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西方社会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传统的从工业生产角度解释城市增长的模型已显得过时。本文从舒适物的理论视角,分析城市舒适物与西方城市发展的关系,指出舒适物已成为城市发展及影响城市高端人力资本移入和城市活力的重要变量。文章从历史的角度概述了西方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宗教舒适物、人文舒适物、商业舒适物以及如今包括自然、人文、消费和社会的综合舒适物,指出城市舒适物及其理论范式代表着人类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思考和见证,也代表以"人的发展"为尺度下的城市反思。文章最后在分析美国城市芝加哥的基础上,总结了舒适物视角下城市发展的政策转变:从以往将城市作为单纯经济增长的场所和机器变为一个更强调智慧增长的地方,尤其注重其对居民和高端人力资本的吸引力;相对应地,城市以制造生产为主导的活动越来越被消费和审美为导向的活动所代替;城市从注重为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激励转为为大众提供舒适的公共物品。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7,(1):16-24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格局风云变换,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前人在大工业时期提出的经典理论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科学的实际需求。场景理论因此应运而生,它创造性地将文化和美学融入社会学的理论范式中,通过对3个主维度和15个子维度的提取和赋值组合,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兼顾本土性和普适性的定量分析新工具。通过在世界各国的实践应用,场景理论在经典理论优化、梳理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转换以及分析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国已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经济和社会均处于变革之中,场景理论为阐释这些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相似文献   

3.
陈映芳 《社会科学》2012,(10):70-76
城市化运动的展开,城市的发展,城市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中地位的迅速上升,是近三十年来中国演变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如果我们无法充分认识到"现代城市"之于中国所具有的意义,那我们就无法真正说明当今中国社会变动的逻辑。普遍存在于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城市想象,以及城市学研究中存在的学科间分异的现状,都不利于对中国城镇传统和现实中国城市社会的研究。现代城市不仅受到现代国家、市场以及社会的诸特性的影响,它自身的结构也构成了国家、市场、社会及其相互间关系变动的特殊驱动力和规定力量。从城市维度切入可以发现:国家对于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具有特殊的干预力。无论是城市社会研究还是以城市为重要维度的社会研究,都是从事中国社会研究的学者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社会融合"自产生以来,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没有达成一致认同、模糊不清的概念。维度标准划分的多元性、交叉性,导致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的概念表述也存在界定模糊、缺乏针对性等缺陷。通过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外来移民"社会融合"概念的基本内涵,对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合"概念的界定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选用"城市融合"来描述中国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并融入城市生活的这一过程更为贴切、合理、有针对性;保留自身一些良好的传统秉性,同时也积极适应新的城市文化,应该是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合理道路;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就是农民工在享有平等权的基础上与城市居民、城市文化相互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卢桢 《北方论丛》2014,(2):35-3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香港和澳门的新诗写作者多以都市为触媒,探寻深藏于殖民文化、本土文化之间的城市经验。一些"南来"诗人以怀念"文化中国"的姿态,抒写对本地文化经验的不适应感,或是对都市的诸种罪恶进行揭露与批判;而新一代的"本土"诗人则放松心态,他们大都将都市视为文化母体,通过诗歌表达对它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其本土性的强化,正丰富了港澳诗歌城市抒写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论述社区及城市社区概念和涵义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城市社区的研究历程,阐述了城市社区地理学的空间性研究现状,尝试性地探讨了我国在城市社区服务、治安、文化、经济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我国当前在城市社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概述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趋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中,城市认同、城市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明代中后期南京士绅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对于传统的分析模式,尤其是"城乡连续统一体"概念,提出一些新的思考.城市的行政区划,市民的日常生活、社交网络,以及时人对城市的意象都有其各自的空间维度;它们通常超越城墙的围界,但这并不必然导致"城市性"的缺失.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城市士绅与腹地农村之间的关系亦不尽相同,其具体特征受到城市发展模式、士绅家庭背景、国家政策、区域经济等因素影响.明代南京的发展不同于"中心地"模式,其士绅社会显现出较强的城市认同.  相似文献   

8.
"软实力":城市发展的另一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软实力"的维度,分析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文化不仅具有经济生产能力,作为社会资本,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针对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的有关思路.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200-207
农民工城市融入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和心理融入四个维度,农民工社会资本划分为个人关系、组织参与、政策制度和社会关注四种类型。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农民工社会资本对其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种类型社会资本都对农民工城市融入具有显著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同;高中以上学历农民工,主要依靠个人关系型社会资本促进其城市融入,高中以下学历农民工,个人关系、组织参与和政策制度三种类型社会资本共同作用促进其城市融入;政策制度对高中以下学历农民工心理融入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休闲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是当今城市休闲正在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复杂的问题.由于本土休闲的衰落及现代休闲的扩张使得城市休闲发展在两个维度上出现了失衡.因此,从学理上重新认识本土与现代的关系并分析两者融合的必要性,达到本土休闲的现代性重构及现代休闲的本土化改造以实现城市休闲在本土及现代两维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人类面对来自自身和环境的双重压力和挑战,无法回避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悖论,从城市空间架构的文化维度来审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文化空间由城市传统文化的历史空间、城市现实文化的多元化格局以及城市未来文化的伸展空间等方面构成,城市文化空间架构应注意城市空间的文化的绵延性、空间展开的多样性及其超时空性。  相似文献   

12.
江南城市与诗性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诗性文化、江南诗性文化、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空间叙事分层,显示了中国诗性文化研究在学理上的逻辑进程与经验走向。诗性文化在江南城市与北方城市的空间差异,主要是由南北不同的城市类型造成的。而在江南城乡之间,由于客观存在的"文明发展程度"的差异,形成了江南诗性文化产生"城市"与"乡镇"两种形态的根本原因;把江南城市与北方城市、江南乡镇区别开,是我们正确阐释或建构江南城市诗性文化的最重要前提。江南城市诗性文化有两个核心要素:一是不同于北方城市诗性文化,两者在逻辑上主要表现为"政治"与"经济"的对立;二是不同于江南乡镇诗性文化,两者的重要差异在于"伦理"与"审美"的不同,江南城市诗性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中国本土的都市文化模式与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2010年发布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揭示了城市化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城市中没有经济社会价值的区域,提出了"零价值区"、"负价值区"概念及"城市失用地"假设。提出了不同于城市社会学范式性理论的城市空间区位价值理论的新视角,即:政府权力、个体利益、废墟经济、文化僻陋和生态歧视已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零-负价值区"和"城市失用地"的五个原因,及其后效———"城市社会阻隔效应"。提出了分析这一新用地问题的实证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4.
智慧城市建设就是构建智能化的新型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关系。智慧城市建设首先需要技术基础,但更需要把智能技术转化为实现空间建设创新发展所需要的智慧功能,即智能技术功能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功能化创新比较突出地体现在分形化、开源化、海绵化三个方面。智能技术功能化的效果判断要看是否具有生长性和可持续性前景,判断这种成长前景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场景"化,即创造新的生活场景,使智能技术应用改变现有的生活形态和空间形态。新场景的技术基础是智能技术应用的活态化,社会管理景观是公共空间与公共平台智能化运行的"新常态"化,新的人文生态景观是指日常生活环境中文化氛围的重构。  相似文献   

15.
《东岳论丛》2017,(7):61-71
文化在城市与社区发展中的角色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前沿的城市研究文献探索文化如何与人、与地互动构成一个场景(scene)从而定义一个城市社区,并且这样的一个城市社区场景如何进一步影响居民的态度和行为。当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任何一个场景,它的构成不是自动的。需要参与者主动积极地用文化策略连接融合各种独立的元素,场景才成为可能。在城市或社区场景制造中有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个主要参与主体,不同主体使用不同的文化策略来表达和倾诉自己利益。按照这样的逻辑,城市与社区已经变成一个增长机器和娱乐机器的结合体:文化增长机器。一般说来,政府管理者把文化当作一种市场和社会回应策略,市场视文化为新的经济利益点,社会群体或组织把文化当作自我表达的一种手段。因此,城市或社区文化场景制造具有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等三重特性。只有这三种特性达到平衡时,一个成功的城市社区文化场景才能形成,才能对本地区增长与发展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北京798艺术社区、温哥华的格兰维尔岛(Granville Island)社区、赫尔辛基的电缆厂(the Cable Factory)艺术社区等三个案例来解释文化增长机器对于后工业城市与社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方论刊》2012,(6):6-7
自2000年起,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隶属于市投资控股公司)率先在国内开展绿色节能研究及工程实践,12年如一日坚持不辍,现已从深圳本土建筑科研机构一跃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全国绿色城市建设技术服务的领军企业。深圳市建科院站在历史高点,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立足绿色建筑领域,紧密围绕绿色城市建设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1):25-34
随着城市功能由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生活文化设施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本文以场景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丽江大研古城酒吧、中关村创业大街咖啡厅、景德镇创意市集草根类文化设施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草根类生活文化设施由民间自发形成,与社区生活联系紧密,市民参与度高,时尚,富有活力,是激发城市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生活文化设施只有依托特定的文化空间环境,与多样性的文化实践活动、多种类型人群的互动整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场景”,并通过“场景”展示出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吸引力,才能发挥独特的效用。本文以社区、生活文化设施、多样性人群、文化实践和价值观五个维度,分析中关村创业大街、景德镇创意市集如何通过整合当地资源,分别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核心,以吸引网络人才为重点和以陶瓷创意设计为主体、以吸引陶瓷创意人才为重点的各具魅力的“场景”。本文还探讨了场景理论的特点和价值,提出场景理论中国化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丛建辉 《贵州社会科学》2021,381(9):125-134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289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在分析城市形态对碳排放影响机制基础上,引入景观格局指数表征五种城市形态,运用岭回归方法对城市形态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其在三类不同人口密度城市所表现出的影响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城市形状复杂度对样本城市碳排放产生负向影响,城市各类功能区的非均匀分布并不必然增加碳排放;城市破碎度的增加显著提升碳排放水平,且在人口稀疏区这种影响程度更高,说明城市功能区之间的连通性有待加强;城市中心性对碳排放的负向影响程度较大,但在人口集聚区城市却表现出正向影响关系,意味着城市需要灵活选择内部空间结构聚合模式;城市紧凑度整体提升了碳排放水平,表明多数城市形态主要满足了几何形状方面的紧凑性但城市功能紧凑性不足;城市规模扩大对碳排放未产生显著影响.面向碳中和愿景的城市形态调控思路主要包括将碳排放控制指标纳入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结合城市功能优化调整城市布局紧凑度、择机实现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发展模式的转变、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城市形态的深度融合以管控城市破碎度等.  相似文献   

19.
"获得感"是当前民众客观需求满足与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直接反映,与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追求和满足紧密相关.本研究基于民众对获得感和美好生活需要概念的社会心理表征,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媒云图数据中心美好生活状况调查(Better Life Survey 2019)大样本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考察民众当前美好生活需要及其各维度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探讨了多维度获得感测量指标对三种不同维度的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结果显示:民众美好生活需要总体水平较高,在各人口学变量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社会阶层的解释力相对较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获得感不同维度与美好生活需要关系紧密,但各维度相关指标的具体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全以及"获得共享"中的赞美贡献者,与美好生活需要国家社会维度的关联更为紧密;"获得内容"中的身体健康和"获得环境"中的社会安全,对美好生活需要家庭关系维度有更显著影响;"获得内容"中的升职加薪和"获得体验"中的过得舒适,则对美好生活需要个人物质维度有更显著影响.明确不同层面获得感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具体影响,可以为新时代创新社会治理,以促进社会改革发展、保障民众生活质量提供有效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于文化全球化产生的影响,全球化的怀疑论者和一部分文化全球化支持者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运用建构主义关于规则二元性的观点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可见,怀疑论者和部分文化全球化支持者在看待文化全球化时都存在片面性.面对文化全球化与本土文化间的冲突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应当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文化的建构作用,成为在新的全球治理规则和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