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舆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孙志刚事件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众舆论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国家与社会这一分析框架中,对公众舆论做出界定,并在孙志刚事件分析的基础上,动态地揭示了公众舆论是如何从社会中产生,又是如何又作用于国家的,在此意义上,公众舆论就是国家与社会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体与政府形象的关系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重要内容 ,媒体作为重要的公共领域在塑造政府形象方面 ,具有其他载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对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建设 ,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公民社会中的公众舆论与媒介舆论的异同 ,从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入手 ,就如何塑造政府形象提出一系列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目前所说的喀麦隆的“公众舆论”实际上是长期的历史、社会和政治发展的最终结果 ;从根源上追溯公众人物如何使用这个术语 ,有助于对之进行考察。本文将把喀麦隆的“公众舆论”的出现分为“三个阶段” ,即非殖民化时期、“大一统”时期和政治相对自由以来的时期 ;三个阶段持续地相互作用 ,并且都与喀麦隆政坛相继的结构变化息息相关。由此 ,我们可以看清公众话语发生变化的领域 ,看清国家政治的参与者 ,并对有关的政治状况进行思考。对“公众舆论”的“测验”能说明喀麦隆自1990年代“转型”以来政治话语、政治“活动”(相对于政治“职业”)和政治操作的各个方面 ,这也是作者想要阐明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临武瓜农之死作为个案,考察了微博舆论中公众情绪的形成与传播的框架。文章认为,公众情绪作为集体行为与社会抗争的重要因素,在微博舆论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公众通常话语共意、身份共意、情感共意等方式,构建起情绪传递的框架。  相似文献   

5.
王俊杰 《理论界》2014,(5):89-91
从辩证法视角理解公众舆论引导问题,主要从联系的普遍性和发展的方向性入手,分析公众舆论引发的问题和原因,以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方法论来建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将辩证法贯穿于公众舆论引导的始终,不仅是公众形成良好价值观的科学理论,还是实现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更是促进网络时代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公共舆论的社会监督作用日益突显。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是产生健康、负责、理性公共舆论的前提条件。公共新闻中传播主体和话语权向受众的迁移、传播内容的平民视角以及与受众互动的双向、多向传播形式的传播特点,表明其具有培育公众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借鉴公共新闻的这些传播特点有利于培养我国公众的公民意识,营造一个健康、负责、理性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7.
对现阶段我国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舆论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日渐凸显.公众通过网络媒体实现公众政治参与,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并通过影响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实现民众的公共利益,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但是,网络舆论还存在着法制建设不健全,容易被利益集团操控,主流媒体信息失真等缺陷.提高我国网络舆论监督作用,不仅有赖于政策与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更有赖于政府、网络舆论、公众三者的整体发力.  相似文献   

8.
政府、媒体、公众是影响社会舆论最为重要的三极,其复杂而相互依赖的关系共同构成舆论引导格局,任意一方的强弱变化都可能影响舆论引导效果,对舆论格局产生影响和冲击.本文在分析政府、媒体、公众三者之间产生互动关系的内在动力及交互影响的基础,对网络时代如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中经常充斥着非理性情感,它由公众同情产生。公众同情是新闻媒体通过报道受众共同感兴趣的事实、激活其共同社会体验而形成的集体性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媒体倾向于运用冲突框架和形象标签,以煽情方式报道反常事件来感染受众,同时激活受众的深层社会记忆而激发心理共鸣。这种心理共鸣的能量通过闲谈方式释放出来,使激情话语占据了网络舆论的主导地位,消解了话语的陈述性质和对话空间,导致网络舆论呈现非理性色彩。公众同情是网络舆论非理性色彩的核心建构要素,更是网络舆论发展的基本驱动力。若要规避网络舆论的非理性后果,需要控制好情绪源,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事实,避免由其刺激引发的社会感情能量过度释放。  相似文献   

10.
纪忠慧 《南京社会科学》2012,(10):95-101,109
舆论管理创新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涉及到社会深层结构变迁、公权力主体站位、政治与社会稳定以及公众话语权等诸种矛盾关系,需要采用多学科的交叉视角加以审慎处理。舆论管理的主体与客体、职能与任务、规则与价值等范畴,既是舆论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进一步探索舆论管理哲学的理论前提。舆论管理研究蕴含着对民主制度和自由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其根本目的在于,透识"权力、舆论和社会深层结构"的复杂运动,深化对于人自身及社会力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舆论引导不仅是宣传思想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领域,而且已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的方面。舆论引导贵在有效,对于效果的细化分析是把握舆论引导的前提。对于舆论引导之效的把握,可以从分析效的维度入手。实现舆论引导的预期效果,需要有效运用推动效果达成的因子,统筹好传播信息量、公众参与面、意见权威性和结果认同度等在舆论引导效力上的作用发挥。科学把握舆论引导的效果,应当基于民意调查,立足舆情分析,重视行为反应,并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反馈路径。  相似文献   

12.
从理想状态来说,公众舆论的期待与法院的判决结果应该是一致的,即在死刑案件中实现正义这一共同的价值追求。但颇为奇怪的是,在诸多焦点性死刑案件之中,公众舆论往往与法院的判决结果呈现出冲突乃至对抗的面相:民愤——抵抗模式,民怜——顺应模式,民冤——纠错模式。其原因在于,在抽象的"正义"、"报应"之下,社会公众与法院对于正义的理解以及报应的具体实现方式是有着根本区别的,此乃引发公众舆论与法院之间冲突的观念根源;而国家从复仇到宽恕的死刑司法政策转向则是引发冲突的现实推手。如果说,社会公众的复仇观念并非"毒药"或者"疾病",法院控制死刑适用的既定司法政策——"宽恕"也并非疗疾的唯一良方,那么,在宽恕之外,我们必须确立还原性标准,即将公众舆论对死刑司法控制的影响具体化在"罪行极其严重"之中;以及激活宽恕机制的社会环境,即构建双方共同遵循的行为规则。  相似文献   

13.
突发性群体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和对抗性,极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社会管理带来严重危害,甚至引发公众恐慌和社会动荡。面对突发性群体事件,新闻媒体应当在维护国家利益、服务社会稳定、满足公众需求的前提下,及时、客观、全面地报道事件进程,并通过有效的新闻监督,促进社会矛盾和危机的化解。与此同时,新闻媒体还要找好角色定位,正确处理好事件报道与接受管理、履行社会责任与扩大自身影响、工作热情与理性思考、单兵作战与分工协作等关系,使公众舆论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圆满解决。  相似文献   

14.
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受到公众和媒体的高度关注。高校突发事件陷入网络舆论漩涡的比例和频率也更高、更快。如何化解危机,得到社会理解,扭转并提升学校的公众形象,有赖于高校在突发事件面前的舆论引导能力。在突发事件面前,高校要在第一时间报道事件真相,善待、善用媒体,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术界对于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现实主义舆论观和自由主义舆论观分别在学界占据主流。目前美国学界在这一问题上一般持融合态度,学者基本都承认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的制定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只是在关联程度上存在分歧。本文将回顾美国学界在公众舆论与外交政策领域的研究历程,分析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论分野,归纳主要的分析路径,并对未来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舆论意识已经是现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构成和基本支撑。没有对于新闻舆论影响的掌控能力,很难完成政治运作。把握人心与意愿是执政能力的体现重点。执政实践最终集中体现于实现执政党的意志与选择。贯穿历史与现实、解读执政方式与重点转换的钥匙,即如何处理与公众有关的信息——从控制信息传播渠道与范围,到在信息全球流动背景下努力在包括大众传媒在内的多种信息渠道中传播体现自己意愿的信息,实现信息强势,从而既影响新闻舆论场,又通过新闻舆论影响人们的口头舆论场与各群体内部舆论场。这样的转换,亦即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执政方式与重点的转换。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执政能力基本构成的舆论影响能力,可以视为从历史与现实、战略与对策视角认识执政规律和政治文化的切入点与着力点。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公众舆论和社会大众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越来越大,公共外交成为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成为了各国对华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本文以法国驻华使馆的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统计和文本分析的方法,研究微博的内容、形式和影响,探究法国是如何做到通过微博外交来提升国家软实力,为我国开展以新媒体外交提供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搞好舆论监督,是优化廉政建设的社会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本文试对舆论监督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特点、任务等问题作初步探索。一、舆论监督对廉政建设的作用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主要形式之一。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们对某人或某事所抱的态度、倾向诉诸于议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这是公众理智、情感、意向的统一和集中反映。舆论具有一定的社会制约力,它通过肯定、赞美来支持和鼓励某种行为,或通过批评、鞭笞、揭露来阻止某种丑恶行为并加以矫正。它是配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的有力辅助手段。舆论对廉政建设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通过宣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及国家的法律法规,以规范人们特别是国家公职人  相似文献   

19.
善治逻辑与善治生态是网络舆论治理的两种选择方式。善治逻辑体现网络舆论治理的现实回应,面临同构性问题、对象性问题、关联性问题和转换性问题的思维局限,容易在实践层面陷入"为我型"网络舆论治理框架的束缚。善治生态彰显网络舆论治理的要素关联,克服并超越了善治逻辑的思维局限与实践难题,"伦理—国家"生态、"法律—社会"生态、"道德—公众"生态是其结构形式。由舆论平权向网络赋权转换、由技术统治向资本批判转换、由网络围观向网络公民转换,是基于善治生态的网络舆论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0.
许多考察妇女政治权利变化的研究,都集中关注国家和国际政策中妇女权利的明显改善与否,以及国际、国家和地方层级的代议机构中的性别均衡。这种研究自然会导致对关于妇女权利之舆论的关切,因为关于妇女权利之舆论为各种政策与代议机构的合法性提供了支持。然而,如果单独进行考察,就会发现,与政策和妇女代表性的变化一样,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的舆论变化,也产生了一个关于妇女状况的不完整图景。关于妇女权利发展趋势的统计数据背后所存在的事实至关重要,如果为妇女政治权利提供支持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了转移,那么,对这些事实的了解就必不可少。我们使用来自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前后数年的科威特的数据,以证明关于妇女权利之舆论的缺乏变化如何掩盖了影响妇女的政策与实践中出现的重要社会动向。1994年时,对妇女权利的支持在绝大多数和拥有特权的公民中明显存在;但到了1998年,在大多数公众中支持减少了,而在身处社会网络之内和拥有特殊的政治与文化议程的那些人中支持则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