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本文在理论分析了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物价水平的一般关系后,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与产出的相关性比较强,但跟物价的相关性比较弱,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与实体经济相脱节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具有内生性,中央银行对其可控性正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就是货币供应量的变化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或者说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的其他变量的,如产出、物价和就业等等。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认识不同,就会选择不同的货币政策,同时对货币政策在宏观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也不相同。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3.
货币—产出之间的影响关系涉及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需求管理政策的可行性。我们对货币—产出之间影响关系的一些典型化事实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统计检验 ,发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化事实在我国经济运行当中并不成立。这说明在目前实行稳健性货币政策的过程当中 ,我国货币政策的非中性原因和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与政策工具和市场条件相关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在一个有效的货币政策框架中,中介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按照选择的中介目标,各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汇率目标型、货币总量目标型、利率目标型、通胀目标型和隐含中介目标型五种基本类型。决定一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的仍将是一国的经济金融现实。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一个次优选择。继续采用货币供应量法并不意味着对货币供应量法的全盘肯定,当前应当加强对货币供应量法的完善工作,加强基础性工作。  相似文献   

5.
薛瑞鑫 《学术论坛》2007,30(7):103-105
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而且越来越密切.股票市场的发展深刻影响着货币的供给需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而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化、利率变化等调控手段也在影响着股票市场.在我国股市深刻变化的今天,对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调控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理论上,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通常在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选取,然而由于我国利率管制所引致的金融指标体系的扭曲,使得利率在中介目标上的作用难以评价。在目前我国特殊的货币政策实施环境下,以利率为中介目标是不可取的,而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又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我国存着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差、货币供应量的相关性不理想、公共市场操作等手段难以奏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等问题。虽然近年来通胀定标的兴起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尚未具备实施通胀定标的条件。鉴于我国目前的现实并结合发达国家施行货币政策的实践经验,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目前只能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前提下的渐进优化。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如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是个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就货币政策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现状以及货币政策的选择取向等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的主旨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现代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货币信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笔者通过货币政策影响股票价格的实证研究,阐述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货币当局与投资人可以借鉴参考的研究之一,对于说明货币供应量是怎样通过货币传导机制而影响股票价格的是有好处的,对于探索股票运行规律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政策制定者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可控性、可测性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作为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补充的影子银行的存在降低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有较大负面影响,但同时对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大概率的正面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估测发现,2018年影子银行信贷总规模达729万亿元,占当年GDP90万亿元的809%。对此我们必须思考规模庞大的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快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改革进程,强化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疏通利率传导机制,既保证有效监管也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影子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影响,注重预期的引导与调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货币因素与输入因素对我国物价上涨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利率、汇率及货币数量调控物价的效果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得出结论:物价、利率、汇率以及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协整关系,短期内物价对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反应最为迅速.从而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货币政策以数量型调控为主,结合价格型工具以控制通胀.  相似文献   

11.
运用X-12季节调整法、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处理非平稳序列的方法对货币供应量与股市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研究货币供应量这一中间目标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与股票价格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其中M0是股票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货币政策理论的核心内容,历来也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货币政策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货币中介指标能否正确发挥作用,国际上通用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如果这些金融变量在一定的环境下发生扭曲就不能充分发挥中介作用,影响货币政策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和外生性的实证分析发现,货币需求是影响我国货币供给过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固定资产投资、银行信贷和消费需求是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国应基于货币需求来实施货币政策调控措施,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其对宏观经济调控的效力.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8~2017年共38期季度数据,通过货币供应量M2、货币市场利率R、国民收入GDP、物价水平CPI、投资K、消费CO之间构造VAR模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有效性,得出我国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梗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国有企业与金融改革、提高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建议,以构建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利率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5.
超额货币问题对于整个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系到以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作为核心手段的货币调节工具是否有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超额货币的认识、测量以及成因的主要假说,在逐一进行评述后指出未来研究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童泽恒 《社会科学》2000,(10):28-31
随着各界对我国处于通货紧缩状态的共识 ,如何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成了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对货币供应扩张传导途径的研究 ,作者认为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微观环境。决策层的货币政策应当着眼于培育和完善各种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 ,同时创造条件使商业银行具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企图通过简单的扩大货币供应量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方法 ,在理论和实际操作上都是不可行的。一、货币供应扩张的几种传导途径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表明 ,在市场经济国家 ,货币政策的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的 ,…  相似文献   

17.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 点。本文以宏观经济为背景,从短期和长期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动力、货币供给量中介目标 的作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方面,分析了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原因。并从提高政府信誉 、增加货币供给量、改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加强与其它宏观经济政策配合角度,提出了提 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从长期的调控效果来看,货币供应量作为房地产市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利率指标则存在与调控目标背离的可能性.本文基于VEC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表明,货币供应量增量对房地产价格指数有一个较长期的影响,贷款利率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则极其有限.在方差分解中,除了房地产业自身的需求惯性外,对房地产价格指数贡献最大的宏观经济指标是货币供应量,其次是利率.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发挥既有积极影响,又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仍受到很大的制约;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作用整体上并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我国货币政策效应并不显著。加强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加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完善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银行的功能,通过“货币创造”对货币政策实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VAR模型,利用动态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方法,来分析中国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而说明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影子银行通过增加实际货币供应量和流动性,产生了强烈的物价效应,并对货币供应量具有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