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别平等是19世纪以来妇女运动的核心诉求。在19、20世纪之交,个体性别观之形成围绕着生理决定论和文化养成论的辩论展开;与此同时,性科学的崛起也意味着性相(sexuality)在个体性别身份建构中,益发成为关注的焦点,益发成为与(生理)性征(sex)、(社会)性别(gender)鼎立而论的重要组成。本文拟以同为1928年出版的《孤寂深渊》和《奥兰多》为文本依托,由此一窥20世纪初期英国社会复杂的性别观念;论文并采朱迪丝·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gender performativity)为视角,对比探讨这两本小说在建构主体性别与性身份上的不同侧重策略。本文认为,《孤寂深渊》欲以“性倒错论”科学话语为同性恋者开脱污名,塑造了20世纪英国社会第一个公开的女性性倒错者形象,但是其主人公仍深困在僵滞的二元性别规范中,无法提供性别身份平等的启示。而《奥兰多》以主人公变性、变装等荒诞的情节刻意错置了性征、性别和性相,挑战了异性恋规范所强制框定的三者对应关系,从而建立了一个性别意识流动、性别身份宽容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
张海燕 《兰州学刊》2012,(9):191-194
《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在女主人公争取和捍卫女性自我言说、自我命名、性主动地位、与白人同等工作权利的故事中,表现了黑人女性构建自己作为黑人、作为女性的种族身份与性别身份的主题,其中寄予了黑人民族的希望与理想。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6):112-116
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从解构主体性入手彻底否定了性别身份的确定性,进而认为性别身份通过反复操演处于飘忽不定的流动状态;20世纪美国南方著名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两部经典作品笔下女主人公的性别身份并没有被赋予一个静止的"文化标记",而是处于不断被建构和解构的开放场域;借助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麦卡勒斯独特性别理念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原因,这种不稳定的性别身份从根本上剔除了南方霸权文化对二元性别规范的强制性逻辑,真正达成"消解性别"的要求,从而为女性发掘出更具多元的个体生存价值。  相似文献   

4.
《觉醒》与《寡妇赞歌》都是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主人公觉醒后开始身份建构为线索的小说。两部小说在叙事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两位主人公基于相同目的的身份建构之旅的结果却大相径庭。试比较两部作品中促进主人公觉醒的相似积极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她们的影响,从而解释其身份建构结果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10,31(1):106-10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一部成长小说的情节通常讲述主人公一段特殊的经历,主人公认识到使得这个世界、社会、周围人们以及自己产生重大变化的真理。根据埃里克森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理论,青少年时期的任务是实现身份认同,避免角色混乱。在凯伦·海瑟的《走出尘土风沙》小说中,主人公比利·乔·科尔比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与失去母亲的痛苦。在身份认同与角色混乱的斗争中,她成功地克服了身份危机,实现了身份认同,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习传进 《江汉论坛》2006,(9):124-12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美国非裔文学批评,作为一种被边缘化的少数族裔话语,也属于一种文化身份批评或文化身份话语。文化身份批评探讨文学与身份认同的关系,分析文学对身份建构的启迪意义。这里的身份包括性别身份和民族身份。美国非裔文学批评家的民族身份与性别身份观念,与后现代主义及与之相关的后殖民理论有着内在关联性、一致性和矛盾性。这些理论都对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种族观和性别观进行了批判和反省,对身份的认同与建构进行了深层透视,力图颠覆欧洲中心主义的种族、性别本质论,走向文化身份的建构论。  相似文献   

7.
王秀艳 《阴山学刊》2007,20(5):55-58
《啊,拓荒者!》,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8.
“反观看”指文化生产中的一种自觉的女性主义实践,反抗的是性别控制结构以及作为父权制替代品的消费主义对个体的占有性注视.表现为被看者在自己的客体、对象化身份中注入主体性,创作者赋予作为被看对象的主人公以主动权.相对于强调“反观看”的女性主义性别政治意义,探寻对于本土当下有实际意义的“反观看”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身份动态性理论,从性别、话语风格和身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影视作品中的部分话语进行分析,目的是揭示性别决定话语风格的片而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尝试用后殖民主义视角分析小川乐的《欧巴桑》中主人公直美作为少数族裔诉求自己身份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身份危机的产生、身份追寻中的困惑以及身份的建构,从而论证直美对自我身份诉求的这三个阶段与霍米·巴巴提出的后殖民文化的建立所必须经历的由否定到协商再到杂合的过程是相一致的.本文的意义在于指出了少数族裔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第三空间”内寻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建构自己的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