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复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先进人物之一,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加速了他"西学"救国核心思想的形成.他通过著书、翻译来传播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思想,反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批判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力倡西学"愈愚".严复的西学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亦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胡军 《人文杂志》2003,(4):24-30
贺麟是完全站在陆王心学的立场研究"儒家思想新开展"课题,认为自康有为以来五十年的中国哲学史就是陆王心学开展的历史,他的认识论思想也完全是继承着陆王心学的.他是在中西哲学思想交流会合的大背景下来诠释陆王心学的,认为儒家思想将循哲学化、艺术化和宗教化的途径迈进.这一途径可约归为伦理道德趋向,这就是说,传统儒家思想有狭义的人伦道德特性,因此儒家思想应该得到西方的宗教思想、哲学思想的补充.为此他提出了"道德为用,宗教为用"的命题.如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之体,那么西方文化的体是基督教.西方所以能够产生辉煌伟大的近代文化完全是有了基督教这一文化之体.所以西方文化之体的基督教就应该用来补充儒家思想这一中国文化之体.  相似文献   

3.
关于奥克肖特是自由主义者还是保守主义者一直存在争议.从他的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分析可知,"自由"与"保守"的两分对奥克肖特并不适合.奥克肖特理论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突破近代以来西方理性主义的认识路径,这在他的政治思想上表现为对连贯性与平衡性的追求,摒弃极端意识形态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顾红亮 《人文杂志》2006,3(6):42-46
在梁漱溟的哲学中,"理性"是一个"重要而费解"的观念.他早期用直觉论、后来用"理性"论来解释儒家的伦理思想.这个转折不仅是词语的转换,也是意义的转换,即他主张是"理性"而不是直觉更适宜于担当中国现代性的价值依托.梁漱溟在此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韦伯式的思想现代性的发展需要有价值的依托.借助于韦伯的思想,我们认识到梁漱溟的直觉论和"理性"论之于现代性的不同意义.如果说在20世纪20年代梁漱溟用直觉论来批判西方的现代性观念,那么在30年代以后他的"理性"论在为建构中国的现代性而努力.  相似文献   

5.
曾国藩是以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迹的.他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运动,维护清皇朝的封建统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提出"师夷智"以自强,筹办起洋务.在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他还提出了所谓的"驭夷之法",形成了他的"驭夷"思想.这个"驭夷"思想不仅为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所接受,而且为他的门生李鸿章所继承,成为以后清政府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曾国藩1811年(嘉庆十六年)出生于湖南湘乡农村的一个小地主家庭.二十三岁(道光十三年,1833年)中举,二十八岁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当了京官.这时已是  相似文献   

6.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对中国儒学、禅宗、道家思想中的文化底蕴作了并行综合探究.他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发展的现代性伦理资源,指出任何民族的"经济"背后,都隐藏着重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也同样有一个"韦伯式的问题".他发觉中国文化中"义之所在"、"直指本心"的精神与西方"因信称义"等思想同具普遍的合理价值,尤其是儒学中的"心、性"理论,为确立中国人"入世勤勉"心境发挥显著作用.然而,余先生似乎又不同意华人精神重返"儒学一尊"的旧途,由此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他上述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文本话语建立的历史机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主义"作为文本话语最早是在西方出现的,它是16世纪以来西方诸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运动的产物.在中国博大深厚的文化传统里,民族思想虽然早在先秦时期便具足了体系,但却未能从其思想逻辑里演绎出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到了20世纪初,由于西方"民族帝国主义怪物"的迫压,加之西方思想主流迁变的影响及日本"保存国粹"运动的启示,中国思想界才开始了建立并演绎"民族主义"文本话语的波澜壮阔的思想运动.这一文本话语的建立,不但改变而且也基本上决定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神圣的"传统"--当代伊斯兰学者纳斯尔"传统"观引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代国际学者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Sayyed Hossein Nasr,1933-)经过长期对各种西方哲学和科学学派的精神探索之后,深刻体认到苏非圣贤与伊斯兰哲学家关于哲学的意义及西方社会对它的误读,进而将自己的学术道路定位于对传统伊斯兰哲学的引介.他在伊斯兰世界及西方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透明在传统光芒下的一面镜子",对"传统"及"伊斯兰传统"的理解是其思想中颇为深刻并具有代表的地方.本文重点从三部分引介纳斯尔对"传统"的定义及其理解.第一,从"传统学派"探寻纳斯尔的思想源出;第二,引介纳斯尔对"传统"的定义;第三,对纳斯尔所理解的传统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9.
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贵安 《江汉论坛》2003,5(10):49-55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唐甄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进步思想,属于"新民本"思想,将传统民本思想"重民-尊君"模式发展为"重民-限君"的政治思想模式.这种思想来源于传统,趋向于近代,与西方民主思想同"科"不同"种",在近代中国思想界迎进西方民主时,成为天然的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10.
阿伦特指出了"恶的平庸性"与西方道德思想传统的冲撞,揭示了这一传统回避人类恶的困境。他通过对艾希曼这个典型的分析,指出现代社会的"恶"与现代人"不思想"的直接联系,因为艾希曼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愚蠢、邪恶或者施虐本性,而是"不能思想"。"不能思想"导致了一个普通的人犯下了骇人听闻的滔天大罪。如此思想便是使人不作恶的条件,思想的破坏性会对判断能力产生解放的效应。判断能够实现思想并使思想在表象世界中彰显。  相似文献   

11.
张然 《江汉论坛》2006,(10):93-96
清代学者翁方纲的《石洲诗话》以编排严谨、评点精当著称。除人们所熟知的“肌理”说外,《诗话》更提倡雅正的诗风,批评了孟郊、陈与义、杨万里等人诗作中暴露的粗鄙、狂悖之气,表达出当时正统诗人的审美观。而对照翁方纲本人的《复初斋诗集》,读者不难发现其中也收入多篇带有“伧气”的作品。这种批评与创作的自相矛盾,说明理论方面的指导难以根除诗歌写作中的败笔,诗的品格更多地与诗人本身的气质有关。  相似文献   

12.
说"佼(姣)"美     
佼(姣)是古代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审美范畴,初文为“交”,是上古巫术活动中用于求雨之牺牲。其内涵的历史演变与时代风习紧密相关:在生存需要占支配地位的历史阶段,佼(姣)之义涵为大而健;战国以后,审美判断与生存需要剥离,其内涵转为轻而好(貌美)。  相似文献   

13.
余谋昌致鲁枢元的信中提出一个问题,即有没有"生态精神".余谋昌赞成生态世界观,认为地球是活的,有生命,有精神.他从六个方面简单举证说明这个问题.鲁枢元答余谋昌的信里同意余谋昌信中的论述地球是一个活物,世界有自己的主动性、目的性;这种主动性、目的性表现为一种"生态智慧";这种"生态智慧"的存在,印证了"生态精神"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邢德波 《殷都学刊》2002,(3):102-104
“愚”用于自谦时 ,专家们对其词性的认识分歧较大。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 ,来确定“愚”的词性 ,不应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15.
半个世纪以来,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坚持“两论”起家,坚持科学的知行观和方法论,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辉煌胜利。只有继续坚持“两论”起家的基本功,才能在高科技新会战中取得稳产4000万吨的新业绩。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而这种智慧主要表现为对境遇的时机化体认,可称之为“时”的哲学。不能将《周易》之“时”简单理解为一个线形的时间流,而应理解为一个表征宇宙万物存在方式的全面撑开的境遇。人作为宇宙大化流行中的一种存在,必然也是一种境遇性的存在。天地之“时”的品格为生生不息,人生顺天应时就应自强不息。《周易》对这一充满玄机的宇宙之“时”的探究,正是为了观照人生,以提高人的生存品质,而这也正是《周易》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模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模式"是当代世界发展模式多样性中的重要一种,它产生于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和社会转型中国家,是一种将中国实际与具体实践紧密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的发展模武,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发展模式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我们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不断丰富中国模武的内容、创新其形式,使"中国模式"不断完善、不断巩固.  相似文献   

18.
岳音 《东岳论丛》2011,32(4):80-84
在中国古代文献和历史文物及遗迹中,关于"踏歌"的记载很多,这些记载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明确使用"踏歌"二字表述的;二是虽然不使用"踏歌"一词,但从内容看明显是描述"踏歌"的;三是以图画形式直观记录"踏歌"的。本文通过对以上三类文献材料的考释分析,探讨"踏歌"的发展流变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20.
"我"和"我们"——关于个性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个体性,Individualit?t,individuality),按照Hein-rich Schmidt的《哲学辞典》,意指“特性,包括性格和特征在内的整体,通过这些性格和特征,一种本质作为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个体而表现出来”^[1]。狄尔泰在《论个体性研究》中详细描绘了自我与非我的意识是如何发生的,他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