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的"7·26"重要讲话,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确定了党中央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总体框架,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个历史阶段党的新的历史方位,设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目标。要在全面准确理解这些理论亮点的基础上,深刻领会讲话的内涵,用新的理论引领新的发展,不断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推进到新境界,而理论的新境界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走向新的发展阶段,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充分认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开拓进取,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历程与新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迈上了新的历史征程,其特点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环境换新与国内社会转型相连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解放相联系;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代际更替相联系;与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转换相联系.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成就集中到一点就是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理论成就就是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不仅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内容,而且也体出了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实践过程显示了这个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执政使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党的建设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上,马克思主义需要迈出新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1979年以来伴随改革开放的开始,中国现代化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我们党找到了发展经济的一般规律。现在的任务是再次从根本上面对社会发展道路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来指导实践,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是我国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为主的社会向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的实践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个理论体系,包括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经济建设;以法制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的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和提高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党的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在2017年7月26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判断.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从自身发展的维度看,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世界发展进程维度看,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并开辟发展新境界;从现代化的维度看,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懈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引领中国走上了现代化的正确道路,而且拓宽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新任务,充分吸收以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更高水平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要求看,从我们党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环境和历史任务看,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其客观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体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来,社会主义的概念内涵和发展模式就存在一个问题逻辑和阶段逻辑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论断是从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者关系上,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内在逻辑联系。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的探索历程,可以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具有五大逻辑:从历史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自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力量博弈互动的必然结果;从理论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必然结论;从现实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直面当前中国问题和矛盾的必然要求;从价值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的必然途径;从战略思维逻辑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统筹全局和谋定长远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以实事求是的世界观、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论作为哲学基础并贯穿始终,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逻辑展开,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理论课题作为进一步推进,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逻辑归宿,并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而形成了自己真实的逻辑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从这一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历史特征、实践特征和理论特征.一、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时代特征“中国如何发展”,这是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这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发展的思想,就不可能有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将中国的发展问题提高到时代主题的高度认识,并提出了他的“全球发展观”,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行健 《兰州学刊》2008,(Z1):13-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理论主题和实践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准确把握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这一重要论断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13.
关于发展理念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问题,其发展理念也随着实践探索经历了三次创新.从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到发展是硬道理,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形成了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实现了我们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上的理论创新,是发展中国家治国理念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在对时代主题、历史经验、新的实践的深刻把握中,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突破性创新,在对世情国情党情尤其是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洞察中,实现共产党执政理论的重大创新,在对发展中重大矛盾问题的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中,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本依据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精髓是实事求是.同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总结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所提出和发展的各种法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这些理论成果整合构建为一个结构严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体系,并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的逻辑建构与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形态内生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其逻辑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与制度设计构成了其逻辑起点,在实践中探索道路组成了其论证过程,自身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了其阶段性成果。在此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历程实际上生成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脉络之中,是基于中国改革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路径。从三大形态层面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6,(1):24-39
道路问题是第一位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建构,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规律的深入揭示和内在逻辑的科学说明。在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中,蕴含着一系列内在逻辑关系,从而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彰显着中国道路发展的内在规律。主要逻辑关系是:历史起源与逻辑起点、学理传承与时代超越、传统依赖与传承创新、本质特征与精髓真谛、现实基础与现代指向。逻辑即思维和认识的规律。深入揭示和科学定位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能成为我们的伟大旗帜,最根本的立论依据是,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社会主义本质是根本问题。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更多的是党鼓舞人民群众破旧立新的一面旗帜,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邓小平创立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江泽民、胡锦涛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使得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强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研究,必须坚持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坚持以科学态度对待党的理论工作,使党在理论创新中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逐渐走向新常态。新常态以“两个逻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回答为理论核心。“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是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回答。“两个逻辑”的新概括,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识提升到新水平,由构成性认识到总体性认识,由外延性认识到内涵性认识,由特征性认识到本质性认识。只有坚持“两个逻辑”辩证统一,我们才能不断破解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如何确保长治久安、如何筑牢精神家园、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等重大时代课题。在破解这些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升级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