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企业家是中产阶层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私人品的主要提供者。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主要依赖于亚企业家群体的壮大。在企业家制度安排下,亚企业家生成机制引致亚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并促进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壮大,由此推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企业家群体成长的制度环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田宇 《学术研究》2003,(10):56-58
中国传统的企业家成长与发展环境存在着文化环境、选拔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 ,严重阻碍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与发展。本文提出了中国企业家成长的制度环境创新观点 ,并从文化制度重构、企业家职业化和市场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企业家特质文化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企业家的特质及其在企业文化中的作用 ,阐明企业家是保障企业文化持续发展的发起者、推动者、设计者和组织者 ,剖析了企业家特质文化植入企业组织文化的制度约束与障碍 ,提出了企业家特质文化的植入模式。  相似文献   

4.
社会进步与企业家成长——基于中国30年企业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利润和敢于承担风险是企业家的两个典型特征.我国改革30年来,企业家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而经济环境的改变使社会对企业家的选择条件不断发生变化,企业家或者通过自身的扬弃、或者通过社会的优选机制实现了企业家群体的发展,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实现了社会进步和企业家群体的成长.但是,历史上长期重农抑商的观念、旧有的计划经济思维以及不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血缘文化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当代企业家的成长.要促进我国企业家的快速成长必须在调整制度的激励结构、培育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文化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区域文化精神的角度出发,探讨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问题.本文认为,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家阶层,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创新精神具有内在的渊源关系.本文还提出了建立在传统文化创新精神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新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企业家群体,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家群体的形成,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企业家形成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推动,这些外部条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条件,它是企业家群体的一个客观生成环境。在这个生成环境中,既有促使企业家形成的积极因素,又有不利于企业家形成的制约因素。本文试就我国现阶段企业家群体生成环境中的制约因素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数量的企业家群体,是实现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而企业家群体的形成,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的推动,这些外部条件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它是企业家群体的一个客观生成环境。在这个生成环境中,既有促使企业家形成的积极因素,又有不利于企业家形成的制约因素。本文试就制约因素作一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8.
论隋唐五代福建的开发及其文化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03,(5):133-141
隋唐五代是福建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此前的福建人口稀少 ,文化落后 ;而在五代以后的福建 ,则以经济繁荣、文化发达闻名于东南。发生转折的重要原因是 :中唐以后 ,在全国逐渐进入战乱时期的背景下 ,福建保持了长期的安定局面 ,北方民众纷纷南迁入闽 ,他们与本地越人后裔融合 ,逐渐形成了福建文化的基本特征———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铸为一体 ,并形成自身的区域文化特点。福建区域文化的形成应是在五代的闽国时期  相似文献   

9.
  政佟   《社会科学研究》2012,(1):26-33
在区域经济发展、企业家精神形成和企业家人力资本积累进程的不同阶段,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是否会表现出门限特征是理论研究方面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将影响企业家人力资本作用发挥的各制度性变量纳入模型,并首次运用面板门限模型验证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结果显示,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之后,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是区域经济增长条件收敛的影响因素;区域人均GDP发展水平的变化会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禀赋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门限特性;在正反馈和自我强化机制以及示范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企业家的集聚效应也会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禀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具有明显门限效应的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经济体制的转型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面貌 ,加速了文化更新过程 ,形成了七大发展趋势 :政治、文化一体化走向经济、文化一体化 ;人身依附型文化走向人的独立型文化 ;群体本位文化走向个体与群体相统一为本位的文化 ;权力本位文化走向能力本位文化 ;文化的单一性走向多样性 ;文化封闭走向文化融合 ;大众文化对高雅文化的冲击使二者走向兼容与综合。  相似文献   

11.
文化地理学旨在考察不同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之间的互动关系,这一视角丰富了文学批评中的文本空间及其意义:一方面,自然地理不仅仅作为人物活动的场景,而且景观本身也成为可以阐释的文本,蕴含了集形态、表征和意义为一体的文化政治命题;另一方面,文学在世界不同地理区域的传播会产生形态和内容上的流变,使同一文学流派在不同区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了独特的呈现方式。关注文化地理视角下的文本空间,将有助于体察文艺作品与人类社会和群体生活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拓宽文艺批评的材料来源和分析范围,从而更有效地洞悉文艺作品的意义生产机制和流变轨迹。  相似文献   

12.
徐可 《浙江社会科学》2006,19(5):188-192
浙西新文学作家群是一个带有鲜明吴文化特色的作家群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个作家群体的形成,与其所处的这片文化土地有着不可割断的精神联系;其在精神取向、艺术思维、审美表现等方面所呈示的共趋性特征,显然受到深潜的吴文化精神的浸染。透过浙西新文学作家群体的研究,可更全面地认识到隐藏其背后的地域文化传统的滋养,可展示在独特的区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学现象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 ,江阴市构筑区域资本经营通道 ,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形成了独特的“江阴板块” ,逐步使地区经济整体融入资本市场 ,从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和资本市场的机制优势实行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是紧紧抓住资本经营和结构调整这个关节点 ,确立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主题 ,不断开展市场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从而构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 ,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企业家群体优势、机制优势和体制优势相结合的地区竞争优势 ,创造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江阴经验  相似文献   

14.
在制约南京民营经济发展的地域文化因素中,“金陵帝王州”的政治文化难以提供民营经济持续发 展的投资环境;超强的行政控制抑制了民营经济的健康成长;“江南佳丽地”的享乐文化所导致的资本倒流限 制了民营经济的扩大再生产;重文轻工商的市民心态难以形成领袖群伦的企业家群体。  相似文献   

15.
人口流动和城镇化进程会导致不同文化个体聚集和混居。如何协调文化多样性、提高公共品供给、促进社会融合,这成为各大城市或发达区域亟需应对解决的社会治理难题之一。通过聚焦粤港澳大湾区的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可以采用公共品实验方法研究两种文化的公共品自愿供给行为和合作协调机制。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在基准实验中客家人比潮汕人更偏好合作,不过两者的合作信念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和选择机制会显著提高潮汕人和客家人的公共品自愿供给,改变两种文化的合作信念和合作行为关系,并对两种文化的个体和群体产生差异影响效应。潮汕人和客家人都更偏爱选择跟潮汕人合作,这样一种跟社会认同理论和逻辑推理相违背的选择悖论,一方面反映了两种文化共同的理性思维逻辑,另一方面也与两种文化性格及其形成的自愿供给投资特征相关。研究结果在理论上丰富了文化经济学和社会认同理论的实验研究内容,也在实践中为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多元文化融合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留美生在近代中国的文化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美生是活跃在近代中国科技、教育、文化领域的一支具有现代意识和活动能量的新型知识群体。在知识结构上 ,学贯中西 ,善于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来移植西方文化 ;在创造新文化的途径和方法上 ,注重贯彻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 ,通过组织学会、“教授治校”、学术交流 ,在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机制。中国近代学术文化的现代转型 ,留美生是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 ,由此也确立了其鲜明的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奠基者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7.
论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梅 《晋阳学刊》2004,6(2):97-100
处于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中间地带,创造社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之下,形成了双重文化人格:即一方面具有个性意识,追求个体的独立、自由,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又具有群体意识,自觉承担群体价值,不惜为群体价值的实现牺牲个体。文化人格的两重性,是创造社作家实现方向转换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人本文化是以人为价值本位的主体文化。从时间维度看,人本文化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主客未分、主客二分和主客统一三个历史和逻辑阶段,依次形成了"群体文化——个体文化——公共文化"的文化演进轨迹;从空间维度看,由于人类文化活动的民族差异,人本文化在中西方分别表现出"群体至上"和"个体至上"不同的人本取向;社会主义公共文化建设,应在厘清人本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中西差异的基础上,将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有机整合,构建彰显个性的民族文化、体现理性的先进文化和增强国力的产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企业文化先进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企业家个人,关键是在于企业家所倡导的文化是否代表企业整体的文化,是否能在企业员工内部形成相同的价值取向和共同的信仰追求。如果仅仅是企业家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员工并不认同,企业文化当然就无从形成,企业当然也无从发展。针对当今社会的企业文化建设,笔者认为,企业文化需要在“两个转换”的基础上加强“四个力”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储小平 《学术研究》2003,(11):15-19
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即“家文化”及其泛化做了深入分析,进而探讨了“家文化”泛化的历史形成机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政治资本之间的转换关系及其对社会资源的流动、配置和家族企业成长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