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就必须建立起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什么形式的市场才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相适应呢?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市场模式必须要反映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两大要求:一个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内在的广泛联系,一个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有计划运行。因此,社会主义市场模式应具有广泛性和计划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形式上采取商品经济,在所有制构成上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体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内容。在这样的改革取向条件下,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将会长期并  相似文献   

3.
在全民所有制经济组织中,经济管理的组织结构应如何改革,才能既满足发展商品经济和协调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又便于国家进行统一的经济管理?这虽然是一个牵涉到方方面面利益关系的重大现实问题,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但是,我们却可以在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下,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从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内部运行关系人手,通过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组织中的管理主体、主体职能的界定问题,来寻求有计划商品经济中经济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目标和改革趋向。  相似文献   

4.
一、20年改革的基本特征和当前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我国的改革事业,整整走过了20年光辉而艰难曲折的历程。20年经济体制改革主要的基本特征,首先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取向,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从最初的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再到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这一目标模式,认识与实践不断深化,改革不断朝着市场化这个方向前进。改革过程中困难、矛盾、问题不断涌现,…  相似文献   

5.
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改革必须同步进行。这已成为政治共识。问题在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将有什么性质的效应?与此相应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取向如何?本文就此作一粗略探讨。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政治具有相容性的幅射效应。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建立在利益多  相似文献   

6.
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重要突破。由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虽然在正确认识与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不是这一问题探索的终结,而是把这一探索、研究引向深入。历史上,市场经济是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迄今,世界上的市场经济.一般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包括前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也是以私有化为前提的。唯有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如何认识与处理?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本文试图在简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否应以市场为取向,这是从1979年以来在改革理论和实践上争论得最多最尖锐的问题之一。我认为,这个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能否继续向深层拓展,以及如何向深层拓展,从而加速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重大课题,同时也是认真总结前期改革经验,反思改革理论,克服改革中变化无序状态的重要内容。因此,不同意见之间展开深入的研究讨论是很有必要的。本文试图就市场取向改革的正确性,“八五”期间市场取向改革的主要任务,以及在推进市场取向改革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改革的实质是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国改革的目标选择,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形式的再选择。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发展植根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和稳定,把经济搞上去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关键,这样就给我们的改革目标提出了双项约束:既要利用各种方式发展生产力,又要保持社会主义性质不变。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计划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发展商品经济不能脱离市场,要以市场为取向。商品经济中经济的客观要求和计划机制的现实性,以及计划与市场在功能上的互补性,从理论上决定了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大论战 随着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的决定》的发表,在社会主义是不是商品经济这个问题上,我国经济学界的看法基本上走向一致,但在理解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内涵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其中人们公认的是计划取向论与市场取向论之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要求,就是把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使国家计划与市场作用结合起来,共同协调社会经济活动。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正在形成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新格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结合功能已初见成效,但是,两者之间的矛盾和摩擦也日趋明显。因此,改革实践要求我们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以结合我国实际,建立充分体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的管理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经济改革的目标取向,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推进计划——市场双向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调整改革思路,既要反对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乌托邦”,又要反对另一种排斥计划调节的“市场乌托邦”,从而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并形成新的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后四中全会后,又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作机制。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  相似文献   

13.
<正>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内在统一的关系.但如何理解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理论界的认识还不一致.这里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一、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的地位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指计划工作与市场活动、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计划发展规律与价值规律相互关系的总概括.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和实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按商品经济本性改革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把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革迫切地提到日程上来了。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革的方向是什么? 除了小型国营企业实行租赁、承包外,把全民所有制改为集体所有制不是方向。实行类似西方的国家企业“私有化”,也行不通。我认为,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按照商品经济的内在联系、运行机制和运动规律,重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内部关系,建立新的结构。迄今为止,我们所实行的全民所有制,是在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个总前提下构思出来的国家所有制体系,是非商品经济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这种全民所有  相似文献   

15.
<正> 广东的计划体制改革,贯穿着一条破计划产品经济模式、立计划商品经济模式主线.改革始终把握住两个基本点:一是以发展经济为目标,搞活企业为中心,着眼培育市场体系,用活社会资金,综合平衡,少管多放的配套性改革,不断为发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排除障碍,为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力扫清道路;二是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和指导,使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总的说来,改革是沿着建立有计划商品经济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个总方向推进的.广东十年的计划体制改  相似文献   

16.
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关系改革全局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文中总结我国经验,有的放矢地阐明了改革经济体制不是改革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体制上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揭穿西方“和平演变”的图谋,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并具体地论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把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改革再起航,我们又一次燃烧着激情,憧憬着梦想,但还应保有清醒的理性和高度的警觉。面对全社会对过去改革的反思和争论,重新审视"为什么还要改革"并非"多余"的话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唯有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意义,必须毫不动摇。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与基础性工程在于破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统一这个最大难题,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统一取决于在对社会主义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性改造,建立起一种新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在此意义上来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就是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深入破解改革理论创新、改革规划设计与改革目标细化、改革内容攻坚、利益调整与补偿、改革动力积累等难题。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找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体制改革关系,构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与约束机制,加强和改善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着力凝聚和蓄积改革的正能量,积累推进改革的社会力量,增强改革的公信力等几个着力点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新任务、新课题,也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新秩序包括:“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法律体系、规章、制度,还有新的道德规范等。这是一个贯彻改革全过程的动态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较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现仅就当前在治理、整顿中要注意从几个方面逐步建立新秩序,谈几点看法。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规调控体现国家调节职能,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主导环节。宏观调控根本任务,就是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为培育市场和搞活企业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生产与消费关系在市场的反映。这种关系是否协调,又是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国民经济就协调、稳定发展,如果失衡,整个经济生活就会出现紧张、紊乱。建立新秩序要求有一个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或供给路大于需求的经济环境,一方面避免大的经济波动、影响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新秩序内在机制的建立。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要  相似文献   

19.
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是我国90年代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要目标,也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这样一个关系现代化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必须在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的辩证统一中逐步求得解决。这里,仅就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几个理论性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探求实现计划与市场科学结合的具体形式。本文主张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构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功能性结合的形式体系,以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构建结合形式体系的必要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的探索,我们摆脱了计划与市场无法相容的传统偏见,逐步确立起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正确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改革方面的初始性成果,就是大体上形成了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