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在全球日益都市化、都市日益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全面科学合理地解读我国当代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本文提出研究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全球视角,并强调:全球社会现代化本质上也是一场非常深刻的重构当代都市人生活方式的革命。全球社会现代化对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影响集中表现在:资本全球化、全球都市化、文化大众化、休闲普遍化、消费奢侈化、汽车社会化。科学理性的评价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有以下三个基本观点:当代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是伴随着全球化、全球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解构与重构;对我国都市生活方式的新变化不能简单的作价值判断,而必须有科学理性的态度;让都市成为满足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生活需求,成为美好生活的社会空间。当今中国大中小城市千百万民众正在创建文明城市的实践,正是为了给让千百万市民能有一个文明健康的都市社会生活空间,能共享文明健康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试论都市与都市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文学应根据作品的内容定位 ,即应是描写都市生活的文学。而都市生活也需定位 ,都市生活不能等同于发生在都市里的生活 ,都市生活与中小城市及乡村生活的质的区别在于其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是都市人的生产方式和物质条件的质的决定 ,是都市生活所特有的 ,而描写了这种生活方式下的都市生活才是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3.
都市文化批评是以都市生活方式及其文化要素为批评对象,关注都市社会中人的现实存在、生活方式等,目的是使都市人在都市环境中将自身再生产为真正的人.审美批评是从形式角度对感性审美对象进行的批评,作为一种对都市文学艺术以及都市人的想象力活动进行批评的方法和原则,审美批评对建构都市人的想象力进而提升都市文学艺术生产能力,都显现出独特功能和作用.社会批评是对人和社会进行伦理和道德的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的批评方法和原则,它对理解、分析、批判当代都市文化和都市社会关系,并建构都市社会中的伦理秩序和道德纲常,都带有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消费文化的悄然兴起已是不争的事实,对它的甄别和批判,帮助都市人超越感性物欲的都市生活表象,以获得思想的理性能力,是都市文化批评需要开展的严肃工作.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了全球化对社会现代化研究的三大挑战,同时强调:社会现代化是以"现代性"为标志,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和谐为价值取向,以经济现代化为基础、包含政治现代化、生态现代化的社会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具有不同的目标、特征与道路,我们主张要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的社会现代化,或者说当代社会现代化的"中国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开始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与现代化进程之间是一种延续关系还是呈现出某种断裂关系,这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就全球化的目前阶段而言,全球化还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扩张,很大程度上还是现代化的全球延伸和扩展过程。但同时由于全球化与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参与主体的不同、塑造的认同模式不同、对个体生活层面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不同等诸多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全球化将会开辟一种新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6.
舒扬 《学术界》2008,197(3):50-63
西方城市法律在中古时期是城市共同体的生活样式,凝聚着信仰和宗教情怀;随着城市文明的发展,法律逐渐失去了旧有的意义,转化为形式理性的规则.形式理性的法律有利于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但对于现代都市生活中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却是无能为力.当代法学理论在法律的自由纬度和平等纬度之间各取一端,似乎都还不能解救现代法治的困局.可以考虑借助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哲学"和图依布纳"反思法"理论模式的构想,为现代都市设计超越形式理性/实质理性二分法的制度框架,以求重构都市生活的样式,构筑超越自由/平等二元价值对立的都市新文化,从根本上解决现代城市法制在人文语境下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当代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在当前全面参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社会变迁也有了新的特点.以当代青年知识分子这一社会变迁的敏感集团作为观察视角,以这一群体的伦理关系、道德生活和伦理道德素质作为分析框架,浅析当代中国伦理方式的变化,可以得出初步结论:当代中国的伦理方式是古代、近代、现代的混合体,既有农业社会静态下的"人伦观",也有工业文明变化状态下的"人际观",还有信息社会交织状态下的"场际观",呈现出"三代同堂"即前现代、现代、后现代并存的状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主流社会开始摒弃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接受并推行后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告别奢侈性的物质享受,奉行物质享受合理化,只求"充足",不求"更多";告别过度工作,追求生活质量和人的健康,奉行"慢活"人生;告别对物质价值的过度迷恋,重视后物质价值,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人生的丰富多彩,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为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型提供了社会条件,工业社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社会生活方式转型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都市文化的包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都市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城市意象"建设,自20世纪初的柯布西耶等人提出关于现代城市建设的理想以来,就形成了建设一种合乎理想的完美都市想象.当代中国的都市建设理念大多也是建立在这样的完美都市想象的基础上.这种想象对于都市文化发展而言造成的最大问题就是都市文化生态问题:理想都市本质上是排斥文化多样性的现代鸟托邦想象,这种想象以"完美"和"进步"为发展目标,造成都市文化的反生态性危机.面对这种都市文化发展的困境.需要提出都市文化生态重建的思路,建立起包容文化多样性的都市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着都市中不同文化群落的集体记忆与认同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都市社会中不同群体的文化身份,因而有助于构建都市文化的生态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
今天,现代化大生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现实的生活世界,人们的生活如此受现代化大生产的主宰,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生活是被生产的生活.现代化大生产的深度影响力已经触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的广泛的社会参与性以及消费导向性使生产与生活更加一体化.这就决定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生活方式是一种消费主义主导的、商品逻辑泛化的和高度同质化的生活方式.现代化大生产同样也决定了现代生活方式的主要问题:人们迷失在虚假的幸福意识中而缺少对生活的自觉反思;人们迷失在形式的个性张扬中而缺少对自我的确当定位;人们迷失在喧嚣的现实生活中而缺少对生活的超越维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