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当前高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注学生道德需要的培养和激发,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甚 至无视。从对需要和道德需要的分析入手,探讨高校德育对学生道德需要忽视的表现及如何培养和激发 学生的道德需要,以期为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探索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仰的缺失是道德问题产生的主体性根源。人的道德需要是道德信仰生成的起点,能够激发人的道德需要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德福一致的社会现实和神圣信仰两种因素。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德福一致的现实是激发道德需要的主要因素,增进德福一致是构建道德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自我道德需要的意义及其激发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我道德需要是主体基于道德良知、道德价值的吸引以及对社会道德规范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热切渴望。自我道德需要的产生是社会道德需要实现的前提,是主体道德学习、道德修养与道德行为动机的心理基础,也是主体道德发展的内在动力。激发主体的自我道德需要不仅要确立个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作用,而且要制定适宜目标,深入道德实践,使主体面对真实的道德冲突。  相似文献   

4.
道德需要把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是人获得主体地位的基本特征,它指引着人们的行为,具有整合各种需要的功能.对法官而言,道德需要决定了其司法行为,并且引领法官按照司法公正的要求正确行使审判权,维护社会法律秩序.道德需要的激发为法官道德建设提供内在动力,激发法官道德需要可以采取价值激发、尊重激发、实践激发、关怀激发、制度激发、环境激发等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5.
谢裕安 《学术论坛》2008,31(4):27-29
道德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从主体性的角度看只能是人满足自身道德需要的结果.在一般意义上,道德需要首先具有利他性、个体性的特征.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自我实现需要,道德需要除了具有健康型自我实现的一般特征外,更重要的是还具有超越性自我实现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道德需要是其思想品德结构的核心,是其道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在源泉,在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重视他们道德需要的培养。大学生道德需要培养的途径大致有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优化德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的道德制度化建设、改变大学生的结构和条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7.
个体道德需要作为人的特殊的、高级的需要,既非个体先天固有,也非神启,而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学习和认同,将社会道德内化的结果。道德内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个体道德需要的形成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个体道德需要也呈现出高低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8.
广西初中学生道德需要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方法及过程在我们的前期研究①中,认为: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主要地应归因于其道德需要而非其道德认识,道德需要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当中居于基础、核心的地位。道德需要的学说应成为学校德育研究的基础,它是彻底扭转“灌输式德育”,构建“主体性德育”的根本。人的道德需要属个性倾向,常表现为道德信念,包含道德认识,更主要的心理成分则是道德情感。道德判断属道德认识,但当人坚信自己的道德判断正确,并付诸行动时,这一判断则超乎认识而能反映其道德信念和道德需要。据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的界定,年龄为12、13…  相似文献   

9.
彭柏林 《云梦学刊》2003,24(4):32-34
个体道德需要的发生是必然的,其必然性蕴涵于个体和社会互动的过程之中,而这个过程是通过道德内化来实现的,道德内化正是个体道德需要发生的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柏林  唐俐 《云梦学刊》2000,21(2):35-37
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其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功补性和超功利性。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机统一在道德需要之中。  相似文献   

11.
目前道德教育突出的问题是实效性不高,其中一个表现是人们在道德上的双重人格现象,即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节。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道德教育的观念和内容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教育方法单一片面不够科学。应该从道德需要入手,适时扩充道德教育的内容,完善道德教育方法,加强道德修养和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2.
蒋桂莲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5):67-69,108
结合道德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从道德需要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结构特点、我国转型期的发展特点等出发论述了我国以青少年为道德教育主要对象的原因。在分析影响道德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生产视阈下我国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原则,并根据青少年的心智发育阶段性特点提出了不同教育阶段道德教育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发挥图书馆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红英 《云梦学刊》2002,23(4):126-127
图书馆发挥思想教育职能,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优化馆藏,适当调整馆藏结构;优质服务,开展图书导读活动;积极引导,搞好网络道德建设;提高素质,发挥馆员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军 《云梦学刊》2006,27(5):76-78
道德失范是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主要是由于目前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道德规范不完善;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道德建设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的保障与支持以及道德教育发生了曲扭变形所使然。要扼止道德失范现象,必须完善社会主义道德,加强道德人格建设,极力推进道德法律化、制度化进程,真正落实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5.
周家华 《云梦学刊》2012,33(3):123-126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与道德责任能力。根据我国新时期的社会实践,积极探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有效策略与方法是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面临重要的时代课题。根据时代需要与我国社会发展实践,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要围绕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分析与判断能力,在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以知识创新为标志的 2 1世纪 ,德育处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德育有效性是完成德育的关键。我们要借鉴国外道德教育的经验 ,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被教育者的特点 ,探索新时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首先德育内容目标要与新时期形势及个体发展规律相适应 ;其次要有与德育内容相适应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7.
许冬玲 《云梦学刊》2004,25(1):86-88
美育是一门人类自身美化的科学,具有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人文性、渗透性的特点。因此,德育中把美育提到应有的高度,根据美育的特点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以使德育作用深入心灵、德育方法具体生动、德育过程轻松活泼、德育内容更加深化、德育效果深刻持久。  相似文献   

18.
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目前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关键 ,是要做好大、中、小学德育的合理衔接与逐步深化。必须整体构建适应全面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德育体系 ,就是建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并且是相对稳定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赵全宇 《学术探索》2013,(9):136-14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也是伦理道德的进步。人本德育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契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新的德育模式的诉求,即在德育目标的设定上向公民道德转向,道德价值的衡量上向多元一体的集体主义道德转换,道德社会化途径上向交互隐性转轨,这为人本德育的生成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