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虽业已成为现代西方道德哲学一个很重要的教条,甚至构成了现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根本前提,但是这种彻底割裂、极端二分以致二者紧张对峙的做法却不断遭到质疑与反驳.比如普特南就立足于实用主义转向后的基本立场,从认识论、伦理学和科学哲学的角度对事实与价值的二分法予以了激烈的批判.在认识论层面,普特南通过批判古典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事实观念从而瓦解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认知基础;在伦理学层面,其通过对“混杂的”伦理概念的阐扬从而显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缠结;在科学哲学层面,其通过消解科学和伦理学之间的紧张从而揭明科学并非价值无涉,价值判断对于科学实践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
3.
王英 《兰州学刊》2010,(11):45-47
生态问题业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如何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文章从生存论角度,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想进行解读与阐释。现实的人的生存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逻辑基点,"人化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平等的,"现实的自然界"与"现实的人"互为本质;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自然异化是人为造成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障碍就是"资本逻辑",科技进步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5.
6.
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35-39
"猫论"、"摸论"与"闯论"是邓小平理论中最广为熟知的部分,它们看似通俗易懂,实则寓意深刻。"猫论"是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摸论"主要有这样几层涵义:一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三是大胆试验,稳步探索。"闯论"在"猫论"和"摸论"的基础上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实现了诸多方面的理论创新。"三论"蕴涵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哲学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8.
“新帝国主义论”被认为是美国现今的国家政策。该理论主要包括“失败国家”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自由民主”论以及“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万能”论等论调。  相似文献   

9.
关于生态经济学的几点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弃“唯科学论”、“唯生态论”的生态经济学预设前提和方法论视角,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和发展生态经济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利用科技进步推动人类解决生态失衡问题的前进步伐;另一方面,从人类自身的角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倡导节约的生活、生产方式,尽量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维持原始生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0.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胡适受约翰·密尔《论自由》的影响相当大,《论自由》是胡适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五四时期的胡适提倡"健全的个人主义",借个人主义、个性主义来冲击中国传统的家族主义;中晚年的胡适则极力强调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认为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不可否认,胡适不同时期的思想中都存在《论自由》的影子,都受到《论自由》的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刘晓华 《船山学刊》2003,(4):101-105
从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佛教的“五蕴论”及其对“无我论”的论证是梁启超对佛教的理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梁启超对佛教既持信仰又持理性分析的矛盾态度是对作为宗教的佛教在精神实质上与理智及科学存在着内在而深刻的矛盾的反映,这种矛盾最终使梁启超对佛教的理性研究不能彻底。  相似文献   

13.
许冬梅 《南方论刊》2013,(2):104-106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向课堂要时间,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接受激增的"大语文"知识,采取"小课堂大容量"、"大课堂引进小课堂"的措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讲教学艺术,求高效低耗,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促使中学生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主张句子的指称是真值,罗素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实,维特根斯坦认为句子的指称是事态,Barwise和J.Perry主张句子的指称是情境类型,陈晓平主张句子的指称是事件。但这些观点都面临较大困难,故本文提出句子指称的模型事实论(model-fact theory)。模型事实论主张:只有相对于一个模型才可以严格地谈句子的指称;如果一个句子在某个模型上有指称,则该句子的指称是该模型上的事实。对词也有类似的主张,即只有相对于一个模型才可以严格地谈词的指称;如果一个词在某个模型上有指称,则该词的指称是该模型中的对象。本文对此作了论证。并用这一观点解决了否定存在难题,且解决的方法不同于蒯因和A.P.Martinich。  相似文献   

15.
廖四平 《河北学刊》2001,21(1):26-30
胡适的诗论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但其主体是“诗体的大解放”理论。该理论主张“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应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它一方面明显地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论、晚清“诗界革命”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现代诗论,新诗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趋向问题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围绕“两个必然”论断进行政治经济学论证,到20世纪由资本主义“适应论”和“变质论”引发的一系列论争,再到21世纪资本主义危机频现推动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复苏,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对资本主义结构体系的分析不断深入,对资本主义未来走向的认识也愈加清晰。对这一问题研究总体经历了由预判资本主义消亡结局向全方位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体系的转变过程,贯穿这一思想史发展过程的主题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导逻辑的批判,论证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衰落趋势和资本积累极限存在的客观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长期共存竞争的格局并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7.
陈寅恪:走出“史料学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寅恪与傅斯年关系密切,且都十分重视史料,以考实为治史方法前提。学术界一般将陈寅恪视作“史料学派”,与傅斯年归为同类。其实,史学有其“史心”,陈寅恪与傅斯年方法相类,而治史精神大相径庭。傅斯年紧随胡适,将胡的“实证”史学精神臻于极致。胡适不赞同“民族主义”史学的提法,某种意义上也影响傅,而陈寅恪昌言民族本位,其终身史学行走,乃胡适、傅斯年史料学派之别途。他走出了史料学派。陈寅恪既是一个热望人格尊严独立的自由者,又是一个强求历史更新再造的传统人,以勇猛的精神一身而兼双任。他不是旧模样的“中体西用”者,而是别具现代性的“新体西用”者。  相似文献   

18.
"化"在中、西方哲学和现实生活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其主要含义是变易、生成、转换、会通、贯彻、创造等。在哲学的语境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哲学现代化和西方哲学中国化都涉及一个"化"的问题。"大化"是宇宙论,道化("自化")是形上学,"化境"是审美学,"化"论与西方哲学传统的"是"论(存在论)也可相互发明。"化"论对于理解西方哲学中国化的实质"自化与化他",建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并走向世界,尤其具有根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史的曲折展开,并首次以“更典型论”对这一时期主流的小说创作理论作出了概括。文章阐述了“更典型论”的兴起原因,以及因之而导致了散文化、诗化体式的小说创作主张的败北,并形成了对路翎小说的批判,以及对《青春之歌》及茹志鹃小说的批评等种种情状。进而,文章又阐述了“更典型论”在战胜了邵荃麟的“中间人物”论与“现实主义深化”论,以及何其芳的典型理论后继续向前冲,而在七十年代达到了它统治势力的顶点,同时在内涵上也就跌落到了它的最低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化"和"独"是《庄子》中重要的两个概念。由概念的词频统计和含义分析可知,"化"的涵义有二,教化与物化,而"物化"又包括了三重含义,即物与物之间的转化,人的存亡以及心之情态。《庄子》提出"化"的观念,一方面是其"气化"的世界观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是其修养论思想的铺垫。《庄子》以"独"作为"我"理想的存在状态,以应和"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修养论体系——明"化"而见"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