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谈及艺术内容和艺术形式的辩证关系时,现在的理论界谁都不会否认艺术形式的相对独立性,然而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艺术形式美的魅力方面却没引起认真探讨。那么艺术形式是什么呢?首先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就存在着几种不同看法。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指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形式,如音乐、美术、文学、电影、戏剧等等;再一种看法认为艺术形式是指构成形象的感性材料、组合规律及其技巧等。我们所说的艺术形式美是基于后一种看法讲的。第一种看法涉及到文艺样式,而不同文艺样式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存在所谓美不美的问题;第二种看法,能从形式美的独立价值看到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及其权力变迁是由一种"反制度的"的价值或思想表达出来的事实.那些尚未被实现的,以及尚未在明确的制度形式中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和理想常常是权力变迁的最终根源.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革命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话语存在的,更是一个不断进化的社会实践.把这样的革命在价值层面所包含着的深刻蕴含予以遮蔽或歪曲.与其它所谓革命混为一谈,则是不足为训的.  相似文献   

3.
阎孟伟 《学术研究》2013,(1):6-12,159
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论断内在地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精神特质和文化属性的确认.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存在形态,但其实质则是内舍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并通过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普遍精神.社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而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则是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社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机制,社会历史的进步趋势也必然包含历史主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 在相对与绝对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承认两者相互联结和辩证统一的关系,认为,相对离不开绝对,任何相对当中都包含着绝对,每一相对都是绝对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也离不开相对,绝对总是寓于相对之中,并且,只有通过相对才能存在。任何事物(以及对它的真理性认识)总是既有相对性,又有绝对性,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里,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关于相对与绝对的关系中,相对是基础。相对的东西有着相对独立性,而绝对的东西没有相对独立性,绝对“只能寓于相对之中”。至于说“相对离不开绝对”,那只是从相对是绝对的组成部分,每一事物(或真理)都是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这个意义上来说的,决不能误认为绝对的东西也有相对独立性。因为每一事物(或真理)从总  相似文献   

5.
论利益与政治之基本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关系中实现其需要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的实现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竞争性与协调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相结合的规律性.政治是阶级社会中各权力主体为了利益而以政权为核心所展开的活动及其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其根源是利益,实质是阶级关系,核心是政权,活动是科学和艺术.经济关系体现并制约利益关系.利益决定政治的产生、性质、变化、活动方式和内外政策.政治对利益具有反作用,表现在国家政权、政治关系的变革、政治路线、政策和策略、政治工作对实现利益有巨大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与《精神现象学》在选择和解释历史事实时所表现出的随意性不同,《逻辑学》中实际发生的东西是黑格尔哲学的自身的证明.这一证明不仅显露为纯概念推演,而且隐含着本体论意义上的理性主体的生成.对康德批判哲学的批判,使得黑格尔以理性主体取代伦理主体;作为理性之我或理性主体的最初表现形态,定在预示着海德格尔的Dasein(此在);个体的生命,作为绝对理念的环节,包含着痛苦、死亡等因素,而绝对理念是永恒的生命,是支配世界的逻各斯.  相似文献   

7.
知识社会的兴起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慧 《学术界》2008,36(1):160-164
知识社会的兴起不仅包含经济发展的内容,也包含着更加广泛的社会观念、伦理和政治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科学知识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既决定于社会存在,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既影响当代的社会变革同时也受到这些变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回忆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忆性主题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重要主题,它缘于中国现代作家在中国现代历史中的心路历程,并在整体上表现出回忆童年和回忆故园两个形态。而在深层上,回忆性主题也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现代作家的孤独与漂泊心态,并昭示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品格生成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9.
内向性主体的三个矛盾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纯粹主体与经济主体的区分,以及主体概念从自性、内向的“反思”模式转向实践过程之结果的“生产”模式,由此形成的包含着纯粹、超验、普遍维度和经验、个体维度的实践主体,其中在个体性与普遍性维度上蕴含着的矛盾冲突仍然存在,甚至更加严重。这个维度上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超验性与自身保存的内在紧张,表现为经济主体对由纯粹主体所限定的政治主体的蚕食和取代;二是纯粹主体的“自我决定”原则跟经验主体极力谋求的“自我实现”的分离;三是在从纯粹主体到经验主体所必然衍生出的多个主体层次类别中所呈现出的高层次对低层次的压迫。要保持马克思主义主体理论的批判性品格及其活力,就必须立足于这些矛盾进行某种重构。  相似文献   

10.
单位犯罪应该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不同的视角加以理解.在刑法学上,单位犯罪就是刑法明文规定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并追究单位整体刑事责任的犯罪,单罚制单位犯罪并不存在.在单位犯罪中,相关责任人员在意志和行为上具有相对独立性,应该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1.
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仪平策 《文史哲》2003,(2):123-128
生活美学是以人类的“此在”生活为动力、为源泉、为内容的美学 ,是将“美本身”还原为“生活本身”的美学 ,是彻底落实终极关怀使命的美学 ,是真正的人类学美学。生活美学是 2 1世纪人类美学的重要形态和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2.
曹晖 《晋阳学刊》2011,(4):61-64
自然美的拓展分为3种形态,即人类控制与约束的自然、人文意义化的自然和艺术化的自然。3种形态的拓展分别对应于"从物的崇高到人的崇高的自然美"、"从实在到意向的自然美"以及"从必然到自由的自然美"3种自然美形式。由于这3种自然美形式均为人类主体性精神的某种反映,因而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深入反思,用一种全新的"后主体性"思维来重新阐扬自然美及其相关形态,为自然美的拓展划定边界。  相似文献   

13.
“二元正义”的误区及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程序独立价值说或优先价值说是在打着"重程序"的旗号下,吸收国外的程序本位主义理论而兴起的,同时又迎合了审判实践的现实需要,即,为提高审判效率放弃客观真实,转而追求法律真实。然而,这也导致法律正义原本具有的"一元"属性被人为地割裂成"二元正义"——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这就违背了诉讼的基本价值目标。从裁判者角度而言,程序正义是可以感知的实然状态,实体正义是存在于观念中的应然状态;就当事人而言,他们的"正义"观念中无疑包含实体内容的法律正义。质言之,实体正义是法律正义的内在生命和灵魂,程序正义则是法律正义的物化载体。而"二元正义"观以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各自独立为前提,必然造成程序正义的缺位,实体正义也将失去其外在形式和载体。  相似文献   

14.
涉诉信访在中国的产生有一定的政治和法制背景,但由于功能定位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使其走入困境,破坏了司法独立,削弱了司法权威,与法治形成悖论。应恢复信访的民主监督和利益表达功能,弱化其权益救济功能,以诉访分离为基本思路对涉诉信访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的逻辑建构与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形态内生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其逻辑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与制度设计构成了其逻辑起点,在实践中探索道路组成了其论证过程,自身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了其阶段性成果。在此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历程实际上生成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脉络之中,是基于中国改革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路径。从三大形态层面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司法权的判断性及其最讲究“亲历性”、先天贫弱性和易受侵犯性等质的方面剖析和研究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的关系,认为审判独立是司法公正的基础和前提;审判独立与司法公正是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审判独立隐含着司法公正的目的;审判独立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审判独立与必要的司法制约是实现司法公正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 ,以对人的实践存在辩证本性自觉理解为基础的辩证法 ,是合乎真理的认识途径和方法。应当在以人的实践存在为基础的存在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中理解认识 ,揭示认识的辩证法。近代认识论是体系主义认识论 ,它热衷于建构绝对化、终极化的认识论体系。现代某些西方哲学家在反对体系主义认识论时 ,却又走向主张解构一切理论体系的相对主义极端 ,否认知识和规则的确定性、可靠性。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认识论都以理论脱离生活实践为特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则是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 ,强调认识“贯串着实践”和实践“贯串着理论”的品格 ,在实践交往的基础上揭示了认识主体间的辩证联结 ,克服了局限于语言交流与释义层面理解主体间性的缺陷 ,为不断发现和发展真理开拓道路  相似文献   

18.
王琰 《北方论丛》2015,(2):140-143
网络及其由网络诞生的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生存样态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各种影响在实践中又表现为种种悖论: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与人类生存真实样态,非理性与理性的矛盾及其结合,边界与无边界之间,无序与有序之间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悖论性表现,又可归结为网络文化与人类生存样态的真实关系。消除这些悖论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做的工作应当是尽最大可能降低网络及其文化的负面效应,让网络释放出更多的“正能量”,对人类的生存样态产生更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文作为"贯道之器"、"政事之先",应体现实用、清新、质朴的文质观,但是,我国古代公文的文质观却因不同朝代推行不同的文化政策等原因略有区别。春秋战国时期,文章主要是以质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一些"文"的要素。秦朝"尚质而不文",西汉初期以朴实简明、宽博深厚为主流,但自西汉中期以后至唐初,受大赋、骈文影响,出现侈丽、浮华倾向,明清时期又出现了繁琐、八股之风。面对这种不良的文质观,当时的统治者及文章大家通过颁布法令、"整风运动"、身体力行等措施极力倡导平易自然、反映现实的文质观。  相似文献   

20.
李倞 《理论界》2014,(5):131-133
俄国形式主义美学在世界美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电影研究也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电影艺术的独立地位、电影技术、电影的大众化、电影的本体认识等方面。这些贡献不仅对于当时的电影研究起到了开创性作用,而且也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创作和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