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王昭旻 《天府新论》2014,(6):134-137
无论是玩世现实主义,亦或是则政治波普艺术,其共性都在于消费历史,最终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玩世现实主义虽主张远离历史,拒绝对历史的介入,但其艺术主张的背景正在于对宏大叙事的恐惧,对理想信念的放弃;而政治波普艺术行走在历史与政治之间,借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颠覆,借重构历史之名,颠覆历史和价值.随着商业社会的来临,无论是玩世现实主义亦或是政治波普主义,一旦其所要批判的对象发生了改变,其艺术张力也就失去了弹性,其艺术批判之箭也就缺乏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英美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波普艺术.与以往现代主义艺术不同,在波普艺术中出现了更多大众文化以及消费社会形态的艺术形象.波普艺术的产生并非空穴来风,借助"消费社会"、"先锋派"理论,笔者认为波普艺术的产生有其两方面的社会性根源:首先,消费主义伦理价值的形成是波普艺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重要原因;其次,波普艺术的产生是艺术重新回归社会的先锋派艺术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审美批评与现代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宝云  邹永莉 《天府新论》2003,1(2):107-112
文学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 ,文学批评便是对艺术世界的审美批评 ,而不是对日常世界的政治批评与道德批评。由于中国历史文化情境的特殊性 ,政治审判与伦理审判在文学研究中较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 :作家政治身份决定论 ;政治题材决定论 ;政治价值决定论 ;文学之争延为政治之争。政治审判造成文学标准的扭曲、文学与生活关系的扭曲等诸种弊端。文学可以有实用的艺术与审美的艺术 ,但文学批判则只能首先是审美的批评 ,对现代文学的批评 ,也应是审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4.
卡尔·雷曼德·波普(Karl Raimund Popper,1902— ),不仅以其科学哲学风靡西方哲学界,而且以“反历史决定论”的历史哲学和一整套政治伦理学说而闻名。他的《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从相当广阔的角度,集中批判了所谓的“历史决定论”。《贫困》一书的献辞赫然是:献给那些在国家主义和共产主义铁蹄下牺牲的人们。波普批评历史规律,是以“科学”的名义提出的,对此,不应也不容轻视,本文试予辨析一二。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史上,形式主义批评与意识形态理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两种理论对艺术所持的根本立场截然不同。形式主义批评注重艺术内部风格技法的传承与演变,强调艺术自身的独立性。意识形态理论则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存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权力等级差异对艺术的控制。文章通过西方艺术中的女性形象这一主流题材,指出两大理论在对待艺术中的欲望问题时显示的偏激之处,并试图建立一种人文主义的艺术观对其进行超越。  相似文献   

6.
卡尔·波普所著《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提出一个著名论点,社会科学研究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应是相同的(自然主义学说),即都必须采用逻辑演绎和对假说证伪的方法,并据此对历史决定论提出尖锐的批评(泛自然主义和反自然主义学说)。当然作为研究方法的逻辑演绎与假说证伪的一般性无疑是社会科学家普遍可以接受的,然而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波普对“整体”主义的批评和由此引出的社会哲学。波普认为,由于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必须采用逻辑演绎和假说证伪的方法,从而作为一种“整体”知识的社会科学理论假说是不能检验的,特别困难的是检验这种“整体”知识所需要的受控条件会完全改变理论假说形  相似文献   

7.
关锋  龙柏林 《江汉论坛》2007,1(8):14-17
反向思维是波普科学知识论最大的特色,其否证主义、知识的不确定性、向真理逼近等思想都体现了这个特点.波普在政治学上也提出了一些颇具反向思维特色的观点,比如政治是科学,政治的使命是减少苦难而不是去实现遥远的理想和抽象的善,民主关心的是"统治者如何被统治"等等.波普科学知识论和政治学的关系可称为"反向思维中的相互统一".  相似文献   

8.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3,16(3):14-17
艺术学由艺术理论、艺术史和艺术批评学构成。艺术批评学又应包括艺术批评原理、艺术批评史和门类艺术批评研究。艺术批评原理尚属空白有其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能进入各门类艺术本体批评的"通才"匮乏;艺术学基础理论原创范畴匮乏;艺术批评价值体系匮乏;艺术批评思想性、科学性追求匮乏。艺术批评原理是艺术批评实务的思想基础,是艺术批评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自十九世纪开始的现代主义艺术可被看作是一场反幻象运动.它把此前的现实主义艺术视为幻象主义,认为它们在给人提供虚假满足的同时蜕变成了政治统治的帮凶.现代艺术要打破的正是这种审美幻象,其反幻象主义策略包括以丑代美的反审美艺术,以凸现艺术表现的媒介和形式来消解内容的反再现艺术,以及用现成品来取代艺术创造的达达和波普艺术等.反幻象主义的许多艺术主张并非无可挑剔,它仍旧不过是逻格斯传统改头换面后的延续而已.  相似文献   

10.
在1940年代以政治批评为主体的作家批评氛围里,执着于探寻艺术之美的唐浞,以“人”为主题兼及现实关怀的批评实践和形象诗化的抒情性言说,实践着自己作家批评的幻关追求。显然,正是用这种深情歌吟自己美学追求的批评文字,唐浞在把握时代与艺术的跳动脉搏中,为1940年代的作家论舞台留下了一位幻美诗人绚烂而璀璨的探索足迹。  相似文献   

11.
于平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仅有宏观把握,也有微观研究,在舞蹈艺术批评、艺术批评和文化批评上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于平的艺术批评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那就是将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广大艺术家的艺术调整;将宏观把握与微观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艺术批评的理论分歧;大量汲取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宝库里活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2.
受政治势力强力介入文艺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文革”时期的美术批评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出现了评论“户县农民画展”、“上海、阳泉、旅大工人画展览”和批判“黑画坏画”等三大热点。一部分工农兵加入了美术批评队伍,集体创作的评论文章也大量涌现,而这些对新时期的美术批评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张方 《云梦学刊》2002,23(5):51-54,58
在虚构的故事里隐含着历史的真实及作者的寓意 ,是中国古典小说在创作方法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而小说理论批评以“索隐”的方式去加以解读 ,就是揭示作品思想和艺术的重要手段 ,在这方面 ,传统《红楼梦》评论有着独特的效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申载春 《阴山学刊》2006,19(1):35-40
影视艺术为小说提供了新的批评方法,这种批评方法建立在现代影视理论基础之上,把影视艺术作为小说研究的参照系统,运用影视业已形成的概念、范畴、体系和方法来对小说做出评价与判定。它注重作品的文本分析,涉及作家的影视活动,关注文学发展动态,体现了影视时代文学批评的趋向。  相似文献   

15.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13,34(2):108-111
文艺批评的历史方面是不可缺少的。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忽视文艺批评的历史方面恐怕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难以企及19世纪俄国伟大文艺批评家的精神境界的重要原因。那种忽视文艺批评的历史方面的倾向是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世界观的矛盾所造成的。有些文艺批评家的世界观的矛盾则是中国当代历史碎片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张勇 《云梦学刊》2014,(6):102-104
“文革”结束之后的思想解放运动破除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桎梏,影视批评重新回归真正的现实主义传统,坚持真实,克服“虚假”,为这一时期影视创作的繁荣及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审美活动是独特的精神性实践活动,能让人的情感自由释放。电视美学批评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为出发点,即揭示电视艺术文本中所承载的信息及审美意蕴能否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和丰富的审美需求,这是电视美学批评发挥审美导向作用的核心。西部电视剧创作的良性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全面、系统的美学批评的理论引导作用,也就是要强化关于西部电视剧的美学理论研究,全面提升西部电视剧的批评理论水准,揭示西部电视剧别具一格的美学意蕴,关注西部电视剧对西部人生存理想的艺术表达,并以科学的理论分析引导西部电视剧的产业化发展,使其更好地担当起电视剧艺术陶冶品格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理想境界的美学责任和文化责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已在宏观进程、热点问题、重要现象等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部分研究论著不够系统,缺乏理论深度和历史意识。深化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研究的对策是:一要树立和培养历史意识,加强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要公正地对待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史传统;三要注重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兼顾。  相似文献   

19.
电视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电视艺术活动,由此决定基本研究课题是电视艺术创作论、电视艺术接受论、电视艺术文本研究、电视艺术的源泉与影响问题。电视艺术学是电视研究与艺术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本身又包括电视艺术理论、电视艺术批评、电视艺术史、电视艺术理论史和电视艺术批评史等五个更小的下位学科。  相似文献   

20.
艾特玛托夫是苏联时代吉尔吉斯地区的一个著名作家。国内关于艾特玛托夫近三十年的学术研究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单维的政治-人性批评,到当下多维视角的文化批评,可以看做中国文艺批评观念演变的一个缩影,即从80年代的"新启蒙主义"到90年代的形式主义批评,再到21世纪的文化批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者研究俄苏文学的方法论转向,亦即从外部研究到内部研究继而走向内、外部研究的融合互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