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由后殖民理论等文化研究,他者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界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实际上,现代性的过程就是总体化的历练,在全球化的时代,“他者”自然成为“问题”,他者问题实际乃是后主体时代的“主体问题”,它不仅关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辩,在学理上也关涉德-法之争。在学科建制本身即已西方化的当下境域中,回溯西方哲学语境中的有关他者的言说、理路及其问题,或许有助于为我们民族和个体的真正个体性多元化的自我定位做好准备。希望这组旨在廓清理论地平线的笔谈能够对国内他者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2.
在后现代哲学对主体的解构浪潮中,列维纳斯却致力于对主体的拯救.列维纳斯所要为之辩护的主体不是传统哲学自我中心意义上的主体,而是以他者为基点的伦理主体.与传统现象学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理解为意向、共在或注视不同,列维纳斯将其看作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这种“无关系的关系”揭示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责任关系.这样,列维纳斯就赋予了主体以社会的、伦理的意蕴,展现了当代哲学全新的思维原则——他者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武克勤 《兰州学刊》2010,(5):181-184
英伽登的文本结构观立足于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他将主客体交互意向的现象融入作品“固有结构”和主体“意识结构”的关联域,却在根本上遵循“以主体为中心”的认识论原则;他将主客体交互意向的作用显现于“意识结构”和语言符号系统之间的张力场,却无法回避“以作者意向活动为先导”的主体倾向。英伽登在强调主客交融的同时却又割裂了主客体关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他试图从主体内部来解决文学本体存在与认识的根本问题,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  相似文献   

4.
“恨”的现象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韩国人的恨的多层结构--否定与肯定、消极与积极、过去意向性与未来意向性结构进行分析,从和解意向性角度来对恨的独特性进行确认,可以看出,恨的主体是以情促成和解的情绪,类似于把他者构造成自己的意向相关者的本能意向.  相似文献   

5.
胡雪萍 《兰州学刊》2007,1(8):12-14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种未完成的事业,它关涉主体的自我确证以及存在的合法性问题,但是在哲学史上,有关现代性的哲学话语都是以意识哲学即主体哲学的范式进行分析和解决现代性所面临的困境的,因此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哈贝马斯提出以交往范式来改变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现状,但是他陷入了另外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哥德尔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全面研究胡塞尔,主要集中在其观念直观的方法上面,并从中得出积极的结论:概念是可以感知的。对胡塞尔主张的观念直观,原则上至少可以从三个现象学角度出发来考察:意向活动—意向相关项,意向活动中的立义材料,意向活动中的立义形式。在哥德尔的相关研究中,这三个角度都或轻或重地有所触及,而且以他的方式得到描述。哥德尔对他的这些研究结果始终保持沉默,这当然有他自己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秦洁  陈晓平 《学术研究》2012,(6):10-16,159
关于集体意向的争论涉及两个问题:集体意向的性质是什么?拥有集体意向的主体是什么?前者可归结为集体意向的内容问题,后者可归结为集体意向的拥有状态问题,两者既密切相关又相互独立。集体性意向的实在性和集体性意向的集体拥有状态的实在性将意向—行动的因果解释模型由个体推广到集体。作为意向主体的集体对于个体的随附性关系将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统一起来。从功能结构上说,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意向的主体是不实在的;从功能意义上说,超越个体的集体性意向的主体是实在的。  相似文献   

8.
朱连增 《学术界》2013,(6):88-95,283
不存在一种可以构成个体主体之基础的实在,不论这种实在是"物"还是超越于个体主体的"宏大主体"。在个体性的经验世界之中,个体自我面向世界、面向他人主体而生活,这一点表明,这个经验世界绝非是自我封闭的单子,相反,它必定是在自我主体生活意向的推动下,在世界和他人的引导下不断展开的公共性世界。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2):19-25
"市民社会"是哈贝马斯思想谱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关涉市民社会的哲学话语构成他学术生涯的重要阶段,他的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哈贝马斯吸取前人的理论营养,结合自己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对市民社会提出独到的见解。面对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他以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点,引入交往行为和对话理论,构建自己的市民理论范畴,提出以"交往中寻求统一"为核心的理论,从公共领域转变到生活世界,建立一种基于交往理性从而能够最终实现自由与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0.
李高荣 《兰州学刊》2013,(12):12-16
表面上,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了两种主体:认识主体或表象主体和形而上主体,并借用前者论证了后者的存在;事实上,维氏的表象主体只是用来为形而上主体服务的,他更看重后者.这与他的哲学趣旨是相关的:他十分关心人生的意义问题.借用形而上主体,他不但给出了认识的界限,也为生命的意义找到了方向——要想幸福地生活,必须和世界和谐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主体的认识是有开端的.主体已有的认识是制约继续认识的背景.在同样的条件下面对同样的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其根源之一在于知识背景在认识中的作用.知识背景在认识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最基本的是知识背景作为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知识背景作为认识图式在认识中的作用;知识背景作为认识定势在认识中的作用.所有这些作用都表明知识背景在认识中的作用是在社会的实践和生活巾发生、发展着的.  相似文献   

12.
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责任是列维纳斯的伦理形而上学中的主要观念.他对责任的阐述集中在四个问题上.第一,在负责任的生活与哲学关系上,他强调责任生活的优先性.第二,在为己责任与为他责任的关系上,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前提.第三,在责任与行动的关系上,指出责任即回应,具有言说的结构.第四,在责任与主体性的关系上,他提出带有主体间性的责任主体观.列维纳斯的责任观显示出与自我责任和社会责任不同的另一个伦理维度,即为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在《否定的辩证法》一书里,阿多诺最后讨论到现实中的否定辩证法.在此,他将人类生存中的自由问题排在首位,以此来显示人类主体行为在历史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这一讨论中,他主要依托康德道德哲学的解析,并由此展开一轮实践理性批判的否定性反思.这大有些政治哲学的味道.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这也意味着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最后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升华发轫出来的.而且显见的事实是,他的理解并没有走出青年卢卡奇所设定的那个主体与客体的历史辩证法领域.注意这一点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茂华 《学术研究》2008,(4):120-124
20世纪的历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史学,而转变为问题史学,强调的是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解读和分析.它以受众对历史文本进行多维互动的阅读为基础,以能够激发受众理解当下的生活为主要目的.就历史研究主体而言,"理解"实质上是他或她对现实生活的某种关怀方式,研究行为则是主体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方式.美国二战后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的<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一书对反智主义的探源、梳理和分析,就是建立在对50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基础之上的,并较好地处理了现实关怀与史学学术性根本原则一真实性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沈祥和 《学术论坛》2001,(3):100-103
得体是修辞学的最高原则,也是语文评论的最高原则.得体关涉到言语交际的我你他三方.本文从言语交际的我你他三方对得体进行划分与分析,以求得对得体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将自身作为理性存在的主体时,一个非理性的世界也就要相对而在了,如此世界存在的二元论不仅关涉主客体之分,更关涉语言存在的形式之分,即作为纯粹形式的理性语言与作为知识载体的经验语言之分。语言存在形式之分奠基于理性主体的统一性存在,而理性主体存在的统一性必然体现为理性的纯粹语言形式与经验语言形式的融贯,纯粹语言形式表现为理性存在的智性品格,经验语言形式表现为理性主体的自然品格。就语言存在而言,理性存在者永远是一个必然的前提,因为只有理性存在者才同时将两种不同的语言品格结合并内含于自身。  相似文献   

18.
国学大师钱穆说过大意是这样的话:文化关涉两个话题,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生活.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视野里,人是文化的生物.我们的生活处处可见文化的投影.  相似文献   

19.
人的深度张力:浪漫性与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维多层的人学研究中,人的精神张力的探讨是颇具意义的话题。浪漫性与现实性是人的精神中的两种基本意向性,浪漫性是人类精神中,基于非理性的涌动,从主体精神生发、喷射而出,力图摆脱客体对主体的限制,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意向;现实性则是人类精神中,基于理性力量的正视现实、遵循规律、整合内心非理性冲动的崇实、务实的意向。这两种意向是主体深层的精神矛盾,它们不仅分别呈现于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且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斗争,构成了人类生成和发展的深层张力。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实践、意义促创与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晏辉 《河北学刊》2004,24(2):46-51
意向意识与实践活动--生活世界之成为可能的现实基础 "世"作为单体字指的是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的人自我照面并相互映现.当一个人出现在"世"里,我们就说他"出世"("入世")、"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