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莫言和李安的获奖事实说明,强调经典文学的审美价值必须重视文学作品在当代的传播形式与接受程度,读者的审美经验不仅来自印刷品阅读,也来自影视作品观赏.优秀的电影、电视产品是对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阐释,不同的媒介艺术形式能调动不同受众的参与,有助于发现更深刻、更广泛、可被更多受众接受的审美价值.由于以编剧、导演为代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会对文学作品进行一种“再生产”式阅读,所以,影视作品的部分观众会被转化成读者,这些读者的反馈将进一步推进影视产品和文学作品的创作,文学的审美价值将在这个“滚雪球”的过程中不断最大化.文学作品和文化产品在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交叉与重叠关系将形成五种价值:共通的文学审美价值、原料价值、文化审美价值、娱乐价值以及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学经典危机与文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文学经典在精神生活与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性明显衰落,经典化机制本身的合法性受到理论质疑。定位为人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文学教育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调节、完善消费社会的价值体系,培育消费社会中理想的文化主体。经典文本的人文价值与审美价值久经检验,是文学教育之范本,应该为受教育者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3.
感性的直觉经验能力是文学阅读中的审美特征,文学阅读是一种审美活动和审美接受,而不仅仅是一般的认知活动;阅读想象与创作想象的区别:读者的想象比作者的想象意义更大、更丰富、复杂和多元,且两者思维形态不同;阅读中的审美反应对大学审美教育的启示:应把“文学欣赏”或“大学语文”列入大学教育计划,应从美学的意义上上好大学语文课,并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美学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担当此任,主要是由文学经典本身的普适性、内涵丰富性、无限可读性、原创性、开放性、跨越性、权威性等价值特征所决定的.文学经典的当前危机并非其本身价值的危机,而是整个人文语境的危机与"人的精神危机".文学经典教育对于当代高素质人才培养有重要的价值.它可以对高素质人才进行"中国心"教育、创造力教育、意志力教育、情感力教育、审美力教育,而这些共同构成了人才的软实力.学生因为受了文学经典教育,才更加充满人文灵性和创造力,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文学经典教育要摆脱当前的困境、重现文学经典的价值魅力,应寄希望于整体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经典研读方法与传播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文学经典是人类永不舍弃的精神行囊,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其在重建价值秩序,发现和培育时代精神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网络不仅带来了文学经典的阅读方式和内容的巨大变革,而且解构并重新建构了文学经典的结构内容、审美习惯、价值功能,从根本上影响了文学经典的精神内核和存在本质。但是,文学经典与网络传媒的关系应当是互动的而非对抗的,研究文学经典的网络阅读现状,对文学经典的传承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文学经典进行广泛和深入的阅读,是文学创作者以及文学批评家的必备素养,是普通读者提高文学审美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民大众感受民族文化、了解民族历史的一种方式.本文将参照当下文学现实,从文学经典对于创作者、批评家和大众读者三类人群,以及对于文学生态和整个民族所具有的意义角度,来阐释文学经典所具有的参照性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经典与非经典、作品与读者、印刷文学和类文学产品之间的审美价值关系应在价值论维度上得到重新审视。文学的特殊性在于,其交换价值本身具有一种"生产"的意味,审美价值是在以阅读为代表的各种价值交换活动中建构出来的。现实中文学交换价值的大小将吸引更多创作者提供更高水准的产品供应,读者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文学审美价值的呈现速度。纵观文学史,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读者会交换自己对于某部作品的看法,这种意见交换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文学的审美价值因此将转变成为功利价值,并从审美活动上升到道德伦理、社会文化、民族国家、甚至人类文明的更高层面上,此时文学的审美价值就是宏观意义上的交换价值。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同时具备标准性和变异性的特点.审美主义论认为,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用标准的形式唤起不同主体的审美同感,把文学经典的变异性贬低为有待同化的个体差异性.意识形态论认为,文学经典是意识形态的产物,标准性不过是特殊的个别性,通过变异性就能揭开其标准化的历史.本文认为,应该以语言哲学论分析文学经典从文学公共性向文化传统性转化过程中带来的差异性与共在性、开放性与封闭性,从而认识文学经典的标准性与变异性何以能够辨证共存的肌理.  相似文献   

9.
以多媒体、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的电子媒介重塑了新媒体时代作者与读者的审美风格、审美趣味与审美价值.审美范式的转型促进了中国新媒体文学在新环境下的迅猛发展,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新媒体文学具有多元交互的文学表现形式、模式跳转的接受方式、虚拟的主体间性、后现代审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大众文化的语境下,文学经典遭遇冷落。图像文化逐步取代纸质文学经典的中心地位;消费时代的到来,大众文化产品感官化、娱乐化的审美取向冲击了文学经典阅读;大众对于文学经典的戏仿和解构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文学经典的权威;阅读主体的功利化和阅读文本的肤浅化,导致浅阅读当道。对此,应明确文学经典因其内在精神内涵绝对不会走向终结,同时,应努力重建经典意识,重拾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许娇娜 《江淮论坛》2006,(1):164-170
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从两个方面影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一方面,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的过程是审美再创造的阅读过程,在阅读中建构了作品的意义体系,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感价值;第二,其评点又影响了其他读者的阅读方式,强化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体验,通过影响其他读者对《水浒传》的接受间接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5,(9):89-94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世界图像时代",图像文化对传统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学图像化的趋势不但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而且导致了文学审美接受方式由读文到读图的转变,由此产生了审美对象的图像化、数字化与商业化,审美主体的大众化、自由化与从众化,审美经验的生活化、娱乐化与表层化。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的经典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文学的经典化必然会形成对原有文学史模式的颠覆,对新的现代文学史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文学经典化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格局,其次影响着现代文学史的深度,再次决定着现代文学史的影响力。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和写作应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由厚变薄,走向经典化。  相似文献   

14.
消费社会下的文学经典阅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社会强大的影响力使文学经典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文学经典自身的高度和时尚的诱惑是使读者远离文学经典的重要原因。而文学经典自身的广度、深度和强度则是使读者亲近其的基础,甚至于是使读者走出异化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典律构建”基石的经典性阅读,既指阅读要选择好经典性著作,也指要用“经典解码”的方法认真开展阅读活动.当今文学作品经典性累积过程中的“选辑”、“论述”和“改编”环节的大众参与性越来越明显.文学经典具有“历史逻辑修正中的丰富解读性”,这种“历史逻辑修正”首先是由生活于不同“历史时空”的中国人/华人提供的.文学经典的创造性阅读,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经典解码:一是综合运用传统解码方法;二是重视文学本体的解码;三是关注文化多元背景下的经典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6):67-74
"强制阐释"是在"理论时期"被建构并流传下来的一种"去审美化"的阅读模式,其弊端是将文学阅读的关注点引向社会历史和意识形态,而忽视文学本身的重要性。为了重构文学审美阅读的主导地位,首先必须解构反本质主义的"建构论文学观",而坚守"文学是审美的人学"这一基本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将始于"审美判断"关注"文学的质量"和重提"审美溶解"作为重建理论之后审美阅读的三大策略,由此克服强制阐释所造成的始于"认识判断"、忽视文学价值的差异、不能以审美为本位等几大缺陷,最终有效地突破强制阐释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南帆 《学术月刊》2012,(1):92-101
文学经典不存在某种特殊的普遍性质,经典的确认取决于一部作品在文化场域中的位置。经典在人文教育中举足轻重,得到批评家的频繁征引,是文学史记载的核心内容。经典并非实体性而是功能性概念,它是特定文化空间中的建构物,背后存在参与复杂博弈的各种势力。布鲁姆对经典与审美的激烈捍卫并非错误,但审美的表象背后仍然隐藏了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如果审美仅仅涉及个人或者自我,所有的分歧将陷入僵局;审美远远超出了生理构造而必须追溯至历史文化的塑造;审美制造的情感波澜仍然需要解释。经典应该交给纵横两轴构成的坐标综合衡量,与仅仅显示传统、规范的纵轴相比,与共时的文化气氛相互呼应的横轴更为重要:横轴方向的内容是主动的,纵轴只能在横轴的带动之下延伸;文学经典与时代声音之间的交流更多通过横轴传递。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00-104
文学经典化过程是文学作品的动态价值汰选过程。从学术源路看,文学经典化的论争有本质论与建构论之争。无论对文学经典予以过分地政治化解读,抑或固守审美自律的本质论经典观,都存有一定罅隙。文学作品的经典化,是文本生产、文学传播、文学史书写以及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观念共同运作并集各种权力斗争相互交织的结果,建构当代文学经典应从文学自身艺术品质、文学史和文学接受三个维度去把握。伴随消费文化的兴起,当代文学经典化需着重把握文学经典化尺度标准的相对性与冲突性之问题、文学经典化中的话语权力与功利主义之关系、文学经典的继承与发展之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董希文 《中州学刊》2007,(4):232-236
经典的重构已成为当今文学创作日趋浮躁、日趋世俗化、感官化、日趋追求"明星化"文化策略和时尚效应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经典得以重构是文学活动"四要素"互动的结果.就作品而言,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震撼力及独特的技法是经典重构的前提.社会生活的多元化、文化价值追求的异质化,作家"影响焦虑"下的颠覆冲动、时尚欲望化追求,读者求新尚奇、狂欢化效果的阅读期待以及时尚批评家的引导,是导致经典重构世俗化、通俗化趋势的外部原因.经典重构过程是一个经典文本与社会生活互动的过程,社会语境影响下的作者和读者作为最活跃因素互为影响地参与了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来,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正成为我国当下文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当下文学经典研究是由文化研究引起的,是新时期以来文艺学研究的一个合乎逻辑的演进和发展,同时也受到当代西方有关文学经典研究的触动和影响,体现了文学审美标准的辩证综合,反映了文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变化.当下文学经典研究,由于其自身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得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等领域均获得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因而对于整个文学研究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经典将是一个开放的文本世界系统或相似的家族系统,新的文学经典将在多样化的文本及其价值之间的对话、沟通乃至质疑和竞争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