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人本位世界"和生产的人类过程及社会过程出发,劳动是财富生产中惟一的人类耗费,这种劳动耗费构成社会财富实体,形成财富的值.在商品经济中,财富的值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因此,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2.
社会生产力包含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后者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越来越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就此谈点看法。 一、精神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关系 精神生产力是指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知识力量,由劳动者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水平等要素构成,它是实现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文化知识是劳动者文化水平的高低,知识的多寡,是决定劳动创造力大小重要的条件。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没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技  相似文献   

3.
蒋海益 《江汉论坛》2002,3(7):39-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着重对生产要素职能(功能),尤其是资本职能(功能)进行价值分析。在人类社会早期,劳动作为唯一要素决定价值;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已是多种要素功能互补共同决定价值。所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绝不是“价值一元论”。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重新诠释为“功能价值”分析,既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也将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财富生产的过程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第二类是财富生产的人类过程,第三类是财富生产的社会过程。财富的生产过程是这三类过程的统一。非劳动要素在财富生产的自然过程中的作用是“按要素分配”的自然基础,非劳动要素的所有权是“按要素分配”的社会原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总价值“按要素分配”的量的界限,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深入的重大经济学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5.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重新理解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唯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正用意 ,并不是解释经验现象中价格变动的规律性 ,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并没有以劳动价值论来否认资本主义社会“按要素分配”的现实。在马克思看来 ,非劳动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者由这一类要素获得收入 ,首先靠的是这一类生产要素的私人所有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本质上是一个为人类发展而设置的评价体系 ,它在评价个人对社会的作用上将劳动看作惟一的标准 ,认为个别生产者对社会的真正贡献只能是他所投入的劳动。在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中 ,关于劳动是人类及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非劳动者依赖劳动者而生存的观点是最基本的思想 ,劳动价值论只是他的这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在经济理论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各种因素矛盾运动在当代新发展的崭新概括,是对当代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新总结,它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理论与学说。第一,它是对决定生产力水平的诸要素矛盾运动的崭新概括。我们知道,社会劳动生产力是指一定时代的人们结成一定的关系,运用物质手段,作用与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了社会的人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中总是包括了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人,用于劳动过程的手段和条件,即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这三个因素是任何时代的生产力都具有的。社会劳动生产力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不同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并不是生产力的构成由三个要素变成了两要素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英国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原始部落遗址中“愈合的股骨”的阐释,涉及到人性生成这个古老的学术问题。原始人类对失去劳动能力的伤、病、残、老人产生了怜悯心理,这无疑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的重大进步,但是将其归结为原始人类开始懂得了怜悯,这就是把因果关系本末倒置了。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人类由野蛮社会进化到文明社会的动力和根据,不应该用人类的情感、道德、人性来解释,而应该到人类的生产实践中、到社会经济关系中给予说明。人类不是因懂得了怜悯而进入文明社会,而是在文明社会渐次到来的过程中才逐渐懂得了怜悯。从“愈合的股骨”阐释中折射出两种历史观对人性阐释之根本对立,其焦点在于:到底是用历史解释人性还是用人性解释历史。唯心史观用人性解释历史,唯物史观则用历史解释人性。  相似文献   

11.
廖宇翃 《西部论坛》2011,21(1):41-46
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践需要我们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拓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关系理论为统筹城乡发展指明了方向,即缩小农业与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对此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二是要增加农业增加值,发展现代农业,这方面,舒尔茨基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的通过向农民投资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则为我们提供了可行之路。农民获得足够多的知识和信息,无论对于发展现代农业,还是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非常重要,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城乡之间知识和信息分布不均衡,应强化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和信息传播功能,通过大众传媒的城乡均衡发展促成知识和信息的城乡均衡分布,进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知识员工与雇主的和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维德  金彪 《社会科学》2006,(10):130-136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与雇主的关系是企业的主要劳动关系,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知识员工与雇主的劳动关系重要性出发,阐述两者之间和谐关系的出发点。通过对知识员工与雇主不和谐关系现状的分析,对如何建立和谐的知识员工和雇主关系进行了研究,为建立更合理的企业劳动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基于知识流动的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有关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研究正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研究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基础上,以知识流作为基点,细致分析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的影响因素,结合SECI螺旋模型构建出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模型,为分析产业集群知识创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发生了根本变革,知识力成为国际竞争力的中心.知识力以科教力为核心,提升科教力是发展知识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基于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经济对我国科教力的挑战,并就此指出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可分为行业间、行业内的社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宋代手工业生产中已经形成了细密的行业间和行业内社会分工体系,但生产过程中的专业化劳动分工并不发达。因此,宋代手工业分工的发展对商品供给的增进作用主要是表现在商品种类的扩大而不是同一种商品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谷继建 《晋阳学刊》2007,(6):113-118
我们一直承认父权、母权之分,但不同意母权被父权替代的首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仅限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及以前的社会形态),母权向父权社会更替的过程中起关键因素的当属生殖崇拜到生殖淡化或生殖转移,父权确立以后,经济的渗透力才是关键因素,它造成父权、母权之间的权力非持平,这种不平衡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逻辑结构,它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目前母权低下的状况;再者,当所有综合因素起作用时,女性的阴柔美在长期的这种社会逻辑下形成了一种状态、一种美、一种心理结构,且不易改变。要改变父权对母权的优势地位,只有从经济渗透力对父权、母权权力非持平和对女性阴柔美建构历程的决定作用入手,以社会逻辑的内生性来构建父权、母权未来权力持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7.
周继明 《云梦学刊》2005,26(6):140-14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技术的深化,知识经济时代正拥抱着新世纪阔步同行。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档案馆会越来越青睐,故传统的档案馆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作为整个社会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点是知识管理。  相似文献   

18.
美学与艺术也是一种生产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炎 《文史哲》2004,46(3):23-27
人们对"生产力"的认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不断深入的。在以农、林、牧、渔为代表的第一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前工业时代,人的体力和经验是最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在以机器制造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工业时代,科学和技术跃居于生产力要素的首位;而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后工业时代,美学和艺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也便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新的生产力要素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加以实现的:首先是制造直接用于审美欣赏的精神产品,其次是这种产品的衍生物,最后是实用产品中的审美附加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产业特征有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突出特征主要表现在 ,产业的高技术化、产业的高度软化以及产业的服务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鲍德里亚提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基础已经从生产性劳动转移到非生产性劳动领域,特别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工作模式,这使得传统革命理论的现实基础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动摇,因为基于”生产的幻觉“即产业工人作为革命主体的阶级力量已经消失,在他看来,资本主义新的社会变化将使传统形式的社会反抗和革命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