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高等教育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财政投入不足的问题,随着我国高校的逐年扩招,高校负债问题日益显现.巨额的贷款既不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又给银行和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对高校负债问题进行理性分析以寻求合理化解之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市场疲软一直困扰经济的顺畅运转.8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下降到历史最低点.直至年底,商品库存达3505亿元.增长了17.1%;预算内全民工业产成品占用达879亿元.增长了80.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101亿元,增长了8.9%,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为负增长7.6%.为了克服市场疲软,国家采取了启动市场"三部曲":贷款启动、收购启动、投资启动.但是,相当多的新增贷款没有到达预想的位置,特别是工业贷款,有35%被用于"维持费"(还债、发工资、抵缴利税等),没有进入生产过程;其余65%进入生产领域,但"全军覆没",形成新的积压.市场仿佛是一块"顽石",起色不大,储蓄余额依旧直线上升,一些商品或产品还是乘乖地摆在柜台上,睡在仓库里.截止1990年12月底,全国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等学校举贷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新 《中州学刊》2001,(5):43-45
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适应.高等教育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的双重特点,教育成本应该采取以政府投入为主,学生及其家庭兮担的机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投入的客体和供给的主体,举贷发展高等教育,解决了政府投入不足和学费难以迅速提升的矛盾,迅速形成了较大的高等教育规模.但还本付息的压力将是相当长的过程.高等教育举贷发展要找准贷款额度的均衡点.盲目贷款不但影响高校的长远利益,也会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教改革,曾在许多重要领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成绩显著,问题突出.冷静看来,不少重要尝试是不很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教育产业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偏差;高校持续扩招,大抵上是以牺牲质量赢取数量和速度;高校合并升格,风起一时,满足了"大",失去了"特";后勤服务社会化,肥了个人,损了国家,"剥离"变成了"剥皮".高教改革到底应当怎么改法?现在到了该认真反思检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5.
关于不良债权的成因,人们通常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还债困难。国有企业资本构成中,信用资本比重不断上升。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中银行基建借款增加,流动资金大量积压、沉淀和拖欠;企业留利中,工资福利侵蚀利润,不可能更多地补充流动资金,国有企业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加之信用关系扭曲,企业取得贷款数量的多少,不一定取决于实际资信状况,致使信用资本膨胀。1993年国有工业企业负债总额达18549亿元,其中资不抵债企业占全部企业户数12.8%。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还债困难,  相似文献   

6.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约束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使用企业问卷调查数据 ,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我国中小企业贷款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 ,中小企业的总体贷款约束程度较为严重。其中 ,贷款形式、融资成本和审批时滞是造成贷款约束的重要原因 ;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贷款负债比对银行贷款决策的影响较大 ;而密切的银企关系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贷款约束。本文并就经济转轨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国家与企业在盈利的分配中,各自应占多大的比例,企业留利水平如何确定才算合理,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企业留利增长过快,大大超过了国民收入、财政收入和上缴税利的增长速度。1985年国营工业企业留利240.5亿元,如果上加企业专项留利4,6亿元,税前归还银行贷款的利润77.8亿元,已达到322.9亿元,占实现利润总额的51.4%。另一方面,企业界普遍感到留利不足这就出现了企业普遍要求继续让税让利,而财政又  相似文献   

8.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金融体制改革也要遵循这个原则,针对那些束缚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解决深层次矛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信贷资金财政化就是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反映了金融关系的扭曲和深层次的经济难点。我们应在揭示信贷资金财政化深层次矛盾的基础上,探索深化改革的路子。 信贷资金财政化现象及其后果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贷款大量增加。仅河南省1989年至1991年这三年治理整顿期间统计,各家银行就增加贷款324亿元,平均每年增加贷款10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调整和发展。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最近几年信贷资金财政化的倾向有所发展,有些地方相当严重。其具体表现为: (1)垫支企业亏损。企业亏损大量增加,按规定应该由财政弥补的不能及时弥补,形  相似文献   

9.
高校扩招造成了教学经费不足.目前在全国几乎找不到没有银行贷款的高校,随着"银校间热恋的甜蜜时期"的结束,如何如期还贷,如何进一步融资成为众多高校重大的财政问题,本研究给出了高校收费资产证券化方法,不仅将未来缺乏流通的现金流变现,解决了未来现金流收入与还贷期限结构的不匹配,而且融资成本低.本研究给出了资产证券化的一般组织结构和流程,并对我国高校收费证券化进行了定价.  相似文献   

10.
一、广西基础建设投资短缺的量度分析据统计资料.1953—1980年的28年间.广西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下投资额均指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33.42亿元,仅为同期全国投资累计额9089.70亿元的1.47%(同期广西平均人口占全国平均人口的3.4%;全区人均投资累计额为505元,仅为同期全国人均投资累计额1172元的43.1%.投资总量偏小,势必制约基础建设投资.1953—1980年.广西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累计额仅为67亿元,人均只有254元,每年人均只有9.4元!八十年代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广西抓住改革开放的契机,根据自身发展和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承担重大责任的需要.全面调整了固定资产投资战略、在努力拓展建设资金来源,加大建设投资力度的同时,重点支持基础建设.1981—1994年,全区投资总额达790.95亿元,是1953—1980年全区投资总额的5.93倍,平均每年增长21.86%,比1953—198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高5.93个百分点;其中1993—1994年投资总额为363.3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44.67%.这两年的投资额占过去40年(1953—1992年)投资累计额561.07亿元的64.75%.基础建设投资增势更猛.1994年.全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为88.21亿元.比1980年的4.78亿元增长17.45倍.平均每年增长23.15.高于同期全部投资额年均增长21.  相似文献   

11.
傅林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3):102-104
一、高校扩招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定是我国政府于1999年5月做出的,这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它实际上也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其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联邦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财政拨款、办学效率和教育平等诸方面进行改革和制定发展战略,使其最大限度地提供高层次的教育产品.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澳各个阶层更加关注高等教育的现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澳政府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变化,不断制定和调整高教的发展战略,调动社会各种资源,全方位地支持高校的持续发展,使之成为澳走向国际的坚强知识后盾.  相似文献   

13.
<正> 地处汕头经济特区的中国银行汕头分行(以下简称汕头中行),管辖着十一个支行,全辖员工一千四百多人.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几家特区中行之一,汕头中行在严格贯彻国家金融政策、参与金融宏观调控的同时,积极配合中央的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发挥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职能,不断拓展国际金融业务,在支持特区经济建设、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创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项金融业务逐年迅速发展.1988年,该行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4.56亿元,比上一年增加5,96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81.7%;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8.75亿元,比增3.0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9.7%;各项外汇存款余额1.39亿美元,比增1,948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3%;各项外汇贷款余额1.22亿美元,比增3,062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7%.  相似文献   

14.
一、十年来我国通货膨胀问题研究的几个阶段通货膨胀在我国不是近十年才出现.建国初期的物价飞涨和六十年代初的"财政经济困难"都是通货膨胀.但当时在理论上不承认,叫作"票子多发了一点".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物价平稳状态再度被打破,先后出现了1980、1985、1988年三次物价上涨高峰,理论界围绕这三次物价上涨,对我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可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1979至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解决农业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欠账太多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连续提高了职工工资,但基建规模却没压下来,出现了国民收入超分配.1979、1980两年,财政赤字分别为170亿元和127.5亿元;货币净投放分别为85.7亿元和78.5  相似文献   

15.
资金的短缺、融资渠道的单一以及相关主体的利益诉求是高校负债经营的共同决定因素.在高校负债发展的趋势和环境下,高校负债规模快速扩大,预算软约束和个体利益驱动等因素致使高校借贷市场滋生大量动机不良者,高校负债的系统风险加大.高校、银行和政府是高校负债博弈的三个主体,现有的博弈背景容易导致高校过度负债行为,通过提高高校隐藏成本、治理高校软预算约束等相关措施可以改进博弈结果.化解高校过度负债问题需要从高校融资渠道和改进高校负债博弈两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6.
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业务类型.中间业务的竞争,已经成为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竞争的重点之一.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建议:转变经营观念,调整经营战略,把发展中间业务放在战略地位;为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供良好的制度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产品研发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校融资方式多元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融资问题不仅是高校发展过程中资金来源的问题,同时涉及到高校的治理结构问题,高校的产权结构决定了高校的治理结构进而影响高等学校的绩效。高校的发展需要相当规模的资金,除传统的财政拨款、学费外,伴随着高校大扩招,银行贷款这种新的融资方式应运而生,但贷款也给学校和政府带来一些无法回避的矛盾。因此,研究高校尤其是在我国占主体地位的公办高校融资渠道多元化问题就成为必要。融资渠道的多元化随着产权的分立以及治理结构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从经济学的理论视角探讨公办高校的融资结构及其绩效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校贷款形成的资产性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新 《中州学刊》2003,(4):37-40
2 0世纪末高等教育大扩招 ,使我国的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嬗变。在这一过程中 ,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政府财政投入单一体制难以支撑迅速扩大的高等教育事业 ,教育成本的分担机制成为必然的选择。除此之外 ,利用金融资本市场贷款发展在整个投资体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成为高校抢抓机遇、迅速扩张 ,形成规模效益的主要方式。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 ,高校资产中由贷款形成的资产比重迅猛增长 ,和国拨教育经费、学费收入一并形成三足鼎立的多元投资结构。财政拨款形成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高校在贷款发展之前学生在校消耗的教育成本是国家提供的 ,学费收入是教育成本的部分补偿 ,用学费收入形成的资产仍然是国有资产属性。高校以其法人地位贷款发展是市场主体的自主经营管理行为 ,贷款形成的资产 ,只要不是用财政拨款还本付息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经济原则 ,这部分资产是高校作为社会组织集体劳动创造的财富 ,其资产性质的界定应为集体资产。高校贷款形成的校产和国拨经费形成的校产是一种新的混合财产结构 ,是国有和集体资产的混合 ,其资产的所有制属性仍然是公有制的。但贷款形成的集体所有制校产为落实高校自主权找到了制度经济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备春耕期间,大庆市涉农金融机构积极筹措资金,计划投入备春耕贷款34.9亿元,同比增长10.8%;截至2018年3月末,各银行机构已累计投放备春耕贷款15.8亿元,资金缺口已基本满足,为备春耕生产提供了强有力保障.但金融支持备春耕过程中仍存在农村财产确权颁证有待提速、贷款风险补偿制度有待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问题,对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幅员辽阔,区位条件不尽相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差距问题早已存在。1978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转轨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布局政策也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方面,国家投资的地区分布由过去主要强调备战和缩小地区差距,逐步转移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向优势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倾斜。同时,为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国家在财政、税收、外资、外贸、金融等方面,对率先开放的沿海经济特区、开放港口城市以及经济开放区等给予了一定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为切实帮助“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生产、脱贫致富,国家在财政、信贷、税收方面对这些地区也给予了一些相应的扶持。目前,国家每年投入的扶贫开发资金总数达45.5亿元,其中财政拨款10亿元,信贷基金35.5亿元。中央财政每年还拨出近75亿元的资金对民族8省区实行定额补助。从总体上看,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布局政策的调整,增加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大大加快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使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迈上了新台阶。同时,国家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和帮助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各项政策不配套、不协调以及分区域分级调控体系不健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沿海地区与内地发展差距急速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