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阎革 《学术论坛》2002,23(3):38-41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石 ,是随着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任务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 ,必须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观点不能动摇。文章认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物质财富的生产 ,更多的是依靠科学技术 ,即知识。但是 ,知识本身(包括知识产品 )不会创造价值。所谓知识创造价值 ,实际上仍然是劳动 (包括脑力劳动 )创造价值 ,所以不能用“知识价值论”代替劳动价值论。文章还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问题进行论述 ,认为不一概肯定 ,也不一概否定 ,要作具体分析。最后 ,作者认为 ,要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必须阅读马克思的全部经济学著作 ,防止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2.
陈越、林菲同志在《论技术贸易》一文中提出:技术知识是一种无形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特殊商品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而(见《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1期。以下简称陈文)魏杰同志对后一种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并运用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说明只有劳动创造价值,技术知识不能创造价值。(见魏杰《技术知识也是价值的源泉吗?》一文,《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第4期。以下简称魏文。)我同意这一看法。但是,魏文有一点同陈文的观点是一致的,即承认技术知识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他说:不赞同技术知识创造价值,“不是认为研究技术知识的价值及使用价值这个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搞清楚技术知识的价值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估计技术知识的价值,以便使技术知识作为商品能顺利地经过技术市场,尽快地进入生产领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我认为这一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技术知识本身不是商品,也无法成为商品。  相似文献   

3.
陈越和林菲同志在贵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发表的《试论技术贸易》一文,颇有新意,读后很受启发。但该文认为:“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高于技术知识自身价值的价值。”对此,我认为是值得的商榷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对于价值的源泉及其本质等基本范畴的理解问题。我们知道,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是说,价值是由人类无差别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才具有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出比自己本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这种属性,其它任何物品的使用价值,都不可能具有这种属性。因此,技术知识是根本不可能创造价值并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陈越和林菲同志也可能认为,他们所讲的技术知识也是一种劳动,并且是一种高级的脑力劳  相似文献   

4.
劳动价值论中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认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既要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 ,又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不断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基于这一理念 ,本文认为 :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 ,试图用扩大生产劳动这一概念的外延而把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纳入创造价值的范畴是不科学的 ;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 ,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 ,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发展分别作用于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科技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 ;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曾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 ,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什么消失了 ,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产品的价值决定和收入分配具有不同的理论依据 ,产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 ,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 ,而收入分配的方式则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性质。不能因为我国现阶段提出要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参与分配 ,而认为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了价值的创造 ,断言按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不存在剥削。本文认为 ,我国经济理论界之所以在劳动价值理论上存在一些模糊的认  相似文献   

5.
商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可说是传统的观念。我认为:不能说商业劳动毫不创造价值,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商业劳动固然创造价值,但并非任何商业劳动都创造价值;二是商业劳动创造一种服务价值,并不构成有实体的商品。 马克思对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家那里分享工人  相似文献   

6.
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劳动”与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劳动”有很大差别 ,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受到挑战的主要原因。劳动价值论中认为不创造价值的劳动 ,现在不仅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 ,而且比过去认为的创造价值的物质生产劳动更加重要、更有意义、创造的价值更多。第三产业劳动、知识劳动、信息业劳动、管理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资本家亦创造商品的价值。本文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该文通过资本家与企业家、劳动与活动等基本范畴的分析、比较,认为马克思的商品价值三部分理论,不能由四部分构成论来替代,进而得出结论:资本家不创造商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奈斯比特提出“必须创造一种知识价值理论来代替劳动价值理论”的观点,我国学术界对此进行了诸多讨论,其结果可概括为以下两类看法:一是倾向于批评这种代替论,强调要捍卫劳动价值论,认为劳动价值论中已包含着对知识价值的肯定,两者并不矛盾;二是认为知识价值论更符...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及其进步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 ,于是 ,有人就提出科技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以代替劳动价值论 ,还有人把科学技术纳入活劳动的范畴 ,以说明科学技术是商品价值的源泉 ,从科学技术的存在形式、发挥作用的途径及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三方面来审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性质并不能说明它就是商品价值的源泉。商品价值的源泉来自于创造科学技术的人的劳动。  相似文献   

10.
社会劳动价值论是钱伯海教授提出的劳动价值论的“新见解”。其所提出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价值”、“科学技术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从社会看,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等观点需要澄清。对社会劳动价值论主要观点的辨析:非劳动生产要素不创造价值;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但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和新价值;第三产业并非都创造价值,如果认为第三产业都创造价值,那就混淆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别,从根本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社会总产品价值只分解为收入的观点是马克思严厉批判过的“斯密教条”,它不仅在理论上不能说明产品价值中的C部分为何消失了,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值构成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广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能在相同时间创造更高的价值,实际上是误解了马克思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的思想.使其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并不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而是生产力特别高的具体劳动;它不属于价值源泉的问题,而是属于劳动力价值的生产、再生产问题.与此同时,科技劳动也不是创造高价值的劳动,而是创造高使用价值的劳动,不能以科技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为依据来确定科技和管理人员获得报酬的多少.  相似文献   

12.
关于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框架下,从基本概念入手,通过给出满足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假设条件,对物化劳动创造价值进行论证,并认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3.
陈滔娜 《理论界》2012,(8):165-168
大学生的成长与价值实现离不开知识的支撑。纽曼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应具备整体知识的理念,并经由知识的学习过程来发展自己的理性与思维。在整体的知识体系中,学生能够自由地进行多路径的联系和广泛的交流,通过知识之间不断的联系与交流实现知识的积累、转化与再创造。知识的整体观与知识的自由联系是创造的前提,整体——联系——创造,是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4.
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成为主导性的生产要素和主导性的生产力。但是,知识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往往被人们认识不清而忽视。对知识的经济价值及知识的价值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引起人们对知识经济价值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企业技术创新依托企业知识,具有路径依赖性。因此,企业的知识存量决定了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方向。将企业内外部知识激活、整合与创造并实现其价值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当前人们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存在四大误区,即认为“知识经济”是一种社会形态;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是知识而不是劳动创造价值;受剥削的是知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可以避免等。我们应根据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基本原理,对此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7.
李淑梅 《兰州学刊》2002,(5):37-38,54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及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有人提出用“知识价值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此 ,我们必须面对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情况 ,正确认识知识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科学地坚持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北京大学78级同学蒋祖钢来稿说,机器不能创造价值,但能带来价值。机器带来的价值就叫“遗传价值”。作者认为,任何新的知识里都包含着前人的劳动,越是新的知识所含的劳动量也就越大,因此转化成价值的能力也就越大。发现和传播科学原理的劳动,可以称之为间接遗传劳动。直接遗传劳动和工人直接劳动结合,制造出机器。机器带来了体现遗传劳动的遗传价值。这就是说,不变资本可以带来价值,但带来的是遗传价值。遗传价值具有悠久的历史。蒸汽机的发明,使遗传价值的产生方式发生了革命。遗传价值产生的方式的第二次革命是伴随着电气化、计算机而带来的生产自动化。高级机器人的产生开始了第三次革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经济学界关于第三产业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的讨论中,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由于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体是价值的载体.而第三产业的某些领域不生产物质产品.所以不创造价值;如果承认第三产业的劳动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抛弃了马克思的价值定义.简言之.只有以“物质产品”(应称实物产品)为凝结对象的劳动才可能创造价值.我认为、这种把劳动是否“实物化”当作判断是否创造价值的“试金石”的观点,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中看.都是难以成立的.为什么“实物化”不能作为创造价值的试金石呢?我在“马克思关于非实物使用价值充当价值承担者的思想探讨”(载《当代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一文中作过分析,现从另外的角度再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20.
杨继瑞  黄浦 《天府新论》2002,5(6):16-21
与时俱进地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创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规定为基础。劳动价值论≠社会财富论 ,创造价值的条件≠创造价值的源泉 ,劳动价值论≠知识价值论 ,价值创造≠价值分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