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论语》诠释成果分为新、古两种诠释体例,一种是以经解经式的"古"式《论语》诠释;一种是学科分治式的新式《论语》诠释。新式《论语》诠释按照文、史、哲三个学科划分出文学式的《论语》诠释、史学式的《论语》诠释、观念性的《论语》诠释三种不同风格。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深入,以经解经的古代治经方式被现代学人归入历史中。与之相对应,新式《论语》诠释模式已经成型。《论语》诠释在学科分治中,形成了文、史、哲三个学科的学者各自独立地固守着自己的领地,而拒斥其他学科的趋势。所以,现代学人不应再纠缠于恢复经学传统诠释《论语》,而是将文学层面、史学层面、哲学层面视为逻辑递进式关系,进一步推动《论语》诠释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2.
汉代是古代《论语》诠释的第一次高峰。然汉代的《论语》诠释文本唐代以后大多亡佚。20世纪以来,从敦煌和新疆吐鲁番发现了一批郑注《论语》的唐写本残卷,这为科学客观地分析郑玄《论语》诠释的文体特征提供了有利条件。郑玄《论语注》主要运用叙述、说明的表达方式和总分结构、并列结构的呈现方法,形成了短小简要、通俗易懂的文本特征,为汉代《论语》诠释从章句体向传注体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古代《论语》诠释史和经学诠释文体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3):187-192
王弼的《论语释疑》是其带着调和儒道的魏晋"先见"对儒家经典文本《论语》做出的一种玄学化的理解和诠释。这种玄学《论语》诠释主要不是着眼于对《论语》文本本身的释读和理解,而是假借诠释《论语》来注解和说明其为调和儒道而"发明"的举本统末的玄学观念和方法。从其《论语》诠释中确立的举本统末的基本观念和方法来看,王弼玄学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儒道两家的"和解"。不仅如此,在诠释《论语》的过程中,王弼以"无"释"道"、以"自然"为礼乐孝悌之本所实现的本体论建构和运用,也使其玄学《论语》诠释本身具有了本体诠释的重要意蕴。其中体现的"六经注我"的诠释特点及其本体诠释意蕴,对宋明理学诠释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北宋时期,诸多《论语》注本中,苏轼《论语说》和苏辙《论语拾遗》风貌独特,是蜀学《论语》学的翘楚,也是北宋民间《论语》宋学的典范。苏轼、苏辙诠释《论语》既相互辩驳又彼此承继,自以意作,新解迭出,有继绝学、存大道的深厚寄予;既坚持儒学本位又杂采佛老思想,发明经文义理时有返归圣学之追求;既联系个人遭际又结合社会现实,借诠解经文批评时弊,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苏氏《论语》诠释瑕瑜互见,在北宋《论语》诠释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5.
论语学是中国古代学术史特别是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论语学发展史,六朝是论语学的成型和成熟时期。完成于该时期的何晏的《论语集解》、王弼的《论语释疑》、郭象的《论语体略》和皇侃的《论语义疏》等,形成了论语学研究史的第一个高峰。六朝论语学不仅在诠释手法上,而且在思想方法上,都呈现出有别于两汉学者的新创。具体表现为:阐释方法的新变;《论语》被放大;孔子被拔高;论语学真正进入学术层面。  相似文献   

6.
从儒家经传诠释的层面上看,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可说是魏晋经学乃至东晋论语学的最显著特色。这不仅表现在玄、儒、佛这三大思想流派,都在东晋《论语》注文中有所体现,东晋时期的《论语》注家,尤其是玄、儒两家,都借助义解而阐发自己的主张、见解,发挥注者自己所认定的经文文本“义理”;而且在《论语》注内部,义理之学、训诂之学并存,建康经学与吴地经学交相震荡,从而更催生了东晋《论语》注的更多小派别。东晋《论语》注多元化特色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7.
陈祥道《论语全解》是现存最早以义理训解为主、完整解说《论语》的著作,也是宋代荆公新学派《论语》学的集成性作品,是《论语》学转向"宋学"的标志性成果之一。陈祥道以通经明义为宗旨,以文字训诂为手段,融通全经,又博采群书,连类引伸,多有益于义训。他学承王安石,长于"三礼",精通老、庄,以礼制诠释《论语》,又援老、庄之说以论义,排斥旧说,造为新义,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8.
宋朝名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作为儒家经典,《论语》对传统中国的影响,大而国家,小则个人,治国安邦,修身齐家,无所不及;《论语》还传播到国外,对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6世纪以后,《论语》被介绍到法、英、德、俄等国,对欧洲启蒙运动以及近代化进程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直到今天,西方仍然有不少学者致力于从《论语》中挖掘“东方的智慧”,诠释和阐发其现代意义与当下价值。  相似文献   

9.
冯晓斌  柳宏 《东岳论丛》2024,(1):174-182
清代是《论语》诠释的高峰,刘宝楠著《论语正义》乃《论语》注疏史上集大成之作,其突出成就主要有三点:第一,在“例”“法”方面,参仿焦循《孟子正义》,主邢昺《论语义疏》的“疏体”规范,勇于打破“疏不破注”的传统,大胆构建新疏范式;第二,以最详实、精审的考据成果为《论语》注解作一总结,既兼收并蓄,会通汉宋,又精于审断,取舍得当;第三,自觉践行“训诂明则义理明”的治经理念,探寻微言大义,重视形上建构。刘宝楠特殊的成长背景,孕育了他会通古今、不主一家的学术个性,形塑了《论语正义》超迈前贤的卓异成就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泰州后学,在《论语》诠释过程中,焦竑承继阳明心性学说,既得其学术真谛,又拔新领异,多有创见。他不仅主张心性道合一、心性本空,而且提出了以“知性”“复性”为内涵的“尽心至命之学”,成为心学思潮的领军人物。焦竑不仅引用佛道学者之语,而且引用佛教教义、道家思想,以期通过《论语》的解读,实现三者的融合。适应考据学兴起的潮流,在解读《论语》时,焦竑也十分重视对《论语》中名物典制的考订,其中既有对前人的承袭,也有推陈出新。  相似文献   

11.
借助当代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和E·列维纳斯的对话哲学,分析《论语》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它指出朋友间的对话是快乐的、伦理性的,既有"我-你"对话的维度,也有"我-他"对话的维度。在孔子儒学中可以发现类似于犹太哲学家所说的对话哲学,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称孔子的儒学为对话的儒学。从犹太对话哲学的视界解读《论语》,开掘对话儒学的可能性意义,也许是《论语》诠释的一个新向度。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9-23
文明对话需要保持一定的宽容态度,维持文明的多样性。但是,"宽容"和"多样"不是文明对话的终极目标。为了避免文明对话成为表面的文化比较进而陷入文化相对主义和霸权主义,必须有超越性的前提。公理化方法是文明对话需要的超越性前提之一。从"中庸"出发的《论语》公理化诠释,不但体现了《论语》的精神实质,涵盖了《论语》的主要内容,而且符合"文明对话"的基本要求,是促进"文明对话"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王弼对言意之辨有明确的方法意识,他总结和发展了言意之辨中的得意忘言论,并将之用于经典的诠释,从而阐发出其玄学新意:以之诠释《周易》,一扫汉代解《易》的象数传统,而开解《易》的义理一途;以之诠释《老子》,则建立了以无为本的本体论玄学体系,是对汉代宇宙生成论的超越;以之诠释《论语》,则将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思维方式融贯其中,开以玄理诠释儒家经典之先河,为儒道会通开辟蹊径.王弼以之构建起有系统的本体论玄学是言意之辨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是《论语》记载孔子人性论思想的直接材料。历代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诠释,这些诠释虽然都掺杂了时代和解释者本人等方面的因素,但也从某些方面揭示了“性相近”说的某些内涵,对于我们认识和了解“性相近”说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要真正理解“性相近”说,除了历史诠释外,我们还需要结合《论语》和其他相关材料。从《论语》及相关材料来看,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强调人性的先天情感和后天学习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孔子看来,人一出生就处于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政治关系之下。这种关系首先表现为家庭关系,这说明人天生就具有孝悌等情感,这也是实现仁的前提和基础;但仅仅具有这种先天情感还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就自身、完善自身、实现仁德。  相似文献   

15.
东北石油大学李德民教授的新作《国学基础》,对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有益尝试.以孔、孟、老、庄为结构框架,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为文本支撑,以规范的白话文对译为转换方式,按照现代学术规范对原创者的思想理论进行合乎逻辑的编排,通过诠释使其成为相对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定位准确,选材精当,视角独到,见地深刻,诠释适度,是值得推介的好书.  相似文献   

16.
东晋张凭《论语》注现存十二条,是《论语》注释史上的重要一环。其《论语》注与秦汉六朝苞咸、何晏和皇侃等《论语》注相比,注释含义独具特色,对之后皇侃注《论语》产生了重要影响。另外,张凭《论语》注受到了以郭象为代表的玄学和《周易》的影响,以玄学和《周易》注《论语》。儒藏精华编104册皇侃《论语义疏》和清马国瀚《玉函山房辑佚书》经编《论语》类中张凭十二条《论语》注的校对,对我们研究张凭《论语》注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乂田 《阴山学刊》2007,20(1):61-62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18.
船山《读四书大全说》一书系针对朱子及其后学而发,认为程朱理学的四书建构虽反佛老,然不知觉中却又受佛老影响,船山欲返回古义,以《论语》解《论语》的方式来重新诠解。船山反对朱子及其弟子辅广对《论语·予欲无言》的诠释,又排除道家"道不可道"、禅家"言语道断"的相关说法,最后认为,正解应表现出孔子的"刚毅木讷",以及慎言而付诸实行的精神。船山的见解或许未必就是原意,但其剔除理学中受佛老影响的努力,值得深思与阐发。  相似文献   

19.
训诂与儒学的互促共赢关系,在先秦时期已体现得相当明显。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训诂实践:先秦儒家经典中包含所有的训诂体式,涉及多种训诂内容,运用了三大训诂方法以及大量训诂术语;同时,先秦的训诂实践活动也有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解读与广泛传播:《论语》、《孟子》中都运用训诂之法来诠释儒家思想,《易传》与"《春秋》三传"的传注体训诂,在诠释与弘扬儒家思想方面的作用则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认为 ,《论语》虽辑自曾门后学 ,且在流传过程中屡遭变故 ,但仍有研究价值。为了凸显《论语》与当下社会的关联 ,张扬其时代价值 ,应执从今文《论语》 ,剔除伪窜之刘歆《古文论语》 ,借助西学创造性解释《论语》 ,以便将《论语》打造成君主立宪政体的合法性依据。康氏上述所为 ,在《论语》学史乃至整个儒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