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空间经济问题的基准是:研究经济问题要有空间观,研究空间问题要有历史观。经济地理存在毗邻效应——近朱者赤。我国标准的空间经济结构应该是多层级中心——外围结构,它由专业化的城镇经济和多样化的都市经济共同支撑。空间市场结构不存在完全竞争,空间产业组织的主体是产业集群而不是单个厂商。中心与外围存在博弈。经济最典型的空间特征是集聚,而集聚使得区域发展非均衡性是内生的。最优集聚理论兼顾公平与效率。市场机制促进集聚使效率充分,空间经济政策则作为资源空间配置的手段补偿公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三维分析框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歇尔和韦伯开始的传统产业的集聚分析框架,主要是基于比较优势和区位原理。但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比较优势和区位原理的作用日益弱化,而知识的创新和流动对形成产业集聚现象的作用日益凸现。本文认为,就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而言,可以在一个由空间集中性、产业聚合性和知识流动性组成的三维分析框架中进行分析。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主要体现在此三者综合作用基础上形成的聚合效应。地理集中是产业集聚的表象,产业网络是产业集聚的本体,知识流动是产业集聚得以运行和强化的基础。根据“集中”和“聚合”的不同程度,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高新技术的产业集聚可以被划分为四种类型。从而为人们有意识的培育和利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效应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常见现象,这对提升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2005—2020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文章分别从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的效应比较、作用路径以及城市类型差异三个方面,详细探究了黄河流域资源型产业集聚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研究表明:(1)不同模式资源型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专业化集聚却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2)进一步研究发现,多样化集聚通过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路径正向促进黄河流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专业化集聚则是通过效率变动正向影响该流域城市全要素生产率。(3)分城市类型探究,多样化集聚能够同时促进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专业化集聚既不利于资源型城市,也不利于非资源型城市生产率的增长。因此,文章建议黄河流域的企业应多元化发展,积极学习其他企业完备的管理经验和技术知识,促进资源有效结合,同时鼓励企业向关联行业延伸,拓宽产业链,支持市场良性竞争,加大科技研发规模,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发挥技术进步和效率变动的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集聚效应导致产出外部性,使不同区位的生产力存在差异,各部门在地区之间的均衡分配即城市分区的形成,有赖于各部门聚集收益的强度以及对区位特征要素的特别需求.本文将集聚效应因素引入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包含集聚效应影响的城市土地市场模型,分析基于集聚效应的各区位生产力差异、就业密度差异、区位成本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地价分布规律、城市空闻演变,以及企业和家庭的选址行为.  相似文献   

5.
饭店业空间集聚对提升区域饭店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但有利于饭店企业降低成本并获得正向外部效应,而且有助于企业之间资源、信息和客源共享,形成区域品牌.论文主要探讨广州饭店业集聚形成机理以及集聚模式,研究发现,影响广州饭店业集聚的因素包括经济因素、空间因素、行为因素和人文因素,并且不同因素对饭店业集聚产生不同影响.城市饭店业初始集聚首先产生在优良旅游资源周围以及交通便捷的城市入口地区,然后通过自我累积循环效应和锁定效应推动饭店业集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者空间行为偏好和饭店企业区位决策行为是导致饭店集聚形成的内在诱因,政府行为以及城市规划是促成饭店业集聚形成的外在因素.根据影响饭店业集聚主要因素的不同,广州饭店业集聚模式分为交通导向型、资源导向型和商业办公导向型三种模式.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是一定区域内某种特定产业或某些不同类型产业的高度集中,其核心是形成这些产业的比较优势。产业集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它不仅完善和丰富了产业组织理论,而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产业集聚机制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所产生的效应将是巨大的。区域产业集聚的效应,集中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上。  相似文献   

7.
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提出的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与市场拥挤效应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产业集聚还是分散.东部地区本地市场效应与价格指数效应的作用大于市场拥挤效应的作用因而自发形成了产业集聚,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上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下也逐步形成了产业集聚,但中东部产业集聚的核心要素、集聚所处阶段、集聚条件、内部运作模式、集聚效果均有差异.中部地区应加大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及设施,提高集聚产业内部分工协作程度,积极鼓励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制定较为完善的产业集聚战略与政策,推进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产业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作为西部的欠发达省份之一,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特色产业群落,推动地区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文章试用不变替代弹性生产函数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段回归的方法分析甘肃省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从内部集聚经济、布局集聚经济和城市集聚经济三方面对集聚效应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因素分析,最后针对现状,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在传统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但目前小城镇的发展与传统农业之间不再紧密相关。小城镇经济空间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育和集聚发展不断演进。人口集聚对小城镇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人口数量的多寡与小城镇经济发展潜力之间缺少实证支持。不同地理环境既影响小城镇的空间格局,也影响小城镇发展模式。需要根据小城镇不同的区位条件和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小城镇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高质量发展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其永续动力是创新,而产业集聚是区域创新的重要前提。产业集聚可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文章就哪种类型的集聚更能促进城市创新做了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机理分析显示:多样化集聚比专业化集聚更有利于培育与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前者产生的劳动力匹配、知识外溢和企业培训的激励效应明显大于后者,在吸引高技能劳动者以及提升现有劳动者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更胜一筹。实证研究显示,集聚类型对城市的创新效应还因城市区位和行业差异而不同,且存在一定的非线性特征。上述研究结论可为加快城市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虞浩  喻和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0):221-228
以运动休闲和促进健康为特色的体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载体.在体育小镇建设热潮下,如何实现体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重要议题.研究认为:消费集聚是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集聚与消费集聚相伴发生、互为依托,体育小镇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还需实现消费集聚;在体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人口集聚程度、基础信息设施及多元化消费业态等要素.要实现体育小镇的消费集聚,应依托区位优势,实现运动休闲人群规模化集聚;强化信息化水平,提升消费体验感与消费质量;构建多元化消费业态,增加消费机会;拉长运动项目产业链,优化消费结构;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12.
何雄浪  吴欢 《西部论坛》2021,31(4):34-51
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技术溢出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会对经济主体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引入技术溢出和环境污染的本地与跨界效应,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原汁原味"地发展,不仅可以验证其结论,而且也可以得到新的研究结论:本地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集聚力,本地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强或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分散力;"技术溢出向心力"与"环境污染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当"技术溢出向心力"大于"环境污染离心力"时,"对称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缩小,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扩大,反之则反是;不仅"原始中心—外围模型"中的"黑洞状态"("中心—外围结构"是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是一种常态,而且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对称结构"也可能成为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可能的,应通过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溢出、加强地区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等路径,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新机制,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开放经济格局中,集聚经济圈产业集聚的源动力以集聚经济圈基于社会关系"嵌入性"的人力资本、技术资本以及实物资本等要素禀赋的"异质性"双重分工优势为内容。这种区域要素禀赋相对其他区域的竞争优势,在集聚经济圈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中,表现为欠发达区域要素禀赋"逆嵌入性"流动以及集聚经济圈在其产业竞争力基础上的高速增长和产业集聚。集聚经济圈"异质性"要素优势处于关键、核心的地位,是发挥集聚经济圈城市、集群产业、产业区产业外部性,促进创新,引起供求等促进集聚的决定因素。长江三角洲地区被压制较久得以释放的以"异质性"要素禀赋优势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双重分工优势,构成其产业集聚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产业集聚是以民营资本、外资资本和政府主导下的园区为主要动力,在循环累积、市场导向、规模报酬递增、知识溢出四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聚发挥了重要作用,它加快了经济中心区域的形成,促使产业向某些特定区域集中,通过配置生产要素、建设经济中心、提高产业竞争力、推进产业转移、增强知识信息溢出效应等途径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今后促进区域进一步协调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调整产业集聚的区域分布;加快区域产业集聚以促进中西部经济中心的形成与提升。  相似文献   

15.
酒店业是一个与各行各业都发生密切联系的综合性产业,酒店业本身就具备了形成集聚的条件与优势。通过对近年来文献梳理,发现城市星级酒店空间集聚研究主要集中星级酒店集聚现象及其形成、影响因素、集聚效应三个方面的问题;同时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星级酒店空间集聚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化的理论总结;对酒店空间集聚现象直接研究较少;研究方法较为单一。文章对今后我国星级酒店空间集聚形态发展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产业集聚的空间,其成长伴随着要素利用从无序、低效逐步向有序、高效的转变.本文基于长三角16城市的统计数据,实证考察我国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素集聚、专业化及政府行为时城市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实证表明,影响城市生产率的作用力主要包括要素集聚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化带来的技术进步效率等.但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中的城市,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市场化效应与政策租效应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也十分显著.因此,在市场化、区域一体化水平不断上升导致"政策租"不断耗散的情况下,提升城市生产率的关键在于提高城市非政策性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2):43-47
传统观点认为,产业集聚度越高,其对产业成长及区域经济发展越有利吗?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限度时,往往会产生"拥挤效应",导致恶性竞争、资源短缺、土地和人力成本上涨、市场环境恶化等现象,促使集聚效应下降,不利于产业成长。本文以江苏省制造业26个行业数据为例,实证分析了区域产业集聚与产业成长的关系,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四川城市化道路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市化过程是乡村人口与社会生产要素向区位条件优越、空间可达性强、适宜居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镇聚合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地域的集中过程。四川城市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大力促进乡村人口与社会生产要素向成都及成德绵地区、川南地区三个强势地域集中。重点发展三大强势地域内的城市与小城镇 ,促使其向都市圈、城市带、城市群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发展 ,以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态作为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有机结合的载体 ,形成更为广阔的城市化地区。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相似文献   

20.
基于长三角25个城市2001—2010年面板数据,本文对城市群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服务业集聚区位熵值大多在1.5以上,产业相对聚集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区位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应的弹性系数为-0.395,负效应影响明显,表明由集聚带来的该地区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开始出现逆转,作为一种"经济信号"值得关注;模型控制变量,如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政府干预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均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今后政府对服务业集聚的引导应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对集聚多样化协调、集聚协同产业的发展以及集聚配套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