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电子货币的界定是一个难题,原因不仅在于电子货币处在发展时期,而且还在于各国宽严不一的界定反映的电子货币政策不一。至于电子货币之法律性质,更是莫衷一是。本文拟探讨这两个问题,以加深对电子货币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试论语用定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用逻辑(IllocutinaryLogic)已渐渐从一般语用学和逻辑语用学中独立出来的情况下,有必要提出一种对应于西方传统逻辑之本质定义(或属加种差)的另一种定义类型———语用定义。之所以这样做,就在于我们可以用它来涵盖业已提出的“语境定义”、“说服定义”、“显示性定义”等具体的语用定义类型,同时它还可以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语用定义的其他种类型,提供更大的定义理论空间。本文还进一步讨论了语用定义与本质定义的区别,并认为把握这样的区别,不仅有助于我们建构关于汉字符号的语用逻辑,而且还可能为我们建立中国当代人文思维逻辑与方法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4.
型塑法律思维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以实践性强为其专业特色,因此,它应当以对人才的从业技能,至少是依法行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培养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自觉,导致法学教育型塑法律思维功能的失却。由之,我们必须努力变革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观念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职业法律思维养成的转型。这种转型虽难度较大,但必须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5.
法律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论学生法律思维的积淀与养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教学方法可以多样,但要真正从本源性提高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就须注重基础性环节夯实,即注重学生法律思维的积淀与养成,而法律思维的培养可通过围绕案例讲述原理的过程来贯穿,借助案例分析课、模拟法庭训练、法律诊所式课程等诸多方式来实现,也只有这种“源头性”的能力培养,才能真正促进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实现与进化。  相似文献   

6.
法学教育模式之困惑与解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冶  凌萍萍 《青海社会科学》2008,(5):178-180,185
法学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法学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困境,法学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法学教育的传统模式无论是对于法学教育的范围、教育目标以及实践教学的模式都存在相应的困惑。法学教育不应是一个固化式的教育,应当是一个多位阶、多方位的动态教学模式,采取2+2+1的方式对法学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推行"通才专业化",对传统的教学体系的配置进行调整,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对学生的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实现法学教育的完整化。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伴生着民众生活对法律的依赖和对法律认同度偏低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使是法律职业群体内部也存在超出其职业立场的非常态冲突。法律思维同质性的缺失是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具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是法律人能够成为一个职业群体的关键要素;这种思维的同质性,使得特定范围内司法裁判客观性的获得成为可能;从而也有利于法律自身独立性的提升和公众认同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司法裁判是法官运用法律性思维而得出的结论性判断.法律的概念性、规则性和逻辑性等基本特性决定着法官的思维方法.我们不能将成文法国家法官的逻辑推理仅描述为"三段论",应该通过判例来细化法律概念,在案件事实与法律概念之间建立起可参照的联系,以获取"同样事项同样对待"的司法效果,提高法院判决的社会公信度.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法律思想中,法律的确定性被视为法治的基础,但这一基础正受到不同法学理论的的质疑。当今法学理论针对该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阵营,一派强调法律的不确定性,却没有认识到法律不确定性的真正本质;一派否定法律不确定性的存在,却无法从根本上解答对法律确定性的质疑。笔者认为法律的不确定性源于法律与产生法律并由法律调整的社会之间的内在张力,根源于这样一个从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法律概念、构建法律体系与用抽象的法律调整复杂、具体的社会事实这一对立统一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法律思维是一个辩证思维的过程。单方面地肯定或否定法律的确定性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权法之争问题上,中国人存在二元的思维模式。中国法律传统中“政道”理论的缺失和宗法伦理的过度渗透都影响了这种思维模式的形成;目前,我们对权力问题的学理研究与法律设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智者学派:诡辩的法律思维——西方法哲学的嚆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智者们以其辩论或演讲的独特方式发表了他们各自的法律观点,诸如法律的概念、法律渊源、法律价值、法律伦理以及法律二元结构论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在对当时奴隶主城邦统治的合理性进行辩论的同时,也奠定了西方法哲学理论的基本论题,从而成为了后世人们法律思想、法学理论的智慧源头。  相似文献   

12.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方式,在高校中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在此主要阐述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意义、原则及途径。  相似文献   

13.
法律实践即以实现公平正义为目的而建立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规范性活动,在内容上可分为法律的思想实践、法律的规范实践和法律的应用实践三种类型。作为法律实践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并通过法律实践理性、法律实践智慧和法律实践观念的中介、载体和桥梁作用应用于法律实践之中,而人类理想法律生活的观念构思乃是法律实践思维和法律实践思维方式的内在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要注重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不仅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掌握法律知识、强化权利意识、树立法律信仰、参与法律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必经路径。  相似文献   

15.
司法语境下的法律人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公正不但是一种法律意义上的公正,而且是一种证明意义上的公正。司法公正之实现要求司法者应该具有法律人思维,缺失法律人思维的司法者将很难确定法律真意。法律人思维应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在理念层面,法律人应具有区别于普通人的方法论原则;在具体层面,法律人应具有操作法律的实际技能。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法律边疆地区的制度结构依然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构成的二元结构,对该地区的刑罚运行构成了明显的制约。以民族国家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刑罚压制思维过于强调正式制度的作用,无法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进而使正式制度无法有效展开,因而应当受到清理。以刑法谦抑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刑罚治理思维,强调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有效对接,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刑事冲突,而且有利于增强正式制度的合法性基础,因而应当得到提倡并且能够通过建立商谈与妥协理论得到贯彻。  相似文献   

17.
有关法律方法的研究,普遍存在对逻辑真谛的诸多误解或曲解,逻辑形式并非就仅有一个三段论,也并非仅是人类已知的几个推理式,法律方法理应关注更多的已知、尤其未知的逻辑形式。并非复杂的案件不需要逻辑,并非涉及法律内容的思维就叫法律思维,法律内容的特征不能混同于法律思维的特征。当把法律思维跟非形式逻辑扯到一起时,须知"非形式"不是不讲形式,更不是不讲逻辑。法律方法至少应是对法律思维进行逻辑抽象的结果,逻辑抽象未必一抽到顶,是可以分层次进行的,用"分层抽象法"去审视法律思维,将可大大扩展法律方法的研究视野,使成就清晰、独立的法律方法论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法律思维对于法律文化的形成起着中介的作用,其思维倾向对于文化特色的蕴育有着定向的功能。中国法律文化独树一帜,其思维倾向可以概括为阴阳思维、尚德思维和无讼思维。法祖思维、清官思维可归为尚德思维的基本内容中。  相似文献   

19.
刘小牛 《南方论刊》2014,(12):109-110
法律思维对法律职业群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法律思维的培养也是法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水平,但是其应用受限于一定的条件,这也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案例教学法是改变我国传统讲授教学法背景下法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低下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在《侵权责任法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案例研讨,采取“案例讲授一案例讨论—一案例练习”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将“书本上的法律”与“行为上的法律”有机融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思维,又丰富了社会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