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农经济的农业文化、封建制度的集权文化、宗法制度的血缘文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一定的影响.消除这种影响的对策主要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用先进文化指导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用先进生产力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切实加强公民的民主与法制教育,提高公民的民主与法律意识;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大内外开放的力度.  相似文献   

2.
政治文明是当前政治建设的主要方向。依据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应把行政文明概念从政治文明范畴中加以相对区分,以研究其作为政治文明动力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而地方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直接互动频繁,应成为推动行政文明进而推动政治文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当今开放互动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地方政府的建设取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明行政、效能行政、责任行政。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与政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共存共处的状态,它们通过社会发展共同贯穿于人类的文明史。现代政治文明不仅和宪政密不可分而且与法治紧密相联。法治是现代法律文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联结点,它不仅是现代法律文化建设的目标而且也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服务的问题上,中国古代政治模式的二重性是一个既被忽视又值得关注的方面.该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民为邦本的执政理念;一种向社会开放的选官任官制度;一种忧国忧民的执政文化;一套管官治吏的监察制度.在帝王家天下的历史条件下,其政治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其中包含的合理因素是值得借鉴的.这些符合中国国情的优秀文化元素经过批判继承可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农民的政治参与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表现为 :①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了新鲜经验 ,也为政治文明的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②维护和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环境 ;③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基础。但与此同时 ,农民的政治参与条件也在参与机制不健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等方面形成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障碍。因此 ,要从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创造条件 ,以促进农民的政治参与 ,推动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要在充分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和文化传统,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构筑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7.
李鑫 《兰州学刊》2006,(2):116-118
本文认为政治文明建设是阶级社会中推动和维护某一特定政治体系朝向既定的政治理想前进的基本政治保障。政治文明建设对于政治理想的实现和政治运行起着路径矫正、资源优配和政治平衡的功能。本文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战略中,进行政治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实施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制度依托、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构筑了较为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张燚 《理论界》2010,(3):24-25
主体、制度和文化,是任何国家的现代化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所不同的是发展顺序不同:在西方国家,现代化是沿着文化、制度和主体的方向发展;而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是沿着主体、制度和文化的方向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一种类型。在主体、制度和文化三者中,文化构成了主体活动的环境,奠定了制度建构的价值基础,同时也是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
试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强  陈澜 《江淮论坛》2003,2(6):16-19
政治文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政治目标。正确认识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至关重要。文章从中国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政治发展的历史传统性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性三方面分析建设中国政治文明的特殊性,从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三方面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制约。其制约主要表现为:伦理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意识的现代化,宗教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自律性的政治文化制约着社会主义政治行为的法制化。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中“色彩词”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汉两种语言里 ,都有很多表示色彩的有趣词汇 ,它们在文学作品里以及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很大作用。本文试图对英语中几个最常见的表示色彩的词 :red ,black ,white ,blue,yellow ,green加以探讨 ,指出它们在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环境下所包含的不同含义以及如何正确理解和使用它们。  相似文献   

12.
The English advertisement is a lively and distinctive field. What are the features of English ads at a linguistic dimension and how to translate them well into Chinese? All this is given a careful discussion and a detailed study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分析这个问题应遵守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一致性原则,使认识过程与历史过程和逻辑一致起来。个人是以角色的名义参与社会生活的。角色包括非人格化的职位和人格化的角色活动两个方面。角色人格体系是社会的第一个体系。人格的核心要素是价值标准,价值标准外化为公开的和隐蔽的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体系是社会的第二个体系。规范通过权力制度化,最基本的社会制度有四种承担人口繁衍的婚姻家庭制度、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的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教育科学制度、发挥领导和整合作用的政治制度。权力制度体系是社会的第三个体系。通过对以上三个社会体系及其有机联系的分析,从理论上完整地再现社会真实。这个理论可名之曰“角色—制度理论”。  相似文献   

14.
必须正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界定问题上的区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早年马克思与晚年恩格斯在人与动物的界定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观点区别,这主要是由于科学知识背景的时代变化造成的。实践派美学家们没有正视这一区别而作出有科学和事实根据的选择,造成了自己学说根基上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儒、道、墨德性观之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性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思想范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史可以说是一部德性史。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思想——儒、墨、道,其德性的探讨更是贯穿了始终。本文主要从三家各自的立足基础、群己关系、最终目的来讨论其差别所在。理论探讨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现实,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创建中相信能够发挥它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6.
从政治哲学传统出发,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以哲学的政治实现取代了形而上的思辨。马克思哲学中对劳动的历史观意义的论证、对暴力的颂扬和对自由的强调,体现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主题。出于对古希腊公共政治的推崇,阿伦特认为马克思虽然颠覆了柏拉图以来的传统,但又处于这一传统之中,并没有真正地回到前柏拉图的思想与政治世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写作学会会长裴显生教授对现代写作学理论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提出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思路、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及新世纪建设发展的目标与任务,逐步建构了“基础写作学”、“实用写作学”、“公文写作学”三大理论体系,对建设现代先进的写作理论文化具有开拓性的功绩。  相似文献   

18.
何姗  罗嗣亮 《兰州学刊》2006,1(8):74-76
“情”是《牡丹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该剧的灵魂。汤显祖将“情”提升到了本体的意义,在该剧中,“情”首先是一种自然意义的情,即情欲,然后才是一种社会意义的情,即情爱,通过对情欲和情爱的肯定,《牡丹亭》实际上也充满着对封建社会的“理”的反抗和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正因为《牡丹亭》中的“情”有着丰富的意蕴,它才能超越以前的言情题材剧作,在戏曲史上划上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19.
屯门地名考     
屯门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一处地方,在唐代到清代香港古代史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有学者主张古代屯门所指乃今日深圳的南头,并非香港的屯门。其实细考历史文献,证之于有关地域的地理特征,可以确证古代的屯门即今日香港的屯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体知”的意义——从西方诠释学的观点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知"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面对和把握世界的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方法,与西方近代主客二分的知识论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儒家的"体知"观念则更重在个体生命的修身成德和道德实践性的充分扩展,凸显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旨趣。作为认识社会、体悟人生的实践型智慧,"体知"重视内在的省察,反观自我之心灵,而非一味地逐于外物;强调个体生命的亲历性和在场感,将知识的获得和生命的直接体验融合为一体,视求知为一个知识内在化的过程。同时,"体知"又包含了身、心、灵、神等不同的层面,在社会实践的场域中,不断地反思和重构已有的历史意识。就个体生命而言,"体知"是一个接受教化、融入群体的过程,又是见证人类普遍精神、存续文明脉流的不息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