绍及随意闲谈,后者缺乏理论深度与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读者书评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互联网自由宽广的发布平台,网络读者书评愈发呈现出与精英书评并存并重的发展态势.由于读者书评天生的文化特质和网络元素的渗透,网络读者书评具有不同于平面书评和精英书评的独特文化价值:普通读者相对单纯的身份背景,保证了写作的独立性和书评的诚实度,使诚信之风重新回归书评界;千万读者选书的个性视点汇聚成网络读者书评的广阔视野,从而有效满足书评读者的多元认知需求;作为读者心灵的真实记录,网络读者书评能够为读者研究提供实用的第一手资料;书评作者愿与他人分享阅读的传播态度,可以激发书评读者的互动热情,活跃书香交流氛围.  相似文献   

3.
书评学术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评作为传播学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书评的功能即为读者提供图书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出版方针贯彻执行。书评学是研究书评的一般原则和共同规律、书评的思维逻辑和写作方法、图书的美学形式和最新成果等内容的科学。对于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书评的特点与性质,书评的地位与功能,书评的对象与方法,书评的队伍与写作,书评的属性与分类,书评的理论与实践,书评的开拓与深化,书评的组织与建设,书评的客体与主体,书评的要素与载体,书评的研究与探讨,书评的标准与原则,书评的任务与批评……这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将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现就书评学术研究的有关方面,作一综论探讨,以期唤起共鸣,进而为书评学的建立,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做点理论上的“铺石”工作,姑妄言之,如斯而已。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出版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巨大挑战,本文着重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几方面论述了新时期科技编辑应具有的素质。  相似文献   

5.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出版事业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巨大挑战,本文着重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业务素质几方面论述了新时期科技编辑应具有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董中锋著《文化关怀中的现代出版》,其书名既避开了西方背景学的旧习常套,又有别于社会范畴学的轻车熟路,而是蹊径独辟,用“关怀”这一极富亲和力的词汇来阐释文化与出版的关系。这既表达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出版事业的内在主从关系,也传达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出版事业的亲和联系,从中也流露出了作为编辑一员的作者对出版事业情有独钟的情愫,使这部理性化的学术专著蒙上了一层个性化的关爱与自豪色彩,令读者尤其是出版业界的同仁获理于情,备感亲切。人类是文化的创造者,人类区别于猿…  相似文献   

7.
巫鸿  刘昕岚  李零 《中国学术》2000,(2):262-285
和自己讲自己观点的研究论文不同,书评可以只是为了否定他人的著作。而当评论者对作品的强烈不满一旦压倒客观的阅读和评价,其否定就成了人身攻击。这种人身攻击式的书评,它的典型病态表现是:激愤不平的态度,冷嘲热讽的口吻,和对作者陈说立意的刻意歪曲。  相似文献   

8.
郭若平 《学术界》2005,(4):274-278
书评之于学界,历来被视为小道,但在萧乾1935年出版的<书评研究>中,书评却是一项有益于社会的严肃工作.作为这项工作的担当者--书评家,是一种具有特殊身份的知识者,既是代表读者的鉴定者,也是文化生产的监督人,绝不是一种庸俗的、献媚的商业广告商.面对广大读者,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书评,一方面是书评家所应当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书评本身是否具有尊严的尺度.  相似文献   

9.
蔡美彪在《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1期著文指出,学术性书评应该是学术研究的成果。学术性书评的目的在于提高学术水平,推进学术研究的发展。这样的书评,其作者至少应做到以下三条:第一,必须对所评论的书作过深入的研究,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第二,本人对所评书的研究对象也作过一定的研究,或至少有所涉猎;第三,应该熟悉同一领域的其他研究成果(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这样才能对所评书的成就和不足加以客观的评论。因此,学术性书评的写作本身就是一件严肃认真的研究工作,决不是轻而易举的。对一部书,可以做全面的评介,也可…  相似文献   

10.
我总爱把写书评叫作为书画像.他,俞慈韵同志,勤于写书评,无愧于是一位勤奋的画家.书评难写,难在论书的是非功过不易恰到好处,往往因此闹出许多是非,甚至招来祸患.书评之评更是难上加难,要读那么多被评之书是不可能的,不读被评之书,又难于对书评集评得确切.因此,评俞君的书评颇使我踌躇.编辑的劳动,人们誉为为人作嫁,书评则应誉为为书画像.书评家应称为画家,画书的像.出色的书评家,就是出色的画家.把书的神韵风骨画得维妙维肖.一般的介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图书编辑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进行了论述。认为出版工作的职业精神有着特定的内涵,它既有个性追求,又有时代特征;既有文化情怀,又有奉献品格;图书编辑的职业责任就是对读者、作者和出版事业乃至全社会应承担的职责义务。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书评从混沌初开到渐趋成熟,与现代报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报刊是新文学书评萌芽、诞生、传播以及后续影响力发酵反哺的重要媒介。1920年代在时代的呼唤下,报刊追求“创评同期声”,新文学书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0年代早期新文学书评接受着文学发展与商业大潮的冲刷与侵蚀,迫使新文学书评在商业目标与书评的文艺性之间寻找平衡。1930年代中后期,在理论探索和编辑实践下,理想化的新文学书评最终得以实现。考察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新文学书评与新文学作品之间相生共存的内在互动关系,而且能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新文学的现代生产机制,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图书编辑的职业精神与职业责任进行了论述.认为出版工作的职业精神有着特定的内涵,它既有个性追求,又有时代特征;既有文化情怀,又有奉献品格;图书编辑的职业责任就是对读者、作者和出版事业乃至全社会应承担的职责义务.  相似文献   

14.
新浪网读书频道新近开设了“大众书评团”(http://book.sina.com.cn/ping.html),意欲借助网友力量,为图书评论注入新鲜气息。目前的书评大多出自学界专业人士之手.大众书评团则要凝聚草根优势,展示这部分评论。网友的书评无论长短,只论优劣。当然,也讲求草根书评与名家书评的和谐统一。大众书评团的口号是:“评选大众书评家.创造高品质阅读生活。”  相似文献   

15.
进一步提高对书评价值的认识,反对取消主义和应付态度;进一步增进书评的道德科学品格,抵制腐败作风和迁就主义;进一步强化书评的文体意识,破除呆板模式和枯燥文风;进一步组织书评的写作力量,纠正临时观点和短期行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书评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提出图书馆应该加强书评工作及书评活动的一些组织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关于出版事业性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出版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出版改革日益深化。实践向我们提出了解决长期存在的出版体制、政策、管理等方面问题的任务,以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情势之下,进一步弄清出版事业的性质,对深化出版改革,探讨出版工作规律,发展繁荣我国文化出版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即试图对出版事业的性质问题,作一些思考,希望得到理论界朋友和出版界同行的教正。一在探讨出版事业是否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怎样提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的。…  相似文献   

18.
自从有了文字,人们开始用书面语言写作,有了印刷,图书得以出版传播,被人接受,书评便随之产生和发展。但是,尽管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少有识之士重视、推崇书评,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书评爱好者和研究者写了一些研究文章,探讨了书评的理论问题,可是迄今为止,...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系统总结蒙古文图书出版事业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原因,提出了要进一步强化对蒙古文图书出版事业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加大国家对蒙古文出版事业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20.
书评通过“评头论足”对出版物起监督作用,促使作者提高原创能力,用各种尺度约束自已的创作行为,促进出版者更加重视编辑工作,以提高出版物质量,引导广大读者正确选择出版物,帮助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鉴赏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