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汉文学史"(19ZDA260)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发出,对前现代时期的东亚古代汉文学史进行重新书写. 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诸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共享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等共同的文化平台.在东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东亚文人用汉字创作出了海量的汉诗、汉文、汉文辞赋、词曲、传记、纪行、小说等文学作品,这就是"东亚古代汉文学".东亚古代汉文学不但载体是汉字,而且诗文中使用的语汇、意象、修辞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家对东亚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东亚古代汉文学亦有其自身的独特面目,对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拟效,亦有很多新变的元素.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延续与拓展,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自然有着源流关系,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2.
泰不华是元代中后期有代表性的蒙古族诗人,他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汉文诗,这些诗歌重视用典,善于用典,表现出很强的汉文化因素。他的汉文诗折射出元代多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3.
丽江纳西民众的藏传佛教信仰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元代,藏传佛教对纳西族基本无影响.在明代尤其在清初以后,藏传佛教在丽江得到较快的发展.至清乾隆年间,藏传佛教在丽江纳西族中仍有着很大影响.而其在近现代逐渐衰落,主要与木氏土司统治的终结、多元宗教的传入和汉文化的影响有关.近年来,藏传佛教在丽江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心荃 《学术探索》2005,(3):127-130
纳西族是生活于云南西北部的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历史,她的东巴文化早已为世人关注,而盛于明清时期的文人创作虽有研究,但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选取明代木氏作家群的代表木公和清代旁姓作家群中成就显著的桑映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他们在创作上与中原文学的联系,探讨这一时期纳西文人创作的价值所在。本文认为木、桑的创作价值在于体现了纳汉文化融合的模式之一——人格认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史视野中的明代云南市镇研究,对明代云南市镇发展的基本定位、主要状况及一系列相关专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但明代云南市镇研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仍需进一步深入拓展。这一阶段明代云南市镇研究的特点,一是对明代云南市镇发展的总体轮廓和发展水平有较多的探讨,但具体内容不够清晰;二是现有的专题研究,虽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云南市镇发展的某些特点,但空间还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6.
汉文化作为历史发展中的主流文化始终冲击着周边少数民族的边缘文化,触动其文学的发展.但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情况不一,因此在与汉文化的交流互动中,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景观.北方民族文学便是其中一个别具特色的系统.历史上,北方民族的情况极为复杂,各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吸收汉文化,使得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学发展的融合互动呈现出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证明代云南所建儒学的数量及建学时间,论述明代云南儒学发展的地域差异,探讨儒学学址的变迁及其原因,认为云南官学网络系统在明代取得了划时代的发展,官学教育的基础至此奠定,而在其二百余年的演变历程中,地理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萧韩家奴是辽代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其一,直笔修史,对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二,关心朝政,直言敢谏,以文学之才为兴宗朝治国安邦做出了贡献。其三,思想进步,善于吸收和利用汉文化,将重要的汉文典籍译为契丹文,促进了辽汉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汉字是汉文化的原子核,是汉文化的生命基因“原型”,亦是汉文学最基本的“文学单元”,文学创造的“方法元”及其表现的“技巧元”,艺术价值的“审美元”。汉字创造的全部逻辑就是汉文学创造的“艺术基因”。  相似文献   

10.
刘渊然与云南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高道刘渊然在云南传播道教,开宗立派,创立长春派;设置道官,在云南设置了"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三级道教管理机构;招收门徒,为云南培养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道教人才.他对云南道教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使明代云南的道教逐渐走向兴盛,并在全国道教界赢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对民国以后诸多学者有关云南物产著述作简要梳理,以期按图索骥,重新认识、发现、发掘乡土文化,让云南物产研究在西南边疆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透过物产研究,更加肯定云南文献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云南的城镇在明代飞跃发展 ,城市的规模、城镇的分布、居民的构成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都与大规模的汉族移民有关。汉族移民大量进入云南 ,建立卫所 ,实施军政同城制度 ,掀起了云南历史上大规模的筑城运动 ,促使云南城镇规模扩大 ,数量增多 ,城市功能更加健全。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移民为云南城市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云南通海县纳家营村回族的亲属制度为例,分析了回族亲属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认为回族作为一个外来民族与中国本土民族结合的群体,其亲属制度受阿拉伯文化与汉族文化的双重影响且受汉文化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王世贞著述宏富,真伪杂陈,对其进行辨析和梳理是王世贞乃至明代文化史研究的基础。文章专门讨论现存王世贞著述中评点之作的真伪问题,对于寓目的十五种署名王世贞的评点作品——考察其文献形态、版本情况、具体内容,考辨真伪,说明理由,指出其中两种为真,十种为伪,三种存疑。  相似文献   

15.
在汉文化圈中所谓的"西学",大致包括了两部分的内容:一是西方人在中国或东亚地区用中文介绍的西方学问;二是中国或东亚学者所理解和认识的关于西方的学问。本文主要叙述近百年来关于明清之际汉文西书新史料发现与整理的实况,并就整理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作简要的评论,提出作者关于如何进行明清之际汉文西书整理的粗浅看法,进而从学术史编纂的角度,提示了新史料的发现与整理,对于重写明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安形象因其政治属性与汉文文学特色成为韩国古代汉诗文学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地位"的文学符号,长安形象在新罗汉诗中的出现,高丽朝和朝鲜朝文学中的接受与再创作过程,映射出经历唐宋狂热崇拜、金元憎恶交流、明代亲善认同、清代憎恶交流等发展阶段,反映了韩国古代文人对中国认识的演变,其中蕴含着国家民族主体间性文化交流、文学语言主体间性意象审美的双重规律.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发展的历史。过去没有自己统一文字的民族,其文学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壮族虽然接受汉文化相当早,在文学上,据有稽可考的,自唐代以后就出现了用汉文写作的文人,且作品不少;但就整个文学而言,主体还是民间口头文学。其他许多少  相似文献   

18.
锡伯族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学习汉文汉语。世世代代都从汉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同时也为建造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大厦添砖加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综观锡伯族的传统文化,从思想到内容,内容到形式,以及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大体上都与汉族相同。其发展和演  相似文献   

19.
王彦霞 《北方论丛》2013,(1):100-104
中国古代通俗史学源远流长,但其著述之极大丰富则在明清时期.在诸多著述中,由《资治通鉴》产生的通俗史学著作独树—帜.在通鉴学领域,清代通俗史学一方面承继前代通俗史学余波而来,一方面又因时代和学术背景不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较明代而言,具有更自觉的史学普及意识.在篇幅上短小精悍,体例上灵活多样.在叙事方面,则简洁明了,更加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20.
由于历史的偶然 ,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曾任云南姚安知府 ,历时 4年。短暂的 4个春秋 ,虽于李贽和云南历史不过是白驹一瞬 ,但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年宦滇生涯是李贽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从祖国边疆吸收精神食粮 ,通过自己的社会实践和著述 ,充分展示了他反封建、反理学的斗争锋芒。与此同时 ,这颗彗星降临云南 ,也给地方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和热。史载 ,李贽去滇时 ,“士民攀卧道间 ,车不得发。”[1 ] 近代云南名宦由云龙声称 :“其伟论卓识 ,自足续往古而开来学。”[2 ] 因此 ,探讨李贽宦滇之行 ,不仅有助于研究这位杰出思想家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